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严重五音不全,因此,也没有什么听音乐的爱好。一年半载也不听一回歌曲。如果偶然间觉得哪一首歌比较好听,更大的可能只是被其歌词所打动。
前几天大半夜翻看微信朋友圈,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就点开了一位年轻同事发的一首网易云音乐,然后,居然听下去了,大半夜的,笑出了猪叫,是一首什么歌呢?就是《达拉崩吧》。
建议读到这里,如果没有听过这首歌的朋友,先搜到歌手周深演唱的这首歌曲,打开链接听一听,然后再回过头来接着读我这篇文章。
《达拉崩吧》是用歌曲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老套,无非就是英雄少年勇斗恶龙,救出美丽公主,然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歌手周深一个人的演绎之下,就像是听一出音乐剧一样。关键是歌词中的人名地名,都很魔性,很长很长,故意弄成像是汉语音译的一样,实际上很可能什么具体含义都没有。
比如:
英雄少年的名字: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
城市的名字:蒙达鲁克硫斯伯古比奇巴勒城
这些名字,让我想起一些与名字相关的或好玩儿,或有意义的事情来。
初中的时候,读一本旅游类的杂志,知道了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首都名字最长,不是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也不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泰国的曼谷。
曼谷的全名有41字之多。1782年拉玛一世建立新都,并将其命名为“共台甫马哈那坤弃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据说这是融合了两种古老的印度语言巴利语和梵语的结果。意思是“神仙的城伟大的城玉佛的宿处坚不可摧的城被赠予九块宝石的世界大都会幸福的城……”
当年,还曾经尝试着背诵过这个长而又长的名字,感觉上颇有一点儿小和尚念经的味道。但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只是记得前面的十个八个字,其实,这么长的名字对当地人来说也不方便,于是,他们也将这名字简化为“共台甫”,意思是“天使之城”。当地华侨根据音译称它为“曼谷”。
除了这个地名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个关于人名的笑话。
高尔基的《海燕》,因为入选课本,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但说到高尔基的全名,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关于高尔基的全名的笑话。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远行的路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可以投宿的人家。一阵激烈的敲门声,惊醒了老妪。
老妪:谁呀?
远行者: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比什科夫,想要找个地方投宿。
老妪:我们家只有一张可以给客人的床,三个人招待不下,你还是去别人家问问吧。
远行者:不,不,您误会了,我是一个人,我是高尔基。
中国人听到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奇奇怪怪的,读外国小说,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很长很长的名字,需要自觉不自觉地用张三、李四、王五去替代。然后才能不受这些名字的干扰,很好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倒是对这些外国音译过来的名字很感兴趣,学世界历史,看到某些人物的时候,非要记住全名不可,比如,那个法国大革命时期,最后被送上断头台的罗伯斯庇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萝卜丝,但我偏偏要记住“马克西米利安·德·罗伯斯庇尔”,还有列宁,非要记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记住这些有用吗?没什么用,或者更准确地说,什么用也没有。但少年时候,只是觉得那是一种趣味而已。
因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我们对外国人的名字不太熟悉。但其实中国人的名字也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习以为常,不太在意罢了。
初中学中国古代历史,讲到周公辅佐武王伐纣,制礼作乐。老师讲周公名旦,大家都很严肃认真地记录笔记。但接下来,老师说,大家注意,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所以,周公也是姬姓,部分同学听了之后立刻大笑起来,然后紧接着更多同学反应过来,也大笑起来。
读古代典籍,尤其是史传作品,一方面要弄清楚哪些是人名地名,有一些书在排版时,已经在人名地名下面特意加了下划线,但也有很多不标注,如果碰巧这个人名或者地名又和前后的语境有一些我们惯常理解上的联系,就很有可能出差错。另外一方面,还要弄清楚名、字、号、郡望、官职等的不同叫法。这是读古代典籍必备的基本功,因此,要花一点儿力气真正弄清楚才好。
回到《达拉崩吧》,故事很老套,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却有创意,这种创意其实可以移植。成人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不要一味地说对孩子强调我是爸爸,我是妈妈,我是老师,因此我说了算,你要听我的。在思想管制非常厉害的情况下,很难有创意,很难有创新,要给孩子大胆尝试的机会,不要轻易说不。
如果说农耕时代,还可以吹牛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走过的路比走过的桥都多”,可以用经验主义解决很多问题。但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大地不同了,大量的各种职业将要被人工智能替代,唯有有创意的人才不可替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