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北宋,里面有九天玄女、天罡地煞、董超薛霸、造反和招安……
你会想到哪个故事?
对,一定是《水浒传》,不过这里要说的是另一部明代小说——《平妖传》!
没错,上述这些人物和情节在《平妖传》里也都有,但它和水浒在故事线上毫无联系,讲的是宋真宗、仁宗两朝,一群魔法师大乱斗的事。
其实共有两部“平妖传”,一部是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传为罗贯中所著;另一部是四十回本《平妖传》,俗称“新平妖传”,传为冯梦龙做著。两部书人物都差不多,第一部只讲贝州王则叛乱的前后始末;后一部除了讲贝州王则叛乱,还包括蛋子和尚和狐仙圣姑姑等盗取天书学法等情节,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续作,也有人认为二者各自独立。
跟许多话本小说一样,“平妖传”的作者和版本也是有各种说不清的话题,这里不打算趟这趟“浑水”,只想把冯梦龙版《新平妖传》和通行本的《水浒传》(容与堂本)之间做个比较,看看两部书为什么有这么多“共用”的情节和人物。
平妖传:一部天书引发的战乱北宋真宗年间,有个老和尚从在河水中的捡到一枚蛋中,从中居然生出个小孩子来。小孩子被老和尚和寓居在庙内的一位火居道士共同抚养长大,取名“蛋子”。蛋子和尚一心想学神仙之术,他冒着千难万险来到云梦山白云洞寻找天书,差点掉下万丈深渊摔死。历时三年,矢志不移,终于感动了守洞的白猿,传授给他拓印取石壁天书的窍门。他盗取了部分天书,可只有找到帮手才能“完成学业”,他与一只修炼千年的和老狐——圣姑姑联手,躲在一个大户人家的深宅中修炼,终于掌握了天书上的魔法。
老狐圣姑姑有两个孩子,瘸腿儿子左黜和妖媚的女儿胡媚儿。后来胡媚儿托生到一个富户之家,成为漂亮的小姑娘胡永儿。一天,她给了一个要饭的老太婆一块饼,老太婆就教给她法术。老太婆正是圣姑姑所扮。胡咏儿偷偷学会了撒豆成兵、剪草为马等等法术,她爸爸发现之后大惊,为了撇清干系,赶紧把她嫁给了一个傻小子。
最终,三个狐仙再次凑到一处,又联合道士张鸾、平民卜吉、蛋子和尚等人,共同辅助贝州一个叫王则的士兵,只因王则是武则天转世,在现世还有称帝的气数。
贝州官员贪污军饷,王则乘机起事造反,在众位术士的帮助下,大肆使用幻术,斗败了官军。朝廷只好派老臣文彦博出马平叛,双方开始各种法术大乱斗。后九天玄女显灵,传给蛋子和尚天罡正法,命他辅佐文彦博。最终,王则大败,天书归蛋子和尚所有。
之所以又名“三遂平妖”,是因为帮助文彦博的人中有马遂、赵遂、诸葛遂智三人,正好应了九天玄女的预言“逢三遂、妖魔退”。
通俗点说,这就是一本中国宋代版的《哈利·波特》,各路魔法满天飞,时不时上演大型幻术表演,脑洞直达天际。当代有部很精彩的老动画片《天书奇谭》就是根据《平妖传》改编,看过片子的朋友会对故事中的魔法有很直观的感受,比如骑着板凳变成的老虎,飞上高楼之顶看星星……
“共用”的神话:九天玄女和天书九天玄女是道家女神,相当于战神。据《云笈七签》载,黄帝战蚩尤时因不能取胜而愁闷,九天玄女降临,传他一套玄女战术,这才击败蚩尤。
在《水浒》中,九天玄女是梁山命运最神秘的主导神。她曾经显灵,赐给宋江三卷天书,使得宋江、吴用掌握了带有法术色彩的兵法,在招安后的各次战役中一直处于不败。书中,九天玄女只显灵两次,一次赐天书,一次是直接“指导”宋江破辽兵的战法。
九天玄女的形象是一位仪容端庄的皇后形象:
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
可是在《平妖传》中并没有对九天玄女形象的细节描写,她有时以神灵面貌示人,有时又化作未婚的少女形象。
《水浒》中,宋江在玄女庙中睡着,遇到了玄女,得到天书和预言;《平妖传》中,文彦博也是在玄女庙中梦中遇到玄女,得到她的预言。
相比于《水浒传》,《平妖传》中九天玄女的“戏份”要多得多,故事主要情节围绕一部天书展开,九天玄女是这部天书的主人,也是所有人物命运的最终掌控者。
“共用”的道具:天书《水浒传》中这样描写九天玄女的天书:
“包着三卷天书,度与宋江。宋江看时,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不敢开看,再拜祗受,藏于袖中。”
除此之外,围绕天书展开的笔墨并不多。
而在《平妖传》中,天书则是核心的“道具“”,有非常详尽的描述。
九天玄女推荐白猿到天庭为玉帝看管“九天秘书”,也就是在天庭当图书馆管理员。可是他违反天条,擅自翻看一本叫做“如意册”的天书,结果被玉帝贬到人间的白云洞中,专门看管这本天书,白猿又将天书刻在洞中石壁之上。九天玄女相当于天书的“总负责人”,白猿相当于“保管员”。
