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分钟看完德国史!

文化|三分钟看完德国史!

首页冒险解谜艾伯特和奥托更新时间:2024-08-01

德意志荣光

早期历史

日耳曼人在一路南迁过程中,与罗马帝国间发生了一系类迂回辗转,终于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481年,在部落首领克治维(Chlodwig 481-511在位)领导下,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Merowinger:481—75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信奉天主教,并在国内实行天主教化,从而取得了罗马教皇的支持。在教会势力的支持下,克洛维和他的继承者不断对外进行扩张。

至6世纪,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已扩展到包括今天的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以及莱茵河以东的部分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卡尔大帝在位期间,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封建采邑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法兰克帝国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由于经济上、文化上和语言上没有统一的牢固基础,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

911年,康拉德当选国王,法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

中期发展

东法兰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

919年,萨克森公爵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919—936在位)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亦称奥托王朝:919—1024)在德意志的统治。海因里希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Otto .:936—973在位)于936年继承王位,利用教会势力,继续巩固和加强王权,打击世俗大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并于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从此德意志王国便称为“罗马帝国”,以后又加上“神圣”和“德意志民族”的字样。

自16世纪起,它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实际上.它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史称奥托一世建立的“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962—1806)。

从919年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王朝的建立到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德国封建社会时期。

在德国封建社会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拥有给皇帝加冕的特权。

1077年海因里希四世的卡诺沙忏悔之行(Bußgang nach Canossa)成为历史上世俗权力屈服于教会权力的象征。这两种权力的斗争是德国长期陷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德国中世纪史的重要标志。

自13世纪后半叶起,皇权开始衰落。1254至1273年是德意志皇位空缺时期。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当选为德意志国王。选举组成。

1273年后,各邦君主为争夺皇位而相互倾轧,争斗不休。

自1438年起,帝国的皇位转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既是奥地利国王、又是帝国的皇帝。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06年帝国灭亡。但是争夺皇位的斗争并没有终止过。

1096至1291年的两个世纪内,教皇和欧洲各国封建主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先后组织了7次“十字军东侵”(Kreuzzüge)。德意志帝国在斯陶芬王朝统治时期,绰号红胡子大帝(Barbarossa)即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1152-1190在位)曾率领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使德意志皇权显赫一时。12至14世纪,德意志封建主不断向东方扩张.先后占领了东部斯拉夫人居住的梅克伦堡、马格德堡、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莫尔恩等地区,最后把德意志帝国疆域从易北河扩张到奥得河以东的普鲁土和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其疆土向东扩大了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德国领土的1/2以上。从此不再是莱茵河,而是易北河把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的普鲁士逐渐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邦国。

12至13世纪,在罗马式建筑(Romanik)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哥特式建筑(Gotik)。始建于1248年、落成于1880年的科隆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1283年在弗赖堡建造了哥特式大主教教堂。在没有强大中央政权的条件下,各个城市为保护自身利益纷纷组成了城市联盟。由于14至15世纪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各行各业都组织了行会,市民阶层的诗歌也随之兴旺起来。

卡尔四世于1348年建立了布拉格大学,这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波希米亚成为帝国的中心。

1450年,约翰内斯&S226;古腾贝格(Johannes Gutenberg)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穷奢极侈,挥霍着德意志人民的虔诚。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德意志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广大农民、市民、僧侣、骑士都对现实不满,要求改变社会现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1517年,神学教授马丁&S226;路德(Martin Luther)发表了著名的95条论纲(95 Thesen),1520年又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 von des christlichen Standes Besserung),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教皇。当时,由于人民群众普遍对教会不满,路德的著作起了点火的作用。顷刻间,反对天主教会的群众运动犹如汹涌波涛遍及德意志各地。他们要求使用暴力推翻现存的封建制度。这是德国历史上政治与社会要求相结合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起义是分散的,缺乏集中领导,农民未得到城市平民的配合和支持,封建诸侯采用镇压和欺骗两手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坚持反对使用暴力,主张以改革来变革社会。因此他站到起义农民的对立面。但他用群众语言翻译的《圣经》,为形成统—的书面德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特别是路德发起和领导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历史上乃至欧洲和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后,德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主要是: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终于引发了新旧两大教派之间的长达30年的战争(1618-1648)。

1648年,战争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终。其结果是法国夺取了欧洲霸权,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它们分别从德国得到了土地和赔偿;荷兰和瑞士最终脱离德意志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德国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绝迹,人口减少了1/3。“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在此期间,德意志境内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

18世纪,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Siebenjährige Krieg(1756-1763)。战争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西里西亚,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同时,普鲁士允诺在选举德意志皇帝时仍支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使奥地利仍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欧洲强国地位。战争的结果暂时稳定了普奥两雄间的均势。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普鲁士极端仇视法国革命,它联合沙皇俄国、奥地利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至1806年.法国革命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多次击溃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的联军,并于1803年消灭了德国西南部112个封建邦国。

