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已五十四岁的诸葛孔明率领十万蜀军再度北上,这是他人生中第六次出征北伐。早在八年前,他已从成都进驻了汉中,开始了他的事业。显然,对于权利来说,孔明更看重的是匡扶汉室的梦想。
然而,造化弄人,起初的五次远征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次诸葛亮用尽毕生心血,打算在有生之年完成这场伟业。然而,五丈原上的一场决战,诸葛孔明功败垂成,未能完成匡扶汉室的梦想,为后世留下千古遗憾。
最令人疑惑不解的地方,就是诸葛孔明于五丈原之上做出的战略部署。
从他的规划来看,蜀军在开战之前就已落入下乘。且看五丈原的地形,背靠着高山,易守难攻。从战略角度来看,这当然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不过,孔明仅是将蜀军全部部署在要地之中固守,其用意着实令人费解。
虽然这里是战略要地,但若敌人不肯强攻,那一切战略优势岂不成了泡影?若敌军扼守要道掐住五丈原之咽喉,此地岂不成了蜀军的葬身之地?回想六年以前,深受丞相赏识的马谡率兵镇守街亭,当时马谡所做出的安排不正是上山固守吗?马谡虽率全军来到了敌军射界之外的山顶之上,可魏军却根本不采取强攻,守住水路和粮道与蜀军打起了持久战。
在这种情况下,马谡要面临的处境十分危急,等待着蜀军的下场只有两个:
一是被困在山顶上被渴死饿死;
二是冲下山去与敌军决一死战。
显然,马谡选择的是后者。下山突围,就意味着放弃所有战略优势,与敌军来一场硬仗。结果,冲下山去的士兵都成了魏国弓箭手的靶子。以诸葛孔明的聪明才智,他肯定不会犯与马谡相同的低级错误,他之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部署,一定是有自己的考虑。
且来看看五丈原下面的河道分布,也许诸葛孔明希望通过“渭水分田”这种方式取得优势。此时的蜀军,已无力打到长安,这一点孔明心知肚明。明明进攻长安是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但孔明却不想放弃此次北伐,因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搏。
故此,孔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尽可能地取得优势,为将来的蜀军奠定军事基础。倘若将五丈原作为东止线,占领陈仓以西的大片土地,就能将陇右地区联系到一起。这样做,就能将蜀国的国境线延展到关中地区。
如果这一战略目的达成,就算蜀军不能攻取长安,也能取得长期优势。
有人称,诸葛孔明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归天之时,所以他做出的这番部署只是为了等待自己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不过,笔者却觉得诸葛孔明想要等待的却并不是自己生命的终结,而是蜀汉基业崛起的希望。
对于诸葛亮将毕生精力都投注于六次北伐这件事,很多学者表示以当时蜀魏两国的国力来看,魏国被击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诸葛孔明的战略布局无疑是“逆天而行”,这种做法使蜀地的老百姓承担了重负。在连年的穷兵黩武中,蜀汉的国力逐渐衰竭。
然而,于诸葛孔明本人的立场而言,作为一名托孤大臣的他谨遵先帝的遗嘱,励精图治,穷毕生之精力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还有人称,诸葛孔明之所以连年发动战争,是因为他想借助战争铲除政敌,巩固自己的势力。显然,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但看诸葛家族的情况,诸葛均追随兄长入蜀后,史料中再未见关于此人的事迹。
诸葛亮的干儿子诸葛乔和其他士族一样在前线奋战,抛头颅洒热血,最终马革裹尸。毫无疑问的是,诸葛孔明根本没有利用“裙带关系”帮助自己的家族崛起,所谓排除异己是荒诞不经的说法。
倘若诸葛孔明的确有私心,他何不效仿自己的老对手司马懿,将子嗣培养成司马昭、司马炎这样的大野心家呢?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诸葛庙看到一座刻着“心外无刀”四个字的石碑,或许这就是诸葛孔明一生的真实写照。
归根结底,孔明只是一把匡扶汉室的利刃,他的一生都甘愿奉献给蜀汉,成为刘帝手中的一把尖刀。五丈原上的等待,是这把利刃所散发出的最后光芒。诸葛孔明在五丈原进行了一场“渭水分田”的豪赌,将所有心血全部投注到蜀汉复兴的希望之上!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