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创作的前前后后

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创作的前前后后

首页卡牌对战三国名将风云录更新时间:2024-06-27

文/熊坤静

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系我国当代著名的将军作家吴有恒的代表作,它描写了女队长刘琴在抗战胜利后,率领游击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辗转到横山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击敌人的故事。该小说先后被改编为话剧、粤剧、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广泛传播,影响十分巨大。那么,《山乡风云录》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成长为纵队司令员

1913年10月,吴有恒诞生在广东省恩平县沙湖镇上凯岗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叔父是位很有学问的私塾老师,因此8岁~12岁的吴有恒,便在叔父的私塾里度过,得以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红楼梦》和《唐诗三百首》等大量古典作品,积淀了一定的文学素养。1928年,吴有恒进入广州省立第一中学(即广雅中学)读初中,后因病转到知用中学。在学校与进步同学的接触,使他萌生了爱国思想,唤醒了民族意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积极组织同学上街游行示威,险被国民党军警抓捕。

吴有恒被知用中学开除,回到家乡后,即被父亲勒令娶妻结婚。此后,他相继在台山县都斛东洲里东洲小学、恩平县高园村依仁小学教了几年书,但却一心向往着再去广州。当时,由于他很喜欢读萧殷发表在报纸上的许多谈论国家大事的文章,便与萧殷书信不断,相互交流对有关革命理论的学习心得,几年下来,他们竟成知己。

1936年,吴有恒毅然离开家乡,赴广州与萧殷见面。随后,他与萧殷、赖少其住进中山大学,积极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不久,他们三人共同参加了由曾生等组织发动的学生游行示威。这次革命学生运动横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吴有恒被迫逃往香港,从此与逃到上海的萧殷和赖少其天各一方。

◆吴有恒

1937年3月到香港后,吴有恒本想乘船去海参崴,然后转入东北参加以赵尚志为军长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当时恰遇香港至海参崴的水路中断,去不了东北,吴有恒遂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任干事。同年9月,他经孔志诚(即薛尚实)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吴有恒与另外两名中共党员曾珍、赖石昂组成中共香港地下党支部,吴任党支部*。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吴有恒与曾珍结为伉俪。随着党员队伍和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中共香港市委成立,吴、曾二人分别担任市委*、妇委*。不久,吴又兼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

期间,吴有恒还兼任由蔡廷锴将军等出资在香港办的《大众日报》副刊主编,撰写了一批杂文发表在广州的《华声报》上。他为了宣传抗战,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又以自己非常钦佩的抗日名将赵尚志的英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中篇章回体小说《赵尚志抗敌演义》,被《大众日报》副刊连载发表,由此显示了吴有恒的写作才能。

◆1938年吴有恒的夫人曾珍(右)与另一地下党员王彦之摄于香港。

1939年11月,吴有恒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按上级通知精神,他和另外4名香港代表,与古大存等5名广东代表共同组成代表团,启程前往延安。代表团首先进入东江游击区,经惠阳、连平到韶关。当时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已迁至韶关。遵照广东省委的指示,代表们乔装打扮分别前往广西桂林。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集中后,吴有恒等代表乘坐新四军提供的军车,直抵安徽黄山附近的太平镇,下车后徒步越过黄山,继续步行来到新四军军部驻地泾县。再由新四军派部队护送过长江进入皖中解放区。直至1940年春节后不久,代表们才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定远县。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也设于此。吴有恒和古大存等遂去中原局报到,有幸第一次见到了中原局*刘少奇,并亲耳聆听了他的教导。

当时,北上参加七大的代表,还有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湖南、上海市和闽粤赣边区的31人,他们与来自广东、香港的代表汇聚于中原局,组成南方代表团,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古大存任团长和临时党支部*。刘少奇建议该代表团对外称“南方参观团”,并叮嘱代表们在途经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其群众工作、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不久,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皖中转往淮南。春末夏初,我军解放了盱眙县城,吴有恒随“南方参观团”才得以渡过洪泽湖来到皖东北。因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来犯,代表们难以越过陇海铁路,只好等待时机。就这样,当吴有恒等44位代表闯过一道道封锁线,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延安时,已是1940年12月了。因许多七大代表未到,大会延期召开,吴有恒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大后方国统区研究小组当研究员。