1806年,莱茵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在法国庇护和控制下组成“莱茵同盟”(Rheinbund)。同年4月,德意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的称号。皇冠落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也就寿终正寝。法军继续向东推进,重创普鲁士军。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S226;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97—1840在位)签订“梯尔西特和约”(Friede von Tilsit),普鲁士失去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井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普鲁士一些有识开明之士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他们是施泰因首相、哈尔登堡首相、沙恩霍斯特将军、格奈森瑙将军。他们的改革措施增强了普鲁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俄国几乎全军覆没。在俄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乘胜追击法军,解放了大片领土。

1813年10月,“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给拿破仑以致命的打击。翌年3月,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仑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5年6月,德意志境内完全独立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Deutscher Bund)。“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弛的邦联组织,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打击。施泰因等人的政泊、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19世纪起,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34年,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51835年,德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自1807年施泰因颁布“十月赦令”(Oktober-Edikt)起,普鲁士逐步实现了解放农民、城市自治等改革措施。与此同时,德国人民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此时,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问世。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鼓舞下,德意志各邦国的市民、学生、工人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开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地起义先后被镇压下去。1848至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自由和统一”的历史使命。

1848至1849年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把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当时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消除分裂、统一德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I.:1861-1888在位)于1862年任命奥托&S226;冯&S226;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为首相。俾斯麦高瞻远瞩,认识到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他实行“铁血政策”(Blut und Eisen),自上而下地逐步统一了德国。

1864年,他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

1866年,普奥两雄为争夺德意志霸权进行决战。同年8月奥地利败北,被迫签订“布拉格和约”(Friede von Prag),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1867年,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Nordeutscher Bund)。

法国对德国统一向持反对态度。此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位)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普鲁士发生争执,并于1870年7月首先对普鲁士发动进攻。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道失败,被迫将阿尔萨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割让给德国,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871年1月18日, “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史称俾斯麦成立的帝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1918)。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发展。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也日益壮大。俾斯麦力求团结所有邻国、孤立法国确保帝国安全和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使他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现代德国

(1914-1945年)

由于从法国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和洛林的铁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在20世纪初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工业强国德国在欧洲列强中最富有侵略性。为了争夺市场、重新瓜分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即由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Entente-Mächte)和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Mittelmächte)。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太子(Thronfolger)弗朗茨&S226;费迪南德(Franz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Sarajevo)遇刺身亡。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8月1日,德国向法、俄宣战,战争正式开始。

1918年11月,德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战后,战胜国在凡尔赛举行会议,*欧洲政治新格局,并于1919年6月签订了“凡尔赛和约”(Friedenvertrag von Versailles)。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1/8(6.7万平方公里)和原有居民的1/10,并且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还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限制军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特别对德国的苛刻条文给战后危机埋下了祸根。

由于绝大多数德国人赞同议会民主制,右派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在l 919年1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于同年8月通过了魏玛宪法(Weimarer Verfassung)。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1919—1933)正式诞生。

德国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它利用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以及西方国家内部争斗从中渔利,很快克服了战后(1919—1923)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自1924年起,德国的经济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再次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同 时,德国逐渐恢复了它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为了与西方强国改善关系,德国于1925年10月在瑞士签署了“洛迦诺条约”(Vertrag von Locarno)。与此同时,它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Rapallovertrag)和“柏林条约”(Berlinvertrag),并于1926年加人国际联盟(Völkerbund)。1924至1929年,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上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魏玛共和国第一届总统艾伯特和外交部长古斯塔夫&S226;施特莱泽曼(Gustav Stresemann)。

1925年4月,原陆军大元帅、保皇派首领保罗&S226;冯&S226;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届总统。在他任职期间,德国加快了扩军备战的步伐,各种反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魏玛共和国开始每况愈下,几届政府都未得到议会多数支持。早在1920年,阿道夫&S226;希特勒(Adolf Hitler)等人就组织了带有民族沙文主义、复仇主义色彩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 NSDAP),即纳粹党。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运动的分裂,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统一战线的失败、凡尔赛和约的灾难性后果、封建专制残余势力、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以及魏玛共和国体制本身的弱点,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于1933年1月30日夺取了政权,建立起纳粹专制制度。

希特勒上台后,在国内实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不同政见者,掀起排犹浪潮,建造大批集中营。从此,德国由一个法制国家成为一个一党专政的领袖制国家。与此同时,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逐步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限制,并实行战争经济政策,把德国推向战争边缘。在对外政策上,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从而摆脱国际裁军监督,干涉西班牙内政,与日本、意大利结成“反共轴心”(Achsenmächte)。

