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志159-东吴丞相诸葛恪

三国英雄志159-东吴丞相诸葛恪

首页卡牌对战三国英雄志更新时间:2024-04-27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青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北方侨寓士人后代,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后为东吴重臣、权臣。

东吴丞相诸葛恪(影视剧照)

诸葛恪出身侨寓江东的世家-琅琊诸葛氏,他身长七尺六寸、颇少须眉,折頞广额、大口高声。体格虽然肥胖,但是聪明伶俐;年少即有才名,人以神童著称。

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孙权被魏文帝册封为吴王,不久孙权册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权为孙登选置鸿儒以为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和陈表等人得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吴黄武元年(222年),诸葛恪刚及弱冠,以门荫被为拜骑都尉。后来被孙权任为太子中庶子,与张休、顾谭、陈表四人号称“太子四友”)。

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登基称帝,册立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又升任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

诸葛恪弱冠即为“太子四友”之首(漫画)

孙权注重培养人才,钟爱诸葛恪这样的后起之秀,经常察其才思。有一次,孙权问他:“你的父亲和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父亲更优秀,因为他知道应服侍谁。”孙权听罢大笑。后蜀使来贺(229年),孙权对其说:“诸葛恪很爱骑马,回告诸葛丞相,为其侄选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叩谢。孙权奇道:“马还未到,何当面谢?”恪说:“蜀国就像陛下的马厩,如今有旨、好马定到。”这类才思敏捷、善于应对之事,还有很多。

约嘉禾元年(232年),孙权觉得诸葛恪不同凡响,想考察其能,任命他接替去世的徐详代理度支。这是掌管军队粮食供应的工作,往来文书繁琐,诸葛恪不太喜欢。其叔诸葛亮听说后,写信给陆逊说:“家兄(诸葛瑾)年纪大了,而诸葛恪性格疏漏,现他主管粮食供应,乃军中最紧要的之物。我虽在远方,也暗感不安,请足下特为我转告至尊。”孙权听后立即转让诸葛恪领兵。

诸葛亮评其性疏,难担细务(漫画)

嘉禾二年(233年),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单独领兵,去平定居于丹杨山上的山越人。他认为丹杨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不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是以想去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并说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

当时,朝中官员议论纷纷,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地形四通八达。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出山就为强盗,朝廷出兵征讨就躲回山中不见踪影。自汉朝以来就无法管制,当时的人皆认为不太可能,连父亲诸葛瑾亦认为不会成功。更说:“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

而立之年的诸葛恪,多次要求领兵(漫画)

嘉禾三年(234年)八月,由于诸葛恪坚称他必会成功,于是孙权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授官仪式完毕后,孙权还特意命令摆好仪仗,兴作鼓吹,引导簇拥者他回家。

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发放公文给四郡所辖属县的长官。命令各郡严守疆界、严肃法纪,已归顺的山民,一律设屯聚居。随后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

诸葛恪恩威并施,迫降山越(漫画)

诸葛恪下令:“山民扬弃恶习、接受教化,应当安抚。迁到外县的山民,官府不得随便怀疑、加以拘禁。”山民周遗,过去横暴为恶,如今困迫无路,只好出山,心仍存异志,准备伺机为乱。臼阳县长胡伉知他心思,把他绑送到郡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不得拘禁山民”的教令而将其斩首。山民听说胡伉被*经过,知道官府只是想让大家出山,没有别的意思。于是大批山民扶老携幼,纷纷归降。

嘉禾五年(236年),诸葛恪在三年之内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果然和预期的完全相同。他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为嘉赏诸葛恪的功绩,孙权特派尚书仆射薛综赴军慰劳,拜其为威北将军、爵封都乡侯。

诸葛恪征服山越,拜将封侯(漫画)

嘉禾六年(237年)冬,诸葛恪完全平定山越,请求率兵在庐江皖口屯田,获得孙权同意。他到皖口后,派轻兵袭击舒县,俘获该县百姓后回军。诸葛恪还向远处派遣侦察人员,察看道路和险关的形势,想要攻取寿春(今安徽寿县)。孙权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同意。

