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悟空明明一个跟斗就到西天,为什么选择徒步?

西游记:悟空明明一个跟斗就到西天,为什么选择徒步?

首页卡牌对战悟空去哪儿更新时间:2024-04-30

吴承恩《西游记》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设定,从东土大唐到西天灵山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恰好也是十万八千里,这仅仅只是巧合吗?吴承恩到底有何隐喻?

上古医书《黄帝内经》云: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而孙悟空的金箍棒,定海神针铁,刚好也是一万三千五百斤,诸如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

那么,悟空明明一个跟斗就到西天,为什么要跋山涉水,耗费十四年的光阴,陪着玄奘一路走到西天,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有人说,悟空大闹天宫被判有期徒刑五百年,他是在赎罪,没得选。还有人说,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取不到真经,修不成正果,这是套路。

西游取经团队

这些回答只是表象,吴承恩真正的隐喻,还要从“南顿北渐”说起,悟空是顿悟,他人是渐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法门。

悟空的原型是六祖慧能,禅宗传至五祖弘忍时,留下了一段著名的公案,弘忍命众弟子每人写一首佛偈,想查看各人见地,以便传授衣钵,弘忍的大弟子神秀资历最老,众望所归,在五祖寺走廊的墙壁上写下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大家都为神秀的偈子拍手称好时,在寺中打杂的惠能听说这首佛偈后,认为神秀没有明心见性,于是也作了一偈,请人代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惠能像

五祖弘忍发现惠能的佛偈更有悟性,“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这一史料记载与《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传法如出一辙,菩提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悟空当即领悟师傅暗语,在三更时分从后门进入祖师寝榻。

惠能悟性极高,五祖弘忍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这与悟空听讲时突然喜不自胜、手舞足蹈的情节相对应。

神秀主张修心,应当时时勤拂拭,来保持六根清净,最终达到解脱之境,这就是以神秀为代表的禅宗北宗所提倡的渐悟,也就是说,悟道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惠能主张顿悟成佛,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不需要长期修行,在家就能参禅,也不需要什么道场,并在南方将顿悟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显然,惠能的理论对北方的寺院经济造成了冲击,那些论资排辈的寺院长老,决不允许这种颠覆传统的理论存在,为了躲避北宗的追*,慧能在岭南山林中隐遁十五年才敢公开传法,至此,禅宗分出南北两派,史称南顿北渐。

南顿北渐之争本质上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争夺,是论资排辈还是能者上庸者下。顿渐之争持续千年,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无法回避的一段历史,甚至影响至今,在《西游记》中更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承恩《西游记》

那么,南顿北渐之争到底是谁赢了呢?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早已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纵使你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你也要陪着别人一步一步走完;纵使你一花开五叶,你也改变不了阶层早已固化的社会秩序;纵使你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当中,你也触及不到改革的深水区。

在既得利益者面前,你只能到此一游。

《西游记》中,悟空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而惠能则被各方势力追*,不得不伪装成猎户,在一座深山中隐遁十五年,二者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广东省肇庆市)六祖寺灯笼

天才如悟空,却要徒步十万八千里,这是时代的悲哀,是阶层固化的挽歌,更是个体挑战强权失败后的自我救赎!

悟空明明是一个道士,却硬生生地被逼成了和尚,这是信仰的坍塌,更是三观尽毁的无奈。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与恶,生与死,对与错,皆在一念之间,一念堕入凡尘,一念得道解脱。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横竖都是一个心,那里不过是一个修心的所在,真经就在心中,此岸即是彼岸。

东土到西天之间的距离,对于悟空来说,只在一念之间,只需捻诀腾云便到,因为他已顿悟。对于贪嗔痴之人,不能断舍离,不能明心见性,此岸距离彼岸十万八千里,只怕穷其一生也不能到达。

心之彼岸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一切皆是虚空无常,若能“悟空”,则达彼岸。

正是因为很多人不能领悟万法皆空,“悟空”二字,何其难也!

最后六步想用《西游记》原著中的一首诗为结尾: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曹植七步成诗,我六步成文。

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