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视频天象
编译:杨伯顺
校对:王婧彧 王茸 张砚斌 张宇辰
美编:崔郁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少年,来亲手操作洞察号吧!
最近发现了NASA官网上一些好玩的东西,忍不住分享给各位读者一起来把玩一下。
7月份的NEOWISE大彗星的坚持不鸽,以及三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一次次让我们心潮澎湃。但8月份除了流星雨之外,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寂寞了。闲来无事,牧夫君只好随便逛逛NASA,看看有没有啥科学新闻(惊天大瓜)。不得不说NASA网站真是个宝藏,只要努力挖,就能挖到好玩的东西。
这是啥,体验洞察号?据我所知,“洞察号”不是早在18年11月便登陆火星了吗?按照两年计划,此时它应该已经快要结束任务期限了吧!
原来是体验操作“洞察号”模拟系统,这也太赞了,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But,later is better than never! 不管怎么样,牧夫君一向是奇物共欣赏,好东西要分享给大家。那咱就先来介绍一下这个页面的内容,然后给大家链接自己去玩一下吧!大朋友们也可以带上小朋友一起玩,没有门槛!
界面左边是操作板块,从上到下分别是“部署洞察号”“操作机械杆”“了解洞察号”三个板块。
界面中间是模拟已经在火星表面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甲板上有各种它携带到火星的仪器,我们可以在左边的“了解洞察号”板块中看到它们的介绍。右边的小屏是洞察号的相机视野,可以在设备环境相机(Instrument Context Camera,ICC,位于洞察号甲板下)与设备部署相机(Instrument Deployment Camera,IDC,位于机械臂上)两个相机视野之间进行切换。
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洞察号”到了火星之后,怎么部署设备吧!
首先要打开太阳能电池板。“洞察号”着陆器的两个太阳能电池板在发射时是收缩状态,等降落火星表面之后才开始展开。我们现在可以点击使它们展开。它们宛若着陆器甲板展开的两只圆形翅膀,使着陆器得到能源供应,继而开展地面操作。当太阳能电池板完全展开时,整个机身规模将近6米。
然后打开着陆器的设备环境相机ICC。它安装在甲板下方,有着广角视野,可以看到机械手臂工作范围之内的状况,而地球上的操纵者可以使用这台相机来了解它的工作区域情况。
要部署仪器,就得靠它那纤细修长的机械臂。它可以把必要的设备从甲板上“拿”到火星表面。登陆之后,“洞察号”首先演练了几次机械臂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大显身手”——真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演练一下吧!
“洞察号”随身带了一个机械“耳朵”——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专门探测火星地震波。大老远从地球到火星,我们的机械臂接力让它完成了“最后一米”。在登陆火星之后,地球上的工作人员利用“眼睛”(ICC相机),精打细算了几周,为“耳朵”挑选到了最合适的放置区域。然后机械臂把它从甲板上取下,放到了地面上。当我们模拟操纵时,可以发现它跟洞察号主体有着导线连接,这些线用来供电以及传输数据。通过强大的“耳朵”,洞察号已经发现了火星地震的频繁存在,这说明火星并非彻底“凉凉”——远古辉煌时代的余热使它的内心依旧在微微荡漾。
在SEIS就位之后,我们还要给它装上保护措施——防风防热罩。接下来,你可以点击使机械臂取下罩子扣到SEIS上。
“洞察号”配备的另一个强大工具,配有一只打洞“鼹鼠”的热传感物理特性箱,简称HP3。我们先把它放在地面上,然后它自己花个几周时间就能打一个5米深的洞,直接检测火星地壳内部的热量逃逸过程。不过真实的HP3似乎在火星上遇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总是钻着钻着就退出来了……希望继续努力吧!
牧夫君玩到这里就感觉十分过瘾了。不过这个页面上还可以操纵机械臂,还有对各个部件的详细说明,牧夫君便不一一介绍了,直接上链接,大家自己去体验吧!
传送门:
https://eyes.jpl.nasa.gov/apps/experience-insight/InSight.html?animation=5
责任编辑:杨伯顺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NASA洞察号着陆器在火星上的艺术概念图。在这位艺术家对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的构想中,火星的次表层(subsurface)显示在图片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的背景中可以看到鬼神般肆虐的沙尘暴。图片来源: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尼古拉斯•萨特(Nicolas Sar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