1938年3月,德国强行并吞奥地利。同年9月,在西方绥靖政策(Beschwichtigungspolitik)的怂恿下,与英、法、意签订侵占捷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Münchener Abkommen)。1939年8月,希特勒利用苏联和西方的矛盾、特别是斯大林对西方的恐惧症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Deutsch-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pakt)和“秘密附属议定书”(Geheimes Zusatzprotokoll)。条约和议定书解除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德国采用闪电战术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欧洲,1941年6月开始对苏联的进攻。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国防军“天下无致”的神话,从此,德国及其盟国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纳粹政权的恐怖统治以及军事上的失利促进了国内反希特勒抵抗运动。

1944年7月20日,国防军中一些高级将领密谋举事刺*希特勒,刺*未遂,数千名反抗志士被处决。希特勒不顾巨大伤亡仍顽抗作困兽斗,于1945年4月30日自*身亡。经过“反希特勒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道到极大损失,总计死伤约5000万人。欧洲各国遭到纳粹*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众。战后按照“反希特勒同盟”于1943年年底签订的“德黑兰宣言”、1945年2月的“雅尔塔议定书”(Erklärung von Jalta)和1945年8月的“波茨坦协定”(Potsdamer Abkommen),德国丧失了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所有领土,总计约11.4万平方公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1200多万德国人被迫背井离乡,历尽千辛万苦,迁移到奥得-尼斯河以西的德国本土。根据以上协定,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四个占领区的司令官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Alliierter Kontrollrat),掌握德国最高权力。这种分区占领导致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10月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分裂时期

(1945-1949年)

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德国变成了废墟,到处是断垣残壁,交通瘫痪,经济崩溃,物质极其缺乏,食品按计划分配。

1945年7月至8月,三个战胜国美、英、苏的最高*杜鲁门、丘吉尔和斯大林相会在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商讨和决定处置战后德国的方针。

直至1985年,原西德大多数人认为,1945年5月8是德国战败日,不值得庆祝。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Weizsäcker)作为国家最高*第一次对5月8的历史意义表了态,他在公开讲话(Rede Zum 40. Jahrestag der Beendigung des Krieges in Europa und der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Gewaltherrschaft)中强调说明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德国人民从民族社会主义的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同时指出,战争也给德国人民带来灾难:国家分裂、领土丧失、妻离子散。

根据波茨坦协定,四大国在各自占领区开展了清除帝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运动。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战胜国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Nürnberger Prozesse)非纳粹化运动(Entnazifizierung)对铲除专制独裁思想,对德国政治生活民主化以及对德国人的战争自我反省具有重要意义。

冷战初期,为了遏制所谓共产主义西扩,1947年夏季,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对欧洲国家推行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指出,贫穷是独裁制度的温床,人们一旦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时,独裁制度就会蔓延。美元的输入奠定了战后重建西部德国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造成了占领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并导致德国经济开始分裂。

西方三国则认为,东占区的莱比锡、德累斯顿和马格德堡等一大片地区是由英美军队解放的,按双方达成的协议,英美军队撤出这些地区,以此换取共同占领和管理首都大柏林的权利。

由于苏联的封锁,西柏林几乎成为一座死城。

由于西方没有屈服,苏联被迫取消封锁。柏林封锁使西方对苏联式共产主义产生了恐怖心理,导致柏林的彻底分裂,使冷战达到高峰。

随着冷战的升级,美国逐渐改变了原先对德国的敌视政策,化干戈为玉帛,决心合并三个西占区建立一个国家,以此来抵制所谓共产主义的西扩。

早在柏林封锁期间,在苏联的授意下,苏占区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制定一部宪法草案,准备成立一个新国家。1949年9月联邦德国政府组成,苏占区于10月7日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为(东)柏林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发表“铁幕”(Eiserner Vorhang)演说,主要内容是:“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昔日的中东欧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市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持和索非亚等。这些著名城市和它们的居民被置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受到莫斯科的严密控制……”(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 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 the Continent. Behind that line lie all the capitals of the ancient stat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Warsaw, Berlin, Prague, Vienna, Budapest, Belgrade, Bucharest and Sofia; all these famous cities and the populations around them lie in what I must call the Soviet sphere, and all are subject, in one form or another, not only to Soviet influence but to a very high and in some cases increasing measure of control from Moscow.)斯大林奋起反击,谴责丘吉尔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煽动者”。从此,“铁幕”一词成了冷战的代名词。

原苏联、东欧和我国现行历史教科书均把“铁幕”演说称之为冷战的讯号。大部分人认为,斯大林的领土扩张政策和控制中东欧的野心是导致分裂的主要原因。我国大多数史学家认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是导致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如要寻根究底,德国的分裂应归咎于德国人自己,是希特勒罪恶招致的报应。