一年后,吴有恒进入中央高级党校一部学习,有幸亲耳聆听了*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感到受益匪浅。在党校期间,他除了学好课程外,还博览群书,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吴有恒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大会通过的党章,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结束后,中共中央计划组织三个梯队南下广东。吴有恒负责组织抽调90多名团级干部,组成干部连队随第二梯队行动。当第二梯队到河南洛阳时,因日寇投降,部队调往东北,吴有恒等南下干部则各自化装先到上海,再乘船分赴目的地。1946年春,吴有恒回到香港后,中共广东区党委召集各级干部,分批听他传达七大精神。 

半年后,吴有恒奉命以中共南路特派员身份回到广东,广泛发动群众,大搞武装斗争,开辟游击根据地。至1947年4月中旬,部队就发展到4500人,建立了连接遂、廉、化、吴的大片游击区,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部队司令员。1949年7月1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在高明县正式成立,吴有恒任司令员。该纵队下辖第二支队(前身为广阳支队)、第四支队(前身为三罗总队、三罗支队)、第六支队(前身为新高鹤总队)、滨海总队(前身为滨海大队、台山人民解放军、台开赤总队)、独立第一团(前身为粤中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团)。在他的积极努力和正确领导下,该纵队迅速发展壮大,兵力从7800人发展到1.6万多人,先后粉碎国民党军多次“扫荡”、“围剿”,对敌作战360多次,毙、伤、俘敌3000多人,争取敌军起义投降30余起20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118挺、长短枪2390多支。同年10月,该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追歼南逃之敌4万多人,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粤中和广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放纸厂写小说

建国后,吴有恒历任中共粤中区临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粤中地委*、广东军区台山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粤西区委委员兼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市委*处*等职。1954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又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7年,广东省委在开展反右运动的同时,又部署了以“反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广东历史问题大辩论,认定广东省委*处*兼副省长古大存和省委*处*冯白驹是“广东地方主义”的头子。广州市委根据省委的要求,也开展了“反地方主义”的斗争。同年12月,市委召开了历时16天的第10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广州市出现的所谓“地方主义”言行进行揭发批判,其中吴有恒和市委*处*兼市监察委员会*钟明等在会上受到重点批判。此后,吴有恒被错误地打成地方主义反党联盟集团(只有他一个人的集团)分子,于1958年3月被给予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行政工资待遇降两级的处分(1980年4月撤销处分,恢复名誉)。6月,他从市委下放到广州造纸厂当车间副主任,不久升任主管经营的副厂长。

◆吴有恒、曾珍1950年在粤中合影。

时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造纸厂一向靠国家指令性计划供应的主要原料——松树原木发生了严重短缺,致使造纸厂一再减产也朝不保夕。广东省委*兼省长陈郁不得不驻扎在造纸厂,亲自抓生产原料的开发工作。但因运输、技术问题,也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企业效益急剧下降,职工情绪十分低落。吴有恒迎难而上,他首先召开全厂干部职工大会,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经讨论研究取得共识后,便组织力量分头工作。除了通过各个渠道加强原料部门的采购,积极组织原料外,吴有恒还亲自带着负责供销的梁励夫等人,深入山区林海,访查采购草木,掌握林木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同工人们一起扎排、放排,放排时常常要在水上度过十多天,工人们感到很寂寞。

梁励夫知道吴有恒当过中共七大代表,是个有名的游击纵队司令员,于是有一天向他建议道:“吴老,你在南路打过游击,请你讲讲在南路游击的故事好吗?”吴有恒原本不爱讲自己的事,他抽着烟,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南路打游击的事,有什么好讲呢?!” 梁励夫说:“大家都很愿意听你在南路打游击的故事,你就讲讲吧。”放排工人也附和说:“对呀,吴老,我们都想听你在南路打游击的故事,你就讲吧。”

◆1962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乡风云录》。

吴有恒望着大家一张张期待的面孔,听着一声声请求的话语,觉得盛情难却。加之他转念一想,在解放前的游击战中,有许多战友英勇牺牲,即便是如今还活着的,也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现在能把他们的英雄事迹讲给大家听听也好,一来使大家受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来也是对战友的缅怀。于是,他便在对往事的深情追忆中开始了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我随八路军的一支部队到太行山。部队从那里开往东北,而我却奉命离开部队,化装秘密回华南活动……”从此,在放排中一有空闲,他就讲上一段关于自己在南路打游击的故事。因是自己的亲身战斗经历,故他讲得逼真细致,娓娓动听,大家听后很受感动。这样一来,不仅把大家在放排时的寂寞一扫而光,而且使大家深受教益,精神振奋,由此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好地完成了放排任务。

