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林观感②|曾华美:风从岭南来,“风”何在?

舞林观感②|曾华美:风从岭南来,“风”何在?

首页卡牌对战醉龙图更新时间:2024-04-27

文/曾华美(星海音乐学院)图/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提供

很久以前,曾听不少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我曾经一度也以为是这样。然而,自从进入到岭南文化与岭南舞蹈的研究,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

考古学界在曲江县马坝镇西南的狮子岩狮头洞穴里发现“马坝人”,经测定距今有12.9万年,属于“古人”一种。这一发现,意味着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也在南国的这片大地上生根、繁衍和劳作,共同缔造我国远古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有人出现的地方,逐渐就有文明与文化的逐渐发展与演变。古时的岭南,亦有“岭表”“岭外”“岭海”等称谓,不同的朝代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含义和行政区域归属。

在历史上岭南曾有四次大移民,使得岭南文化中既有本土的土著原文化,亦有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糅合、碰撞与融合。正是这样的融合,使得岭南文化底蕴丰富、深厚,且格外包容与开放。

有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将岭南文化分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而在这些文化中,舞蹈样态、风格各不相同,独具岭南“风”格。

1 第七届大赛拉开帷幕

2005年,陈翘先生提出举办岭南舞蹈大赛,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岭南舞蹈艺术的一种风格产生,使其在全国的舞蹈艺术竞争中能有一方独特的地位。

目前,这个赛事已开展到第七届。就在这几晚的广州友谊剧院星光灿烂,人群沸腾,尽管受到疫情的一些影响,仍阻挡不住人们对美的欣赏,对艺术的热爱——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在大家殷切盼望中终于拉开帷幕!

前面两场比赛迎来的是院校专业组与非专业组群舞比赛,共35个节目,22所院校参与。这22所院校包含本科、高职、中职、中学、幼师、教育公司六种类别。

岭南舞蹈比赛开展至今,由最初首届只有三所专业院校和一所非专业院校参加,到目前每次赛事都至少二十所院、校参与。其中既有本科院校研究生的作品,也有本科院校师生作品,亦有高职、中职、幼师院校作品,还有艺术高中、实验中学及培训机构等中学平台参与。

从这样数据显示,岭南舞蹈大赛俨然成为全省各院校检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比试平台,亦成为中小学美育教育成果的展示的窗口。

而在岭南舞蹈比赛中,院校团队也已成为这个赛事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展现的作品有的已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想,或许最初的建立者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个赛事能成为教育体系展示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2 舞出丰富的岭南文化

在院校组的比赛中,不论是专业组还是非专业组,其作品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有以岭南民俗、宗教仪式为主题的作品创作,如作品《梳起》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编者根据这一习俗而创作舞蹈《自梳女》。

鸡公榄,原本是广州地区的一种小吃,卖榄人为了吸引顾客,用色彩斑斓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身上,吹着唢呐叫卖,穿街过巷卖橄榄。卖榄人能用唢呐模拟公鸡的叫声——“嘀嘀嗒、嘀嘀嗒”,用广州话来说就是“鸡公榄、鸡公榄……”,因此称之为“鸡公榄”。

编者借用这一习俗创作一个风趣、幽默与逗乐的诙谐作品《鸡公榄》,抓住鸡公的这一动物形态,将卖榄人与鸡公的模型有趣地结合,设计了卖榄人与小朋友买榄的互动等画面,充满了广府生活气息,无论观众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都会被这样的卖榄人感动。

《杯花》《祈》 ,用的都是流传于梅州客家兴宁一带的道家仪式舞蹈。道公在祈福、做法之前,为了招揽看客,而在一平米的草席上舞起来的一种仪式舞。

《傩舞悲歌》《傩焰》《雷公佑红土》《情系跳棚》 则是粤西傩舞样态的一种选择。《舞老爷》,是潮汕地域祭祀游神的一种习俗。

《出花园》是以潮汕地区少女成年礼的一种习俗。在此次比赛中,亦有这类题材的舞蹈形式,如《花仔初长成》,是以潮汕地域出花园的习俗进行创编的作品。

这类作品题材大多来自民间的习俗、仪式或宗教仪式中的舞蹈,编者借用素材而进行的改变以表达自身或时代的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以岭南传统舞蹈本身形式进行创作的,如英歌、瑶鼓、钱鼓、醒狮、醉龙、席狮等等。

如首届大赛《听鼓仔》《莎瑶妹》;第二届岭南舞蹈大赛:《排排瑶寨舞起来》;第三届岭南舞蹈大赛:《赤潮》《钱鼓印象》《瑶鼓·瑶》;第四届岭南舞蹈比赛:华师——《席狮趣》《瑶鼓谣》《喊瑶山》,广舞戏——《大英歌》《醒狮》;

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绣缘》《夏日席趣》《醉龙吟》;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醉龙图》《长柄长》《醉龙》《汪嘟》《席狮逗趣》;及本届比赛中出现的《漂瑶过海》《英武行》《奕思》《逆行者之歌》等作品。

