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凤凰传奇的奢香夫人这首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如果你没听过这首歌,那么*的《长征》你应该读过或者背过。
七律长征
《长征》作品原文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乌蒙磅礴走泥丸”,这里的乌蒙就是指的乌蒙山。这里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
那么朋友们知道这个乌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它又在哪里呢?
乌蒙山,即乌蒙山脉,乌蒙山脉,因山地所在地区历史上属乌蒙部和乌蒙府,故名,是滇东高原最大的一列山地,跨越滇(云南)黔(贵州)两省边缘地带,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地带。
在三国时期,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的7月,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的过程我们就不讲了,夷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蜀军一片混乱,仓皇而逃,烧死、战死的不计其数。其中张南、冯习和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投降,驻守夷陵一带的黄权被吴军切断了退路,不得已北上向曹魏投降,马良(马谡的哥哥)往西南撤退时也被步骘所*。刘备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只身逃往永安城(也叫白帝城,今奉节东),从此一病不起。
在夷陵之战的第二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从此,蜀汉的军政大权转移到诸葛亮手上了。诸葛亮一上来,就先和东吴修好,由于形势所迫,蜀汉还是需要和孙吴结好,是为了更好抗击曹魏。更闹心的是,南中地区也趁机叛乱,诸葛亮知道蜀汉经历这一连串的变故后,不仅元气大伤,而且人心不稳,当前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一直到三年后,才开始对南中用兵。
所谓南中地区,其实就是云贵高原(包含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的地区)。南中就是南方的意思,这一带处于巴蜀以南,所以称为南中。在当时,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其中以孟获打头,各部族都尊他为老大,刘备死后,孟获率众叛离蜀汉政权。
南中有四郡:越嶲郡、牂牁郡、益州郡、永昌郡。除永昌郡外,全部参加了叛乱。打头的其实是益州郡的汉族豪强雍闓,越嶲郡的高定、牂柯郡的朱褒以及夷人头领孟获都是被雍闓煽动起来的,孟获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在当地夷人和汉人中声望很高。不管如何,三郡叛乱的核心是益州郡,也就是今昆明一带,雍闓和孟获都驻扎在这一带,而传统由蜀入滇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陆路和一条水路。
陆路就是五尺道。从今天的地图上看,如果从宜宾到昆明拉一条直线,中间恰好被乌蒙山挡住了,乌蒙山山高水深,行道艰难,不过如果我们留意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两条江,即横江和牛栏江,这两条江都是金沙江的支流,在昭通附近,横江的源头几乎接上了牛栏江的下游,这段距离很短,用一条道路连接起来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我们看到,横江和牛栏江几乎就把宜宾和昆明连接起来了。这就是秦时期五尺道的路线,都是沿着河谷铺成的青石路,并不好走。当时秦国的驰道都是五十尺,五尺道只有其十分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在这里修路太难了。
平定南中
另一条水路比较简单,就是由金沙江转普渡河入滇池。水路有利于从昆明往北顺水而下,对于从宜宾逆水而上的人来说,因为金沙江的水流比较急,有些难度。
但这两条路线诸葛亮都没有采用,因为南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蜀军来说适应起来还需要一段时日,贸然深入敌军腹地风险太大。诸葛亮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到达宜宾后,兵分三路:亲领西路,目标越嶲郡;中路李恢,从驻地平夷县(今毕节)出发,目标益州郡;东路马忠,目标牂牁郡。
225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金沙江,进入益州郡,目标就是孟获。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诸葛亮在出发前,参军马谡曾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听从了这一建议,所以当他听说孟获在当地夷人和汉人心目中威望很高的时候,就打算生擒他。从梇栋到滇池,诸葛亮与孟获且战且进,抓了他七次,又放了七次,这就是所谓的“七擒七纵”。孟获最终心服口服,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