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路总是曲折的,婚姻的寻觅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世间有太多歌颂爱情的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罗密欧和朱丽叶/贾宝玉和林黛玉……但他们基本上都没获得美好的结局,也没有得到幸福婚姻。关于爱和婚姻的故事,我独独想起了尤利西斯杜绝神女的挽留回乡寻妻的故事。
荷马史诗中有一位远征英雄名叫尤利西斯。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期间,尤利西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由此攻下了特洛伊人。回国途中,尤利西斯刺瞎独目巨人波吕斐摩斯。海神波塞冬为此记恨尤利西斯,不断地在尤利西斯返家的海面上使绊子。
尤利西斯不惧艰难,战胜了魔女基尔克,克服海妖塞壬美妙歌声的诱惑,穿过海怪斯库拉和卡吕布狄斯的居地,摆脱神女卡吕普索的7年挽留。
第十年,尤利西斯回到故土伊塔卡,而宫里早已被那些向他妻子求婚挥霍无度的贵族们所占据。他便和儿子联手*死了死死纠缠着他妻子的求婚者,合家团圆。
可能爱情就是这样,能令人勇往直前,心甘情愿地忍受着疼痛/空虚,哪怕思念成疾,也要为能够再次见到心中人而咬牙支持着。
只是,爱情的发生和婚姻的连接是需要时机的。任何不同时机下产生的一厢情愿都没法达到两厢情愿。一厢情愿总归是遗憾和悲凉的。一个人什么时候想爱,就会在什么时候选择爱,什么时候想结婚,就会在什么时候选择结婚。这个“时候”弥足重要。
同事小刘曾和我讲过一件事情。他说:“我毕业后做第一份工作时就曾遇到一个特别聊得来的同龄女生,可我当时并没有那么想要结婚,后来那个女生结婚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到年纪了,很想结婚,就会觉得惋惜,你说当时我怎么没那么想结婚呢?那个时机也早就错过了。”
培根曾在文中讲到过:“如果一个男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睿智与能力赢得妻子的敬慕,那他就一定会赢得她的忠贞与顺从。相反,喜欢猜忌的男人只会让他失望的妻子跑得更远。在男人的一生中,可以说妻子是他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守护。所以任何时候选择结婚都是有道理的。”
深以为然,爱情和结婚这件事情是双方意愿的相容。你想什么时候选择都可以,只是这个选择会促使你选到什么样的对象。当一个人有了谈恋爱或结婚的意愿时会比平常更加活跃一些,更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意愿的达成。
你愿意,我不愿意,那这事就没辙;你不愿意,我愿意,那这事就没门。只有你情我愿,你所思我所想如出一辙,两人才会顺顺当当谈恋爱或结婚。
连结关系时,两人可以是最好的我和最好的你,也可以是还算好的我和还算好的你,当然也能是有些糟糕的我和有些糟糕的你。爱情比较挑剔,没有爱的反应就没有任何关系连结的可能,婚姻则随和得多。
任何时机下,你我不同的状态都有可能产生爱化学反应,不过也可能没有什么化学反应发生,悲悲戚戚,这是挑剔的爱情。而婚姻即便没有什么所谓的爱情来支撑,只是彼此处着舒服,婚姻关系也能建立。
我突然想起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初相见时的对话。
钱钟书先生说:“我还没有结婚。”
杨绛先生则说:“我还没有男朋友。”
两人都在澄清着什么。
初见面时为什么两人会脱口而出这两句话呢?据说当时有传闻称钱钟书已经和叶彤订婚。钱家和叶家双亲很满意两人的婚事,但钱钟书对叶彤并不来电。
那个时候,杨绛也受不少坊间传闻的困扰:“追求杨绛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或是“费孝通是杨绛的男朋友。”之类的云云。
紧接着,两人在大学里谈了一年恋爱,第二年就结婚了。
两位先生之间的爱情一如一个人在某一个夏日的午后,在某一个街角,在某一缕阳光的映照下,一眼便是一生,而多数人的爱情往往没能做到一眼便是一生,反倒是一眼遗憾终生。确实,爱情和婚姻一样讲究时机,却不讲究先来后到。
在爱情里,不管这个人是先来后到还是时机重要,爱上就是爱上,不爱就是不爱。身边那些苦恋对方十来年,最终还是未能被对方“翻牌”的人还少吗?
