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隐性失陪”,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如何做好高质量的陪伴

再看“隐性失陪”,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如何做好高质量的陪伴

首页冒险解谜保持隐形更新时间:2024-09-12

“我们都是孤独症患者”,这是我在协会的时候演讲的内容。虽然我们看起来有家人,有同事也有爱人,但是我们还是孤独。孤独好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所以我们的现实社会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交软件。而且越是发展,社交好像成了一种可消费产品,用户量也与日俱增。而在这种客观现实的后面,反应出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处于“隐性失陪”的环境中。

当然,造成这种事实有我们社会的必然因素,也有我们个人的认知因素存在。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多变的社会结构,带来的后果就是个体注意力就必须外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能跟得上社会节奏,不会和社会脱轨。而从个人认知的角度讲:利己的先天性属性,就会造成我们在多变的环境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后,难以有余力进行分配。而当下人们需求的陪伴,又好像在要求必须做好全身心的注意。所以,在我们的家庭陪伴中,“隐性失陪”就成了各方面造成的必然结果。

但是从个人主观上看“隐性失陪”这个问题,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主观上把陪伴当成了一种利他而不利己的行为。有了这样一个前置的心理防御存在以后,那么每一次的陪伴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种消耗。那在余力匮乏的现实前提下,在进行消耗性的陪伴,那怎么可能享受到陪伴带来的精神能量呢?而越是用这种陪伴等于消耗自己的认知去实行陪伴,越是难以得到滋养。那最后的结果就是逃避真实的陪伴,转而寻求虚幻的陪伴。所以寻求灵魂伴侣,或者是游戏,或者是短暂社交,来满足对于陪伴的需求。

有很多人给我描述过他们的陪伴:两个人在休息的时候,一个人躺在沙发的一头,各自抱着自己的手机或者是IPAD,一个人看言情剧哭得稀里哗啦,一个人玩游戏开黑喜笑颜开。很多类似这种情况,哪怕是躺在同一张床上,也是各玩各的手机。能说这种是陪伴吗?我想不是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陪着的只是手机里网络上那些虚幻的角色。看起来在同一个物质空间,但是精神上并不在同一个空间。

而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建立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以及共同注意之上的。这几个共同当中,共同注意是基础中的基础。也只有在这种共同注意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有链接感和依恋感的存在。如果缺乏共同注意,那必然会同床异梦。当然关于注意,这是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我们只能保证自己注意,而不能保证对方注意。

有人问为什么我能和我老婆幸福,我说我看到了就会忍不住的笑起来,哪怕是生气哪怕是悲伤,我也会忍不住的心里感受到愉悦。看起来好像这句话是很空泛的,但是现实实际就是这样。因为我在她的身上,标定了我的注意点,而且我从不对她设防。她做的一切,我都会看成是为了我们更好。所以在面对她的时候,我天然会感受到轻松和愉悦。哪怕她没在我面前,我也会有很强烈的安全感。所以,我们的关系对于我而言,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滋养。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孩子,所以我们能保持一个同频的认知。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好像注意力的分配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有太多的家庭,因为有了孩子之后,前面幸福的夫妻变成了路人一样。当夫妻当中的某一个人把所有空余的注意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那必然另一方会被冷落。长期被冷落的后果就是不再需要陪伴。而我更支持把孩子当成夫妻的桥梁和延续,都分配一半的空余注意在孩子的身上,完成感情的内在和谐。

“隐性失陪”对于我们有极大的危害。在生活中,当我们把注意力分散投资之后,虽然看起来收获到的需求满足更加的丰富,但是这种分散必然会导致消耗的加剧。而且你无法保证你分散投资的这些注意力当中,哪一个会病变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注意力的成本,往往是精神内核中最沉重的负担。而每一个注意力都浅尝辄止的关系,很难带给我们内在小孩的真正滋养。

那么要拒绝“隐性失陪”,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陪伴这个问题,发掘出陪伴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1:抛开预设防御,回归陪伴的本质。

从我们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讲,当我们需要一个人陪伴的时候,其实只是需要这个人的注意力放在我们身上而已。所以,陪伴其实本质上就是关注一下。让我们的陪伴对象,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看见,那么他们就能感受到陪伴的存在。其实哪怕是我们工作很忙,我也可以给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提供到高质量陪伴。那就是告诉他们我看到你的诉求了,但是我现在需要忙碌。分享自己忙碌的事,让伴侣和孩子有参与感,这本身就符合高质量陪伴的本质。

而不设防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基础,我们要明白我们的伴侣和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这是我们价值的体现之一。他们的需要,并不会伤害我们,反而会在满足这种需要后,给我们反馈出积极的心理能量。这种被反馈到的积极心理能量,是任何其他的关系都提供不到的。哪怕是你最好的兄弟和最亲的闺蜜,都不能提供这种诞生于依恋关系中的能量。

