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母爱:北魏宫廷的制度魅影

消失的母爱:北魏宫廷的制度魅影

首页卡牌对战我的后宫时代更新时间:2024-06-03

丧母之痛,曾经被一代代北魏皇帝所暗自吞咽。

第一个罹其苦痛的是道武帝拓跋珪之子拓跋嗣。道武帝欲以拓跋嗣承继大统,却先将其母刘氏赐死,并且,道武帝援引汉武帝立子*母的旧例向拓跋嗣解释自己的行为:“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但“长久之计”的理智无法弥补失去母亲的痛楚,拓跋嗣“哀不自止,日夜号泣”,道武帝为此盛怒,要把拓跋嗣召来加以斥责。拓跋嗣害怕雷霆之下或有不测,于是奔逃于外。

拓跋嗣的出奔,使道武帝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儿子拓跋绍身上。同样,他打算在把王朝交给拓跋绍前,*掉他的母亲。当道武帝将贺氏幽于宫中,将行屠戮时,却因先前的夫妻恩爱而一时犹豫不决。贺氏密遣人告知儿子拓跋绍,让他速来拯救。救母心切的拓跋绍不惜铤而走险,召集帐下及宦者数人,闯入宫禁,*死了道武帝。

夫*妻,子弑父,北魏宫廷上演了人伦悲剧。那么,始作俑者的道武帝为何非要违背人伦之情,立其子而*其母,其所谓的“长久之计”又是什么呢?

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在此之前,拓跋氏王统已经以代国的名义延续了数代。不过,所谓代国并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充其量是一个部落联盟。“婿随妻归……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因此,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着相当的话语权,“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知”。

鲜卑“言语习俗与乌丸同”,《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中一段对乌丸人风俗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同属东胡系的鲜卑人早期生活的理解。因脱离母系氏族时代未久,乌丸人的婚姻关系中还保留着旧时代的痕迹,如女婿需先从妻家居,纵然当时乌丸人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在结束婿从妻居的阶段后,女性最终要嫁入夫家,但出嫁后的女性并未割断与母家的联系,以至于性格悍骜的乌丸人愤怒时可*其父兄,但终不敢害其母,因为母亲身后还有母家部落的支持。

类似的痕迹也遗留在鲜卑社会中,因此,嫁入拓跋部的女性也代表着母家部落的利益。一旦国王去世,代国便会陷入有力者得之的丛林状态中,先王的诸位妻子要依仗母家部落的力量为自己儿子争夺王位,于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在代国历史上比比皆是,由此带来巨大的内耗使得代国终其世只是囿于北方的小小部落联盟,并最终为前秦所灭。

代国亡时,拓跋珪年甫六岁。当前秦大军潮涌而来时,他曾随母亲贺氏及故臣吏逃亡北方,又遇高车抄掠,不得已避贼而南,仓皇奔走,仍然无法逃脱沦为阶下之囚的命运。这段屈辱惶恐的经历一定在拓跋珪的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可以说,亡国如一根最尖利的刺扎在他的心底。

此后,拓跋珪先是随着被擒的代国王族被迁往前秦的首都长安,后因“执父不孝,迁之于蜀”,代国王什翼犍死后,拓跋珪又迁回长安,后随其舅慕容垂赴中山,最后回到祖宗之地——代北。流离颠沛中,拓跋珪度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而他的母亲贺氏一直陪伴着他,可以说,国破家亡之时,母爱,是照亮他黯淡生命的光。

皇后礼佛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宾阳中洞浮雕(修复)

然而,当拓跋珪羽翼业已丰满时,扶持他成长的母亲和母家部落却成了一道隐形的羁绊。从中,聪慧过人的拓跋珪也参悟到代国数世纷争的症结所在:母亲可以依仗自家强大的部落力量将自己扶上王位,同理,其他部落也可以如此左右王权。部落一日不除,国家将无宁日。于是,离散部落成为拓跋珪的既定方针。

当然,这个过程是以铁与火推进的。拓跋珪发起了一系列的部落战争,以雷霆之势打击和拆散古老的部落组织,使原来的部落民成为由国家统治的编户之民,并令其定居耕作和接受役使,“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由此推动部落联盟向皇权国家转变。