思及此处,谁都不由得唏嘘。某个人默默陪在某个人身边十来年,彼此装傻充愣,不愿捅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一个对对方喷薄而出的爱意假装视而不见,一个满心压抑着早就要承载不住的深情浑身颤抖而竭力克制。
归根到底,爱情和婚姻里讲求的时机无非就是对方是否情愿敞开心扉。毕竟,除却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在生活中反而更多见,而日久生情的第一前提便是情愿。有了情愿便会产生意愿。
恋爱和结婚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双方是否有此意愿,而所谓的时机,无非就是内心所愿。就如我不想恋爱的时候,你想恋爱,而我想恋爱的时候,你想结婚,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已只想注孤生。这些内心的念想就构成了一个一个时机,每一个时机下每一个念想若不能恰如其逢地撞上,碎成阳光下耀眼绚烂的琉璃渣,虚无中的盛世美景便难以产生。极大多数时候,真爱,不是你想要,不是你努力,你就能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的。
我忘了在哪里看到过某位网友的评论,那句话令我深受触动,大致的意思是:聊出来的感情,一旦停止聊天,感情也就没了。
谁不曾为爱情而努力过呢?
只不过,天不遂人愿,该聊出来的感情是聊出来了,可一旦停止了聊天,这感情又很快便消散了。这是虚假的爱情,一如清晨碧山边环绕的薄雾,太阳光一洒下来,雾便消散了。
周国平老师曾写到过:“爱情是灵魂的化学反应。真正相爱的两人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断地分解,化合,更新。亲和力愈大,反应愈激烈持久,爱情就愈热烈巩固。”
一个人若是真的爱一个人,就会好奇对方的一切,想要了解对方的过去,想要知晓对方的理想,想要一直陪在身边支持他,心疼他,开导他,对他好,当然,无论他和自己说什么无聊的生活琐碎事,比如剪个头发啦,在哪里吃饭啦,即便这是些毫无意义可言的日常,也都不会觉得不耐烦,要是换一个人来说这些琐碎之事,可能内心的雀跃能瞬间转为冷淡。
人心,就是这么冷漠。
人心,就是这么偏爱。
网上总有人调侃当代年轻人的自*式单身:“你就只知道说要恋爱要恋爱的,你就没有认真和对方聊过,没有了解过一个人,你这样怎么能脱单?”
聊多了不一定能够日久生情,就像很多事情即便你付出了所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明明有时候,你对某事毫不上心,偏偏不费吹灰之力便获得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感情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爱慕者对爱慕对象亦是如此。有些人再好,你也觉得缺点什么,有些人再不好,你也觉得足够优秀。
所以,每一个人要去争取自己喜欢的人,但也不能过于苛求结果,如果彼此走不到终点,那眼前人就不是正确的人。
谁都知道,爱情就是这样一个顽皮的小孩,时不时地捉弄着众人——“你爱我的时候,我不爱你。我不爱你了,你反倒爱我了。反正左右不过,她爱她,她爱他,他爱他,他爱她,这中间隔着遥遥远远的千万句我爱你,却少有面对面的那声我也是。”
爱情当中的时机是于千千万次相遇相识下幻化出来的稀世珍宝,它可能是一见钟情带来的,也可能是日久生情产生的。那些产生爱情的时机往往会在某一瞬间悄然绽放,肆意张扬,夺人关注,令人眼红。
婚姻产生的时机和爱情产生的时机别无二致,只不过,结婚这件事情,是你想要便能和同样想结婚的良善之人共同获得的,它并不像爱情那般挑剔。
即便婚姻不挑剔,但它若要长期存在还是很难的,若只是讲求一味地细水流长,倦怠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若情感浓烈,干柴烈火,精力便会很快消耗完。在“想结婚”这一动机的促使下,婚姻的促成率是很高的。
根据马斯洛需求定理所述,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
在每个人都能够独立谋生的基础上,婚姻能够满足安全性需求,婚姻的基本要素就是陪伴。
就此而言,陪伴便是一种安全感,这是养儿防老的另一种安全感,是年老时互帮互助的一种默契约定。就如培根所言:结婚是向命运之神交付了赌资。结婚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会影响你的一生!