2:在共同注意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真实的做自己。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共同注意共同参与了,但还是给不了伴侣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因为不能做真实的自己。作为父亲,要在孩子面前维持自己的威严和强大。作为丈夫,要刻意迁就妻子或者是打压妻子。作为母亲,要一直包容孩子的调皮叛逆。作为妻子,要刻意忍受自己的委屈和心酸。如果存在这些心态,那你做不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无法提供到高质量的陪伴。看似是为了关系和谐,但是这种刻意避免的心理状态,就会造成一种隔阂的感觉存在。特别是那种夫妻两人为了孩子离婚不离家,还得刻意装没事的家庭中,这种感觉小孩子是非常容易感知到的。

而真实的做自己就是:当我们身体困乏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自己的伴侣,让伴侣帮忙按一按,嗅着伴侣的味道好好睡一觉。当我们的工作很忙碌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伴侣我要先把工作忙完,或者是你可以帮助我一起忙工作。当我们心里对伴侣或者孩子不满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含指责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实的做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放松状态,而这种真实,带给我们伴侣和孩子的感受,也是安全和可靠的。

3:从被需要陪伴,到我需要陪伴。

你可以想一想:你那些和网友聊的内容,你那些和同事吐槽的内容,你那些和别人开玩笑的话,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伴侣聊呢?你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你要的是陪伴。那为什么这些陪伴,就不能是自己的伴侣和自己的孩子提供到的呢?是伴侣不愿意提供?还是我们不愿意向伴侣索要这种陪伴?我想,大概率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愿去找伴侣陪伴。

然而,这些的前提就是因为我们先给自己设置了心理防御,再不敢在伴侣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后,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我们害怕伴侣的不接纳,害怕伴侣会争吵,害怕孩子会调皮会哭闹。这些都是在前面的两个预设下面,诞生的必然结果。当我们带着这种预设心理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相处中不断验证我们的预设结果,那结果必然是不好的。而如果我们把从其他人那里需要的陪伴需求,变成我要家人提供的陪伴需求。把我们给其他人分享讨论的事,给我们的家人分享讨论。那么诞生的结果又是什么样呢?大概率是更融洽的关系。

4:不断设定一些共同活动,共同游戏。

我想没有哪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没有幻想过,自己和伴侣共同在厨房共同做出一桌美食。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好像这种幻想仅仅只是幻想,很多人不愿意把这种幻想变成生活的现实。大多数时候,男人躺在客厅,或者是女人抱着手机玩。等另一半把饭菜做好,吃完后自己洗个碗就完事。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是非常参与了,是做到了共同参与。然而现实状况,好像一到矛盾的时候,你的伴侣就会拿着这个说事。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参与,并没有满足我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对于爱和对于家的幻想,所以这种参与是无效的。而这个时候,在你的伴侣忙着做饭的时候,你能从后面抱住你的伴侣,夸一夸伴侣的手艺,心疼一下伴侣被油烟熏的难受,相信你后面获得的都是伴侣充满爱的回馈。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我做了以后伴侣反而说我干扰,或者是每次都这样就没有效果了。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当你做了这个行为以后,在短时间内的某天,是不是你的伴侣给你的感觉特别好?

共同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把注意力都完全放在彼此身上,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既看见对方,又看见自己的情绪感受。这个时候的感觉是非常纯粹的,纯粹才能代表质量。所以要多设计一些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游戏,让双方在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引导下,展开感觉的互通。

5:保持接纳而不指责的心态。

是什么让我们从每天很多话都说不完,到后面的多说一句就是消耗?我想是因为心态的问题,当我们心理底色在拒绝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指责和攻击的行为模式。而当我们的家人,长时间被指责和攻击以后,为了自保就会选择不再沟通交流。没有沟通和交流,一直都是拒绝和排斥的感受,那么高质量的陪伴也就谈不上。

所以,保持接纳和不指责的心态就非常重要。我们人具有天然的共情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之一。在我们的日常当中,你是真正的排斥,还是温柔的拒绝,都能被我们清楚的感受到。特别是在面对面的时候,就算你很会表演,但是你的微表情和你的神态气质里面,都会把你真实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别人。所以有很多人搞不懂,自己一直在迁就一直在包容,为什么伴侣还是隔着自己很远呢?原因就是你行为言语上的迁就和包容,会在你神态和微表情中的拒绝和排斥下面消融。

所以要建立自己健康的心态,对家人一种接纳和不指责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和我们的家相处,他们会自然的感知到安全和温暖。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陪伴也就自然而然的具有了滋养的效果存在。而在这种具备滋养力的环境中,我们自己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并且更容易被这种氛围所疗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