拓跋珪的这一系列举措,或许是令母亲贺氏不安的,因为贺氏的母家贺兰部亦为拓跋珪刀锋所指。登国四年(389)二月,拓跋珪讨伐叱突邻部,舅舅贺讷有唇亡齿寒之忧,于是率诸部援助叱突邻部,而被拓跋珪击溃,贺讷西遁。登国五年(390)四月,拓跋珪又与慕容垂之子慕容驎讨伐贺兰部等诸部落,大破之。尽管到了六月,当铁弗部的刘卫辰遣子直力鞮围困贺兰部时,拓跋珪又引兵救出了贺讷,但拓跋珪打击母家部落的行为,想必会令母亲大为光火。

因为史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母子之间是否曾经爆发过冲突,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暗示了母子间的嫌隙。

就在这一年八月,拓跋珪派遣秦王拓跋觚出使燕国(史称后燕)。不幸的是,燕主慕容垂扣留了拓跋觚,并向拓跋珪索要名马,被拓跋珪拒绝了。这导致拓跋觚滞留于燕国,至死未归。

拓跋觚,在《魏书·昭成子孙列传》中被列为昭成帝什翼犍之孙,秦明王翰之子,然而《魏书·皇后列传》又明言其为贺氏之少子,据周一良先生考证,拓跋觚当是贺氏与什翼犍所生之子,即拓跋珪的同母异父弟,然而为掩盖先世翁媳婚配的丑事,修国史者对这段史事进行了粉饰,只是微露其迹,而魏收之《魏书》因袭旧文,故有此矛盾之处。拓跋觚留燕不归,贺氏“忧念寝疾”,这进一步证明了拓跋觚就是贺氏亲生之子。

如此,拓跋珪遣拓跋觚使燕,又故意拒绝慕容垂索贿,致使拓跋觚最终客死异国的行为便颇值得留意了。因为拓跋觚作为什翼犍之子,他也有继承拓跋氏王位的可能性。而母亲往往最爱少子。那么,若拓跋珪与贺氏发生了激烈冲突,拓跋珪很可能怀疑,英勇果决的母亲会不会像当年扶立自己那样,扶立另一个儿子登上王位呢?为了消除隐患,拓跋珪便将拓跋觚遣往他国。

皇帝及亲王礼佛 河南巩义石窟第1窟北魏浮雕

宫中,贺氏因少子的生离而悲泣成疾,并于皇始元年(396)六月撒手人寰。但令我们惊讶的是,拓跋珪似乎并未在丧母之痛中淹留多久,七月,他开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于是改元”。或许,在他看来,母亲的死,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消亡,而经过不懈努力,一个属于帝制皇权的新王朝,将突破部落联盟的的旧躯壳,喷薄而出,这个王朝就是北魏。

母亲,还是帝国,拓跋珪毅然选择了后者。

时间又过去了13年,到了天赐六年(409),这时候的北魏已是一个泱泱大国,称雄北方了。拓跋珪三十九岁,虽然尚未进入老年,但由于服用寒食散,身体大不如前,他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去年,他有了长孙拓跋焘,这个孩子的出生让他喜不自禁,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深深的忧患:如何让北魏的王统能够子子孙孙顺利延续下去,并防止如代国时那般的兄弟相争呢?

说起兄弟,他立刻想到了卫王拓跋仪,据李凭先生考证,拓跋仪和拓跋觚一样,都是贺氏所生,即皆为拓跋珪的同母异父兄弟。拓跋仪“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并且学博今古,以至于名士许谦赞叹其“有大才不世之略”。而这必然遭到拓跋珪的忌惮,于是,就在天赐六年,因天文多变,占卜者称“当有逆臣伏尸流血”,拓跋珪以此为由,将拓跋仪赐死。

然而,这并不能让拓跋珪完全放心。

拓跋珪有十个儿子,且王子们的母亲多出自旧部落,尽管经过离散,部落势力大不如前,但一旦某位王子即位,他的母家部落仍然可对其施加影响,甚至借此重振旗鼓,那么,拓跋珪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就毁于一旦了。

经历过亡国之痛的拓跋珪誓死也要保住自己半生打下的基业,为此,他再度痛下*手。

他先*死出身独孤部的刘氏,将以刘氏之子拓跋嗣继统。怎奈拓跋嗣沉溺于丧母之悲,以致出奔。拓跋珪只得再*出身贺兰部的贺氏,没想到却命丧拓跋绍之手。

拓跋珪更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为应对国初局面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将成为一种制度,一个诅咒,在北魏宫中游荡,达一百多年。

(本文节选自《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苗子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