我们难以准确抓住爱情和婚姻产生的时机,但我们能够根据内心的条件对那个要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进行考虑。虽然我们不能抓住神圣的爱情,但找到一个和自己处得来的人,也是能够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婚姻的。
只要我们根据想要结婚这一念头搜寻符合条件的对象,就相关问题彼此协商好一些问题也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爱情,我们没得商量,而婚姻却不得不商量。爱情和婚姻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爱情是奢侈品,婚姻是普通品,但要让普通品达到“普通”却也是不易的。人对爱的需求和满足也是能够通过经营尊重和无爱的婚姻来实现的,就让呼啊以这几个点谈谈:
1.你想要找的“同行人”没有那么完美,却得有你最欣赏的性格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找对象和找朋友的差别不大,有些人喜欢和性格与自己相像的人呆在一起,有些人喜欢和脾性与自己相异的人玩在一起。
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对方身上有你羡慕或是喜欢的某一点,你对这个人便不会有偏见,面对这个人时,你的心扉便会更加打开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两人的关系也更容易加深。
两个有着相似的经历的人往往会因为彼此同病相怜而相惜,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一些,彼此的在意点和包容点更能清晰地传达到另一方内心,心灵的距离感会自然而然地缩短。
不过,也不排除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两个人虽然经历截然不同但彼此的经历却是彼此所向往的远方。
当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时,他们会因为彼此的不同点而感叹,也羡慕对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地方。人们常会对欣赏的渴望的或是相似的熟悉的事物产生亲近感或崇拜感,所以你的“同行人”必须得有你所渴望的/喜爱的/相似的特质。
这是两个人建立婚姻关系的基础,你要想清楚,你想娶这个人是因为相似性还是相异性?你是因为欣赏还是彼此身上相似点的共鸣才想嫁这个人的?这一点很重要。
朋友小舟曾找我诉说老公创业的事情:“老公不继承父业,创业也不成功。我总是忍不住说这件事情,两人也总因为这件事情吵架。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接手公公的小厂,生了孩子以后没有多少存款,那该怎么办?”
我听了她的抱怨以后便反问她:“你当初不就是因为他很有自己的想法才嫁给他的吗?”
小舟迷惑地问我:“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优点现在居然变成了缺点。”
“不忘初心”这四个字在婚姻中也很适用。牢记自己当初为什么会嫁/娶对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你认清一些婚姻中出现的问题,帮你解决一些困扰。
“人无完人”,有些矛盾点在结婚前就得清清楚楚地罗列出来,婚后出现了问题以后,彼此原本要抱怨对方的话也就能一下子吞回肚子里去。然后明白:“是啊,原来这是他/她的优点。我就是喜欢他/她这样才选择他的。”
2.你们要懂得为彼此付出,不去计较太多。
在《我的前半生》这本小说中,涓生和子君两人商议离婚时有一段对话:
涓生说:“我不想多说了,子君,我不想批判你,但实际上,最近这几年来,我在家中得不到一点温暖,我不过是赚钱的工具,我们连见面的时间都没有,我想与你说话的时候,你总是在做别的事情:与太太们吃饭,在娘家打牌……”
子君回答:“可是涓生,我也是一个人呀,我有我的自由。”
“我是你的丈夫,亦是你的老板,你总得以我为重。”他固执起来。
由此可知,书中情节和剧中情节不大一样。小说中,涓生和子君离婚的原因是两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两个人都在计较。