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后,民主德国全盘苏化。民主德国首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变私营企业为国营企业(Volkseigener Betrieb - VEB)和国营商店(Handelsorganisation - HO)。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随后进行大规模农业合作化运动,截至1961年止,几乎所有农民加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Landwirtschaftliche Produktionsgenossenschaft - LPG)。

1950年民主德国加人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 - RGW),1955年加入华沙条约组织(Warschauer Pakt),国家人民军归属该组织最高司令部管辖。实际上,民主德国已成为苏联的一个卫星国。

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初,由于大批居民逃往联邦德国,民主德国陷人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50年代初,随着冷战加剧,东西德关系日趋紧张。1952年,民主德国封锁了两德边境,从此两边居民不能自由往来。但由四大国共管的东西柏林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城市,1961年以前,东西柏林以街道和河流为界,交通畅通无阻,人员和货物可以自由往来。不少东柏林居民的工作单位在西柏林。由于边界开放,不少东德人借道西柏林去联邦德国,两德国境线的封锁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至1961年止,陆续有近300万人逃亡西方,占民主德国总人口的18%,其中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例如医生、教授、工程师和一些政府官员。这一外逃趋势加剧了民主德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为制止居民外逃,确保国家稳定,在苏联和华沙条约成员目的支持下,民主德国政府于1961年8月13日在东西柏林交界处的东柏林一例筑起了一道带有铁丝网、岗哨、地雷区的水泥墙.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交通要道。民主德国政府把东柏林墙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 Schutzwall)。柏林墙(Berliner Mauer)全长166公里,其中46公里横穿柏林市,其余地段把西柏林环形围住,成为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分界线。柏林墙切断了居民外逃的最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主德国政治和社会危机。自60年代中叶起,美苏两国推行缓和政策,为缓解两德紧张关系提供了机遇,也为民主德国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自80年代中期起,民主德国的经济开始滑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确保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民主德国的房租、交通费、家用煤气水电费、生活必需品和食品的价格十分低廉。为此国家给予大量补贴。城市居民宁可用面包而不用麦谷喂家畜,因为前者的价格比后者低得多。由于计划经济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民主德国的工农业生产急骤下降。80年代中,有些国营企业还在使用1945年前出厂的机器和设备。市场上轻工业品和食品匮乏,鱼、蔬菜、水果等很少见到,排队购物已习以为常。为添置一辆“特拉比”小轿车,必须等候5至10年,有的居民在孩子出生时就去登记。

由于以昂纳克为首的统一社会党坚持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央集权领导下的计划经济,坚持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内外政策,因而进人80年代后期,民主德国爆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统一之后

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在“新思维”的鼓舞下.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许多城市的群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我们的戈比(戈尔巴乔夫)”“要民主和自由”“我们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等口号。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沙波夫(Günter Schabowski)签发“迁徙自由的新旅行法”,取悦于民。在一片混乱中。人们把此法理解成边境开放法。当晚柏林墙的通道被打开(Maueröffnung),成千千万东柏林人潮水般涌入西柏林。西柏林当局赠送每个过境的民主德国公民100马克的欢迎费,并分发香蕉和橘子等水果。人们通宵达日欢庆团聚梦的实现。柏林墙被推倒(Mauerfall)揭开了德国统一大业的序幕,1989年11月9日成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纪念日。

1989年11月9日,联邦总理科尔闻讯柏林墙被推倒,立即中断了在波兰的访问,返回柏林处理国事,并于11月28日公布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纲领”。 1990年1月,莱比锡等地再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将口号从“我们是人民”转换为“德国,统一的祖国(Deutschland einig Vaterland)”,要求立即实现统一的呼声很快使“十点纲领”和“条约共同体”成为废纸。同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人民议会自由选举,联邦德国各政党纷纷插手选举。德国联盟、自由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组成大联合政府。原德国统一社会党已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PDS - 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第一次成为在野党。3月18日选举结果标志民主德国已名存实亡。民主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洛塔尔&S226;德梅齐艾(Lothar de Maizière)当选政府总理。1990年上半年,两德政府就统一具体步骤、尤其是有关经济和货币统一问题进行谈判。5月18日,两国政府达成协议,签订了“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条约”(Vertrag über die Schaffung einer Währungs-, 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即“第一个国家条约”,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当时东马克对西马克的实际比值为7:1。由此可见,西部德国人为祖国统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自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后,美、英、法、苏四个原占领国逐渐意识到德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实。为争取主动,四大国与两个德国就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进行会谈。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宣告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因此,德国的统一彻底打破下战后建立在德国分裂基础上的“雅尔塔”美苏平衡格局,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在西部马克的支援下,东部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十分迅速。1990年,东部每户家庭平均月收入只有西部的40%,1998年已达到西部的80%。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