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府历史笔记/文
作为汉末群雄林立中的“老大”,曹操为何一生都没有篡汉称帝呢?有人说是曹操害怕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有人说是曹操不图虚名,反正天子诏令都是出自他口,何必做那众矢之的呢?有人说是当时称帝条件尚未成熟,贸然称帝只会招致灾祸……
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曹操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况导致至死都没有篡汉自立。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到底有没有篡汉自立的想法。
一、曹操想过篡汉称帝吗?裴松之注引的《魏武故事》中记载了一篇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写来表明心志的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说道:“今天我这样说,看似自负自大,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消除人们的非议罢了。如果朝廷没有我曹某人撑着,还不知道会窜出多少篡汉称帝之辈。有人见我权势很大,又不敬畏天命之事,怕我有篡汉自立的野心。这种绯闻议论常常使我内心不安。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知道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不就是因为他们虽兵势强大,但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我也有心效仿他们!”即: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从曹操的这番自我表白来看,他确实是汉朝的柱石之臣,是尊汉拥刘的忠臣义士。不过曹操的这番言论真实性到底怎样呢?也就是说,他到底有无自立篡汉的野心呢?
客观来讲,在曹操没有实力他确实没有自立的野心。也就是说,当他初入仕途之时,只是想做一个郡守,守好一方水土,当好一处父母,即“欲为一郡守”;当他做了典军校尉,也只是想“讨贼立功”。
他的野心只是随着他的实力不断发展才形成的。从时间线上看,在逐个击破袁术、吕布、李傕、郭汜的势力之后,他迁都许昌,此时篡汉的心理逐渐形成。彼时他自任大将军及假节钺录尚书,挟天子令诸侯,这样的权势使他不断萌生制驭天下,谋代汉室的野心。
二、曹操为何不敢篡汉称帝?曹操自迁都许昌之后一直谋求篡汉,但遗憾的是一直都没有获得成功,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与士族集团的矛盾尖锐。熟悉东汉末年历史的人都清楚,彼时存在着两个互相对立的大集团,一个是士族官僚集团,一个是宦官集团。两大集团在教育、信仰、仕途方面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斗争。就曹操而言,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彼时汉廷的中常侍,该官职是负责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的,权力极大。据说,汉顺帝刘保能够继承皇帝位,就是曹腾的主张。曹操的父亲作为曹腾的养子,受到曹腾权势荫蔽,在汉廷交通权势、买卖爵禄。
这样的身份注定了曹操与士族集团一直存在矛盾。
在后来曹操建立工业的过程中虽然与士族集团有合作关系,但是随着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和曹操野心的膨胀,这种合作关系逐渐瓦解,尤其是在与荀彧、荀攸“决裂”之后。曹操和和士族集团的斗争逐渐尖锐化,并且以曹操未能战胜士族集团而结束曹操的一生。
具体来看,在曹操集团势力成熟之后,野心不断膨胀,“篡汉自立”的形迹逐渐显露。并在这个过程中遭到了其谋士集团中士族代表的劝阻,比如荀彧、崔琰、毛玠就先后在不同场合劝阻曹操。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封“魏公”爵,行皇帝册封诸侯的最高礼“九锡”,希望如此效仿王莽“代汉”的经验,为“禅让”做准备。
对此,荀彧十分不满,出言劝阻:“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这样越制”。荀彧的反对代表着士族力量的威胁,因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对荀彧为首的汉廷老臣,曹操*心遂起。二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以荀彧之死为高潮,写曹操以空盒赠予荀彧,以此暗示荀彧无汉禄可食,也间接表明曹操心中取代汉室的决心,荀彧领会其意,遂自*殉节显其忠汉之心。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自封魏王。杨训称赞曹操功业,夸述曹操的盛德,受到时人讥讽,连当初举荐杨训的崔琰都写信来讥讽杨训的无耻。说:“我看了一下你的马屁文,写的不错啊!时代在变了,等着变天吧!”这本来是安慰杨训、捎带对那些吹毛求疵之人发一点牢*而已,却有人向曹操煽风点火说他是“傲世怨谤”。
对此曹操发怒说:一贯生性多疑的曹操很生气:“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就下令惩罚崔琰做苦工。之后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于是曹操下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令崔琰死。即:
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三国志》
崔琰被赐死后,毛玠因此十分不快。后来,有人告发毛玠,说:“毛玠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使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即:
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狱。大理锺繇诘玠。——《三国志》
对于这些劝阻,虽然曹操获得了“胜利”,但是士族集团对曹操的反抗并未止步。有人对曹操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即谋*、暗*曹操。据记载,汉献帝东迁定都许昌之后,朝廷实际为曹操掌控。于是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于建安五年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曹操。
建安二十三年,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曹公长史王必,最终平定兵败身死。
建安二十四年,心存汉室的魏讽,联合荆州地缘势力,勾结长乐卫尉陈祎袭击魏都邺城。
虽然这些与曹操的斗争大都与士族集团的失败而结束,但是,在曹操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彻底把士族集团打压下去,使得他们一直是曹操“代汉”路上的重大障碍。这种障碍使得曹操不得不在建安二十四年发出:“是儿(孙权)欲踞吾著炉火上邪!”的感叹!
第二,魏国偏安北方,吴、蜀两国盘踞东南、西南。吴、蜀两国盘踞南方是作为曹操代汉称帝过程中的外在阻力。曹操在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之后,他就开始谋划统一天下,称帝为圣。不过吴、蜀的存在成为了曹操皇图霸业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尤其是在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无功而返之后,吴、蜀两国更是成为与之鼎峙强大存在。在这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长期持续,三国之间互相战争,三方之间均不能轻易战胜对方。
尤其是在建安十八年攻孙权无功而返、建安二十四年征刘备付出损折夏侯渊的代价同年亲征汉中赵云击败之后,曹操的一统天下的计划更是难以实现,这使得曹操心志大为挫伤,令曹操发出“江湖未静,不可让位。”的感叹。
这种外在的强势威胁使得曹操不敢轻易称帝,因为一旦称帝,自己将会成为“篡汉贼子”,为吴、蜀联合天下势力提供合法性,使魏国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
三、总结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离“皇权”最近的“诸侯”,他随着权势的增长,代汉自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但是在他努力从挟天子令诸侯转变成“魏公”、“魏王”乃至“魏帝”过程中,在内部受到士族集团的反对,在外部受到吴、蜀的威胁。这些威胁使得他在短期之内不能顺利完成代汉自立,最终在建安二十五年还军洛阳过程中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当然,这些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是硬性的,但是这其中不乏软约束的限制,比如注重儒家名节的风气盛行对人们心理有强烈制约,使得东汉末年的许多上层人物还是固守“君为臣纲”的正统立场,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作为追求的目标。曹操作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自然也很难逃离这种约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