这天,梁励夫等人建议吴有恒把所讲的故事写出来,一下子唤起了他的创作冲动。吴有恒原本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于是他利用工作的间隙开始写起长篇小说来。

当时虽然生活困难,但厂党委向全厂职工发出“物质有困难,革命精神不可丢”的号召。

吴有恒积极落实厂党委的号召,在全厂职工大会上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还积极组织在厂里每周至少要放映三场电影,举行一场文艺演出和一场球赛,他自己则逢场必到。厂业余文工团进行文艺演出,首先要有剧本。除了发动群众进行创作外,吴有恒还拿出自己已完成的小说《山乡风云录》初稿。经过大家讨论,由他亲自执笔将该小说改编成话剧《桃园堡》,然后交给厂业余文工团排演。该话剧在造纸厂上演后,很受大家欢迎,一连演出了28场,场场爆满。后来广东话剧团得知此事后,把该剧本要去,改名为《山乡恩仇记》,在广州排演,上演后竟然轰动了话剧舞台,引起文艺界的重视。

◆画家关良擅长画戏剧人物,以“稚拙”风格著称。这是当年他笔下《山乡风云》中刘琴和“斩尾蛇”智斗的场面。

吴有恒受到极大的鼓舞,遂对小说初稿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修改。当时造纸厂工作很忙,他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在宿舍里写作。有时写得兴起,收不住思绪,便通宵达旦。次日上班时间到了,他就洗一把脸,也顾不得吃饭,就直接去办公室了。

小说《山乡风云录》定稿后,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南方日报》捷足先登,相继派人来索稿,要求广播、发表,吴有恒都没有给。后来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王伟轩找上门来,请求吴有恒把小说稿借给他看看,并承诺一周后奉还。王伟轩读了小说稿后,如获至宝,他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当时的读后感:“展卷一看,山区的景物描写确是很美的,山区的斗争又是曲折复杂的,那革命的风云确是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更可爱的是那些卷起风云的英雄儿女,他们是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介绍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可以说,这是华南山区一支小游击队活动和成长的故事。然而,这仅仅是小说的一条主线或一根骨干而已,实际上它的艺术内容要比这丰富百倍;它有形象,有血肉,有文采,有情节和细节描写,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战斗的纪录,而是具有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一周后,王伟轩将一份出版合同放在吴有恒面前,要求签约。1962年8月,《山乡风云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1978年、1979年又先后两次重印。

面世后广受好评

《山乡风云录》面世后,深受读者好评,在文艺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63年,吴有恒被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并调入该会从事专业创作。同年7月,该小说被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1963~1981年间,小说《山乡风云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改编为同名3集连环画出版发行,其中该连环画第1集先后于1965年4月、1966年1月、1980年1月、1984年4月共4次印刷,累计印行87.07万册;它还被岭南美术出版社改编为两册连环画出版发行,总印数达百万册,其畅销全国、百姓欢迎的情形由此可见一斑。

1979年,小说《山乡风云录》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为彩色故事片《山乡风云》,在全国公映后,使小说更加广为人知。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首演《山乡风云》女主角刘琴。

在对小说《山乡风云录》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改编中,粤剧的改编尤为成功,影响巨大。1964年,该小说被改编为粤剧《山乡风云》,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领衔主演,在中南五省会演中大获成功。1965年,粤剧《山乡风云》演出团进京公演10多场,场场爆满,因而被人们誉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享有“北看《红灯记》,南看《山乡风云》”的盛誉,*等党和国家*亲临观看,接见演员。2007年5月20日,经过广东粤剧院重排的粤剧《山乡风云》,为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作了专场献演。同年10月8日,该剧再次进京,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隆重上演,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等领导和首都各界人士2000多人观看了演出,李长春在演出后称赞道:“这个戏很好,剧情像广东音乐《步步高》。”2009年8月18~1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粤剧《山乡风云》作为中宣部与文化部联合主办的110台优秀献礼演出中唯一的一台粤剧节目,在北京上演,这是该剧在时隔44年后第三次与首都观众见面,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岭南文化的精髓。

成为专业作家的吴有恒,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受命主持复办《羊城晚报》,并担任总编辑、党委*。1983年1月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4年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