当天书被狐仙妖人叛军这些“非主流人士”占有,用来对抗“正统”的王权时,九天玄女终于出手收拾局面,不但把最强的天罡术传给了回归正途的蛋子和尚,还亲自出马收服了最厉害的妖狐圣姑姑。
再来看天书的样子:它装在一个小小玉箧中,上面横着无数封记,内有火焰般绣袱包裹。
打开看时,三寸长,三寸厚,一本小小册儿,面上题着三个字,叫做如意册;里面细开着道家一百零八样变化之法,三十六大变,应着天罡之数,七十二小变,应着地煞之数,端的有移天换斗之奇方,役鬼驱神的妙用。
可以看出,两部小说中对天书的描写很近似,特别是大小,都是三五寸见方的一本很小的书。至于天书的功能,《水浒传》强调这是一部兵法之书,而《平妖传》更强调它是一部法术之书。
有意思的是,《平妖传》里的天书共有108种法术,对应天罡地煞之数,这恰好是《水浒传》108将的数目和含义。
九天玄女一说出自道教,可见两部书必然都深受道教的影响。
共用的小人物:董超、薛霸除了九天玄女,两部书竟然还“共用“”了一对小人物:董超、薛霸。
这一对儿差役在《水浒传》中出尽风头,先是野猪林害林冲,后来又在押解途中害卢俊义,最后被燕青*死。
而在《平妖传》中,居然也有一对差人叫做董超薛霸,他们*勾当也是半路*犯人。
二人受知州秘令,要在押解途中结果一个叫卜吉的人,只因这人涉嫌一桩命案,实际上是被冤枉,他又寻到一件宝物献给知州,知州解决不了案子又想私吞宝物,便决定*了他算了。在密林之中,董、薛正要下手,道士张鸾突然出现,大喝一声制止了他们。(是不是很像鲁智深救林冲)
随后,张鸾护送卜吉,跟着董薛一起走。(也和鲁智深护送林冲很像)。路上,张鸾展示了神奇的法术,想吃鱼了,水缸里凭空出现一条三尺长的大鲤鱼;他用纸剪个月亮挂上天空,使得整个州城都能看到两轮明月。最终,张鸾将卜吉救走,返回州城,*死了知州。
好在张鸾留下了董超薛霸的性命,使得二人特别“长寿”,又出现在七十年后的“水浒”故事里,继续干着押解和*害犯人的“工作”,直到被燕青射死。
两书发生的年代相距很远,重要人物自然不可混用,但在两个小人物身上却偷了懒,连人名都懒得换,包括与他们相关一些情节也很相似。要知道,在宋元明话本小说中,董超薛霸,张千里万都是很“通用”的公差名字,例如《清平堂山话本》中,有对差人叫做“董霸、薛超”,只把二人名字换个位置而已。
窃以为,说书人非要用这样的熟名字讲述不同的故事并不是因为“偷懒”,而是为了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听众好像一下子在新书中发现了“故友”。
“共用”的文字:大雪赞《平妖传》中,老狐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小狐跋山涉水,遇到一场大雪,此时是书中描写道:
原来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这雪本是阴气凝结,所以六出应着阴数。到立春以后,都是梅花杂片,更无六出了。
而这段文字几乎原封不动地也出现在《水浒传》中,在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中,梁山众人饮酒赏雪,地文星萧让专门讲解了雪的特点:
当下,对众头领说道:"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这雪本是阴气凝结,所以六出应着阴数。到立春以后,都是梅花杂片,更无六出了。今日虽已立春,尚在冬春之交,那雪片却是或五或六。"
前面文字与《平妖传》一般无二,只于末尾又多加了一句。由此可见两部书在创作上有着某些必然的关联,因为这段文字属于当时的知识型概念,更说明作者在信仰上保持着一致。
“共用”的主题:先造反后招安以上这些“共用”归根结底是细节,其实,两书最大的“共用”是灵魂相通,即主题的近似。
《水浒》讲的是一个“江湖好汉先造反后招安”的故事,《平妖传》虽然表面上花里胡哨各种玄幻魔法,其实同样讲的是一个“先造反后招安”的故事,只是把主角变成了身怀异能的江湖术士。
在叙述上,两书均给予了造反者以充分的同情笔墨。水浒自不必多说,官吏贪腐政事废弛,导致众好汉被逼上梁山,可以说小说用大量篇幅详细描写了北宋末年的政治黑暗。而《平妖传》的笔墨大部分还在于描写术士的神奇,只有些许笔墨透露出对当时吏政的不满。
比如,知州之所以想要*死平民卜吉,只是因为案件不好了断,自己又从中占到了好处。如此草菅人命,权大于法,显然是对当时一些官吏滥用职权,为所欲为的写照。这样的官员似乎谁都辖制他不得,远处,天高皇帝远管他不得;近处,他在地方称王称霸,官官相护,谁也不会为一个草民的小命去得罪他。正如书中所写:
君远天高两不灵,滥官污吏敢横行。 腰间宝剑如秋水,要与人间断不平。
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道士张鸾这样有法术的人物能治他了,虽然这可能是一种美好想象,但在逻辑上却能站住脚。
又如,贝州的知州是一个“绮罗裹定真禽兽,百味珍羞养畜生”,
每日不理正事,只是要钱。
取办一应金银彩帛物件,俱不肯还铺行钱钞,害尽诸役百业,那一个不怨恨唾骂。
王则造反就是因为他克扣军饷而起。其时,军人们家中无米下锅,苦不堪言,王则也是这些士兵中的一个。圣姑姑、胡永儿、左瘸、张鸾、蛋子和尚等妖人术士纷纷赶来,各用法术帮助王则树立威望,收买人心。
王则招揽众兵士到他家,兵士们发现他家居然是个“大粮库”,有分不完的粮食,王则分文不收让众人取粮。这些粮食实际上都是知州府库中的军粮,被术士用“搬运法”搬到了王则家。这说明州中本不缺粮,分明是知州自恃权大,就敢于公然不发。不但如此,这位知州连普通小商贩的便宜都要占,他的老婆从一家店铺要了彩绸来看,看完说不满意,要换了新货再买,王则奉命负责去退换,结果发现彩绸被动了手脚,少了很多。他如实禀报,却被知州痛骂,反咬是被他弄丢了。书中以说书人的立场赋诗道:
任所如何办嫁妆,剪残彩帛要人偿。 有官望使千年势,没理天教一旦亡。
可见,这又是一个官吏滥用职权为所欲为的事例,虽是一个官员却也是一群丑恶官吏的共同写照。正是这些地方官吏的“逞强”乃至“作死”,才给国家带来重大灾难,以至生灵涂炭,劳民伤财。
但是,《平妖传》对贪官恶官的描写远远少于《水浒传》,出现的人物数量也远不及《水浒传》。除了行文侧重点不同之外,这似乎也表明在北宋真宗、仁宗时代,官员腐败还是局部的、偶发的,远不如宋徽宗时代那样普遍而疯狂。
《水浒传》后半部书写的是梁山好汉不再*人放火,接受了招安,为国尽忠。同样,在《平妖传》中,王则造反的一众人也在故事临近尾声时发生了分化。
王则造反后不久就“变质”了,他和几个狐精和几个会法术的“大臣”开始花天酒地大肆享乐,王则自称“皇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广罗妃嫔甚至是强抢民女,变得比当初的恶官更恶。
张鸾、卜吉、蛋子和尚则很快便与王则划清了界限,纷纷隐退,蛋子和尚更是在袁公和九天玄女的感召之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弃暗投明,暗中站到朝廷一方,帮助大将军文彦博一起剿灭叛军,他对王则妖党的最终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显然,《平妖传》也是一个“先造反后招安”的故事。还有学者认为,《水浒全传》中的王庆形象就是从《平妖传》中的王则而来,也可以留备一说,总之都是造反后被镇压的人物。
和《水浒》一样,《平妖传》在前部书中,都给予了造反者充分的同情,表达了同样的理念:社会动荡是因为吏政废弛、官僚腐败而起。
结语至于说,《平妖传》与《水浒传》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共用”内容,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两书的作者均包括“罗贯中”,自己“抄”自己点东西的总该可以吧。然而,关于罗贯中其人生平有很多疑点生卒年、籍贯、真实姓名、经历都有很多种不同说法,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存疑的人物,很多明代话本小说往往伪托于他所作。
这里套用一句文学评论观的俗语:觉得一个鸡蛋好吃干嘛非要知道是哪只鸡下的呢?所以,与其认为这两部书是同一作者所作,不如看做是它们表现了当时说书人某些共通的观念,使用了某些共通的笔法所致。
此外,《平妖传》与《水浒传》相似之处也只不过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侧影,它更加广泛地借鉴了前代众多的神话传奇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
参考书目:
《墨憨斎新平妖传》,《容与堂本水浒传》,《平妖传研究》,《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等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