此次比赛作品与往届所用素材有的一样,然而表达的涵义却各有千秋。

如《奕思》,编者用钱鼓做成围棋的黑白子,然而完全打破钱鼓舞的动律,表现出人在围棋时的思考、博弈,而演员与钱鼓,则时而是舞台上棋盘中的棋子,时而可能是两个围棋人的博弈,让人焕然一新。

《逆行者之歌》是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原创的节目,编者借用英歌舞的素材,创造一群英雄的形象,他们不畏恐惧、为真理、为理想、为共产主义信念而勇往直前。正如编者说:英歌舞本身就塑造英雄,借用这一素材打造那些为和平、为解放牺牲生命的英雄形象。

3 地域文化与时代审美的新融合

纵观这七届院校组作品,不论是专业组别还是非专业组别,都能看到一种努力,即挖掘地域文化,主动与非遗传统舞蹈、民俗现象或某些工艺技艺结合,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审美风格作品。

如此届作品《调香》,就是从调香技术而获得的作品创作灵感,将调香技术中的磨、捻、研等调香的技术动作转换为舞蹈语汇体现调香的过程。

作品《窑望》,亦是将佛山石湾制陶的技术过程——揉泥、砸泥、踩泥、跺泥提炼出来,变为舞蹈的主体语汇,展现一群制陶人的愿望。

在往届作品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主题呈现。

比如第五届作传承品《咏春赞》,即将咏春拳作为主题,并用咏春拳本身的武术动作进行二度创造,将其原本是强身健体的武术变为一群传承中华武术之魂的人,形象而又正气凛然。第四届的作品《醒狮》,编者将非遗传统舞蹈醒狮的内核寻找出来,转化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卑不屈的精神追求。

还有前面提到的各种以席狮舞为素材创作的作品,这原本是客家香花佛事舞中的一种,一般用于祭祀、丧葬等仪式中,然而,编创者们大多将席狮中的趣、逗等样态提炼出来,变为一个活泼、逗趣、诙谐的情感为主线的作品,让人看完不由一笑。

从一些优秀作品可以看到,编导们已经不满足于原有传统舞蹈的形式和单一的内涵,会倾向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考究:如何用传统舞蹈形式、传统的民俗文化等方面,重新焕然一新,创作出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及精神追求。这是每个编者和演员在孜孜以求的。

4 岭南舞蹈大赛四问

7届大赛,院校组进入到决赛原创作品有177个,占据整个入选作品三分之一多。从这个数据我们亦能看到,院校组别已成为岭南舞蹈大赛的节目创作数量的主力军之一。

取得丰硕成果之时,同样也引发许多深层次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些亦是所有参与院校或即将参与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问题一:作为院校,创作作品不是教师主体任务,教师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载体,那么参加此类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看到,有诸多院校都将各类赛事作为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重要展示平台,不少院校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类似的口号或理念。

诚然,舞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地方,然而,笔者则认为:若仅是以比赛为目的,为赛事而创作或打造人才,对于院校来说并不可取,尤其是中学生、非专业学生参与此类比赛。

往往到最后,大家都舍本逐末,为了比赛而一味追求技能、技术的训练,使得学生变为身体的工具,而忘了真正学舞蹈的初心。

问题二,岭南舞蹈比赛到底是风格性的限制比赛,还是落于地域性赛事,岭南舞蹈风格需不需要有意识地推动或打造?

笔者认为,陈翘先生当初打造这个比赛,是期望建立一种“岭南风格”舞蹈派别,而非仅是地理上的岭南概念。因此,作为高校不仅需要培养技艺人才,同时更要在课程设置、舞蹈语汇、作品深度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

甚而可以鼓励实验性的作品产生,为推动岭南风格的舞蹈语言建设做些切而实的贡献。

问题三:作为非专业组,尤其中学生加入比赛,其目的是什么?

这类学生的身体训练,并不像如科班或艺术类院校学生,必须每天接受专业化训练,他们更多是用业余时间来进行训练或短期培训。这类作品,我以为更多是体现美育教育成果。

学生们不仅是训练肢体,更需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其发现什么是身体美,了解岭南文化的深层含义,理解并认知优秀的文化,自觉将其传承。

未来即使他们不再从事舞蹈职业,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他们的艺术修养得以提高,而舞蹈给与的坚忍、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等精神会伴随其一生享用。

问题四:旧瓶如何装新酒?传统的舞蹈文化如何在今天迸发新时代魅力与激情?

院校组的作品有许多关注的是民间传统的舞蹈样态,不少编者直接将其拿来放在作品里用,使得原本在民间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舞蹈,变得只是单纯的美或简单的形式感。

这样的作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或许还很经典,然而,今天的社会迅猛发展,当下不论是编者还是学生,都有多种方式接受不同的文化与审美范式。

而这些传统的舞蹈,我们该如何保持其精华部分,又让其具有新时代精神与审美气质,是所有编者、教师们要潜心去研究和执着的追求的。

5 待续

岭南舞蹈大赛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相信未来几天还会出更多精彩作品。然而,在作品进行的同时,我们亦需要不断反思与总结:风从岭南来,“风”何在?

我以为:“风”在岭南中,需我辈及更多人,扎根岭南、深入民间,关注老百姓、关注当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敢于攀高峰。未来,相信岭南舞蹈风格会真正呈现,亦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绽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宙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