
刘备临终前,虽遗憾大业未成自己就要先走一步,但诸葛亮的存在还是让他安心了不少。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之后,刘备又对几位重臣交代了一些事便撒手西去。随后按照刘备口谕,李严担任了中都护,带军队前往永安驻守。此后不久听闻蜀汉群龙无首,边境不少豪强势力联合蛮族孟获密谋叛乱。此时由于蜀汉刚刚失去核心,诸葛亮还在朝中有事不能妄动,所以暂时没有对他们采取措施,几个月后国内安定,诸葛亮认为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亲自带部队前去平定南蛮。
蛮族叛乱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危害就是会动摇民心,因此决不能姑息此事。叛军其实加在一起还不足万人,诸葛亮为了让南方安定,边境团结,才要造出亲征这种大动静。出征之前还有很多官员不明其意,多次劝谏称此等小场面,何需丞相亲自出马?只需指派一员大将即可轻松搞定。诸葛亮却有他自己的打算,因此执意亲自前往,群臣一见劝说不成只得作罢。
演义中写的七擒七纵的故事,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南蛮叛军在蜀汉正规军面前根本抵挡不住,没多久就全线溃败了。诸葛亮此行也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平叛,而是为了把他一直期望着的蜀汉兵权拿到手。刘备临死前的托孤所言,看似把全国上下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其实刘备还偷偷留了几手。
刘备之所以把兵权托付给了李严管理,就是怕诸葛亮大权到手,像董卓和曹操一样开始为所欲为。把最为信任的李严安排到诸葛亮的身边,能起到一个监督和矫正的作用。
但是这样做对于一心为国,急需赶快让全国上下统一听自己指挥的诸葛亮来说,实在是太过碍事。诸葛亮又不能明说要把军权收归自己手中,那样名声就更加出问题了。因此诸葛亮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借南方的战事爆发,亲自出征趁机把兵权收入囊中。
这一着棋实在太过完美,诸葛亮一举将兵权收回自己手中,李严这一下吃了个哑巴亏,不仅兵权被轻松夺走,还一点抗议的理由都没有。数年之后,诸葛亮又开始筹划北伐曹魏,李严这次就更惨了,不仅二把手都当不成了,还被调往后方管理粮草补给。这是一个打胜仗没什么功劳,打了败仗就要背黑锅的危险职业。李严一看不对,马上上书朝廷,想要把益州的几个小郡县合并归自己管理。
诸葛亮是个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李严的小心思,因此马上不留余地地拒绝了这个建议。李严一计不成,只得又生一计。他劝说诸葛亮说刘禅能力不足,为了更牢固地统领军队,诸葛亮应当位加九锡,自封王位。李严此举很显然是想让诸葛亮被冠以骂名,让他失去支持,然后再想办法进一步架空和收拾他。诸葛亮又一次看出了阴谋,一口回绝。就这样几年时间、数次斗法,李严都完败给了诸葛亮,这才有了后来李严怀恨在心,在后方搅混水使得北伐大业功亏一篑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