赤乌六年(243年),魏将司马懿欲攻诸葛恪,孙权想发兵接应。可是望气者说不利于出兵,于是让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赤乌八年(245年),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嫌弃自己,便写信给他,讲述不能求全责备,应以大局为重。旋即陆逊去世,诸葛恪被升任为大将军、假节,驻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不惑之年的诸葛恪,已代替陆逊坐镇荆州(漫画)

赤乌十三年(250年)八月,孙权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十一月,改立年仅八岁的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太元元年(251年)秋,孙权病卧在床,考虑太子孙亮幼小,讨论可以托付的大臣。群臣都属意于诸葛恪,孙权嫌弃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宗室重臣孙峻认为,当今朝臣没有比得上诸葛恪的,坚持担保他,于是征诸葛恪来建业。

太元元年(251年)冬,诸葛恪入宫,孙权下诏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诸葛恪悲泣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孙权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了诸葛恪。

五十左右的诸葛恪,已成托孤重臣(画像)

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十五日,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孙弘和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托付身后事。翌日(十六日乙未),孙权即驾崩于内殿。孙弘平日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先发制人*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

建兴元年(252年)闰四月,太子孙亮继位为帝,大赦全国、改元建兴,拜诸葛恪为太傅。秉政之初,诸葛恪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恪每次外出,很多人都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秉政之初,朝野欢欣(画像)

建兴元年(252年)十月,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之大堤。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各带兵千人分守东西两城,自己则率兵返都。魏国认为吴军入其疆土、耻于受侮,魏大将军司马师想借孙权新亡,政局不稳之际乘机攻吴。

建兴元年(252年)十二月,司马师发兵三路攻吴。西路王昶攻南郡、中路毌丘俭攻武昌,东路主力以其弟司马昭为都督,统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率步骑七万,架设浮桥攻打东兴。

诸葛恪修建东兴大堤,是其一功

诸葛恪亲率四万援军到达东兴,命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作前锋攀山西进,因山路狭窄而前进缓慢。丁奉亲率三千人赶往,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

遇天降大雪,胡遵等人聚酒而毫无戒备;丁奉率军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留赞、唐咨等部也相继到达。魏军见状惊恐而逃,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而死者数万人,魏将韩综、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留下大批军资被吴军缴获。

东兴之战,一懒天时、二托将士用命(漫画)

建兴二年(253年)二月,大军回朝。吴主孙亮晋封诸葛恪为阳都县侯,加封丞相,兼领荆、扬二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但是,在东兴之战获胜、位极人臣后,诸葛恪产生轻敌冒进之心。

建兴二年(253年)春,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举出古今事例。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乘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遗憾。大臣们明知他强词夺理,但形格势禁,一时无人敢再劝阻。丹杨太守聂友与诸葛恪素有交情,写信劝阻,他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聂友认为其不懂大局。

诸葛恪打赢东兴之战,轻敌冒进

建兴二年(253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吴地百姓*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故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有部将劝他:“如今引军深入,敌境百姓定会逃走,恐士兵辛苦而收获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则敌人救兵一定会来;那时再设法进攻,定会大有收获。”诸葛恪采纳其计。

建兴二年(253年)五月,诸葛恪军围新城。曹魏得知消息,派太尉司马孚率援军二十万赶往寿春,并指挥毌丘俭、文钦等一同进击。司马孚认为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于是停留一个多月才进军。

新城之战,吴军战线拉长

魏新城守将张特与部将乐方率三千人苦战月余,手下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但吴军仍不能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时张特行缓兵之计,向吴军伪降;却乘夜修补城防工事,再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之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患腹泄、脚气病的已达半数以上,死伤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者越来越多,疾者过半、死伤惨重。诸葛恪认为他们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

诸葛恪亦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镇南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索性策马投魏。魏国得知吴军疲病,即命司马孚、毌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士卒受伤染病、流落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敌所捕;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诸葛恪率军在江渚住了一个月,后又想到浔阳去屯垦,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诏书一封接一封地送来,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从此,百姓对诸葛恪大为失望,怨恨的情绪大幅产生。