一个在计较对方没能以自己为重,没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陪自己聊天,一个人在计较对方不谅解自己,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抽身于家庭和孩子中的琐碎能够追求自己的自由,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认为对方应该要体谅一下自己,时刻照顾着自己的需要。
人人忙于生活,人人疲于奔波。每个人都在生活里焦头烂额,每个人都希望疲倦的时候能有个人在身旁陪伴着,希望自己能有片刻的自由,希望脆弱时能有人为自己填补琐碎下的空虚。一旦对方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做,失望便一点点累积,隔阂也一日日加厚。
婚姻中,每个人都需要为对方多想一点,但也不能够过度强求对方做什么事情。每个人在心底的最深处都应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那个空间藏着谁都不可说也不想说甚至不能说的隐秘,那是个没人理解布满诡异和玄妙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
《到19号房间》一书中,一个生活看似很幸福的妻子为了这个独有的空间不惜以谎言和家人相对立。
这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日常生活中,两个孩子去上学,丈夫去上班,妻子则打理家,一切井然有序。
有一天,妻子对丈夫提出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要求。丈夫答应了,两人特地一起清空了一个房间。
起初,妻子每天都会抽空一个人呆在那个房间里。可好景不长,渐渐的,孩子、亲人都开始在房间进进出出。
于是,妻子便瞒着丈夫在家附近找了一间酒店。每次,妻子做完家务活,接送完孩子,一空下来便一个人静静地呆在这间酒店房间里。
最后,这间“19号房间”还是被丈夫发现了。妻子便撒谎说自己有了外遇,也不愿说出真相。
妻子说:“过去的一年间我在脏脏的酒店房间里度过了白天时光,只要有那个地方我就感觉非常幸福。事实上,没有那个地方我也就不存在了。”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肩上也都扛着各自不同的责任,这些都在损耗着个人的精力,细细碎碎,人们难免会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人们协调好自我空间和亲密感,这两个度的把握将决定这段关系能否长期稳定地存在。
这就要求双方应提前坦白彼此的底线,商定好必须的不能逾越的限制。再亲密的两人也不能没有界限感,这是一种规则。情感是感性的,而婚姻更需要理性来加持。
3.两人若是没有爱情,友情也可以,如果没有友情,有感情就可以。没有感情?
“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这句话促使多少年轻人抱着试试的态度进入了婚姻。婚姻的基础自然是感情,这个感情产生的基础便是付出,没有彼此共同的付出,就没有那些微小的感动,哪怕曾经的感情再轰轰烈烈,两个人不再主动付出些什么,这段感情最终也会归于沉寂。
婚姻里的付出不需要轰轰烈烈,细小且有力量便可。两人的付出可以不那么惊天动地,但只要能够暖进人心里便可以了。付出可以是生病时一碗热腾腾的粥,可以是胃疼时递到手里的热水和热水袋,也可以是雨天送到公司门口的伞……培养感情是可以从小事做起的,感激/敬仰/崇拜……这些感情都能积累成绵长又温和的情谊,这些情谊透过岁月的指节将两人紧紧攥在一个世界里,平和且温馨。
步入婚姻的两人可以没有爱情,但要有友情,没有友情的话,那就要有感情,没有感情?那就再想想办法!
写在最后
爱情和婚姻在某个电光火石碰撞着的时机下能够幻化成蝶,绚丽多彩。有些人今生有幸遇到真爱和婚姻,有些人今生有幸有人携手一生,所有的一切都从产生那个念想开始。两个同样的念想相吸的时机到来时,爱情便来了,婚姻也便来了,抑或是婚姻来了,感情也来了。
感情中哪有什么先来后到,只有愿或不愿罢了。
感情中,你出现“想恋爱/结婚”的时机不是他之所念,抑或是,你不是他之所愿,那么,比翼便无可双飞。
婚姻中,你出现“想恋爱/结婚”的时机不是他之所念,抑或是,他不是你之所愿,那么,从此萧郎是路人。
到最后,所有的时机和意愿会凝聚成一段简单的对话。
“你想要什么?你愿意吗?”
“和你一样。我愿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