新城之战,诸葛恪举措失当、大败而归(漫画)

建兴二年(253年)八月,诸葛恪率军回都,当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喝叱:“你们怎敢随意滥发诏书?”孙嘿噤若寒蝉,惶惧退出、告病辞官。诸葛恪检点名录,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觐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宫中宿卫人员,用亲信张约、朱恩来担任首领,并命部队整装待发,拟攻青徐二州。

建兴二年(253年)九月,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其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阴下派人说他想制造叛乱。

朝野沸腾,而不知收敛(影视剧照)

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吴主孙亮召孙峻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而*之。行前一晚,诸葛恪烦躁不安、通宵不寐,且家中数有怪异,因此内心疑虑。到要朝见之时,停车宫门之外,自己逡巡未入。

此时,孙峻已在帐内埋伏士兵,担心诸葛恪不按时进来,事情败露。于是出来迎着诸葛恪说:“假如您身体不适,可以后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想以此来试探诸葛恪。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这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偷偷写条子给他,上书:“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有变。”诸葛恪看后准备返回,在大门处遇到太常滕胤(儿女亲家)。

败局其实早定(漫画)

滕胤不知孙峻之谋,对诸葛恪说:“陛下自您回朝还未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饮。孙峻说:“你病未痊愈,当有常服药酒,可自取来喝。”喝着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的心情这才安定下来。

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跳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时,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接连砍下。张约从旁砍伤孙峻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他的右臂,登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时,享年五十一岁。

诸葛恪最终身死族灭(影视剧照)

诸葛恪有三子:长子诸葛绰,封骑都尉,因与鲁王孙霸密谋夺嫡事泄,被诸葛恪以毒酒鸩*。次子诸葛竦(多次劝谏父亲、均被拒绝,常忧心祸至),官至长水校尉,其父死后,与母亲出逃魏国途中,被孙峻手下刘承追*于白都。三子诸葛建(字起岑),官至步兵校尉,与母亲、二哥出逃魏国途中,过了长江十余里,但仍被追上捕*。事后,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都乡侯张震(诸葛恪之姊嫁张昭长子张承,生下张震)及常侍朱恩等均都被诛*。

传说,早前已有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语是石子冈,乃埋葬死人的地方;钩落就是皮带的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现在,诸葛恪果然是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后来,临淮人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听从其言,并吩咐下属找到诸葛恪尸体安葬。

作为“红二代”,又是孙权钦点的“顾命大臣”,诸葛恪本应像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辅佐幼主,不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起码也“保家卫国,尽忠报主”。然而,这位少年得志、一路顺风的能臣,最终成了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权臣,落得身死族灭,何其可悲?

添字得驴(漫画)

关于诸葛恪聪慧多智的轶闻典故很多,比如蓝田生玉、添字得驴、巧答孙权、智对张昭、博学多识和遭遇傒囊等等。然而,诸葛恪为我们生动的演绎出了一个“早慧易夭”的故事,他毫无疑问是有智慧的。可是,他的智慧更多的放在了小聪明上,却缺乏大智慧,“智而不能存身”,可谓智乎?

诸葛恪,不仅他的父亲和叔父看出了他的问题所在,主公孙权和同事羊衜也看出了他的问题,甚至连敌国的张缉和邓艾都看出了他的问题。可惜,他依旧沉醉自我而不自知,如同张缉所说:“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后来的吴景帝孙休就评价他:“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小智若察,大智若愚

南宋思想家叶适先生的评价最是一针见血:“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然推此而遂欲施于天下大计,则覆宗废立、倾辱其国,尝不旋踵者。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恪智小不足以知之,虑近谋远,势当然尔。然当时议论,徒能毁其已败,则亦无所取。”

明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先生都说:“恪气骄而计疏则一也,外不能测张特之诈,内不能烛孙峻之奸。而又刚愎自矜、果于*戮,聪明虽过于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祸,哀哉。”一句“恃才取祸”堪称对诸葛恪一生悲剧的最佳注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