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由导演彼得·法拉利执导,一举斩获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好的作品总是深入人心,影片以爱之名讲述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友情故事。彼得在颁奖典礼时曾这样说:不管我们之间有何差异,都要爱护着对方,去探寻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一样的人。温暖的内核和人性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这部影片用友情串联将美国历史文化中的歧视问题,社会中的阶层问题,主人公的内心的孤独、勇气、原则和尊严的问题串联起来,温情而治愈。
一、公路电影里的友情故事《绿皮书》由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时间回到1962年,影片讲述了非裔美国钢琴家唐·谢利和他雇佣的意大利裔司机托尼·立普,根据绿皮书的指引,开车前往美国南部巡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中的巡演故事是根据艺术大师唐·谢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唐·谢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黑人艺术家,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父母都是牙买加人。
他有着钢琴天赋,18岁时便到芝加哥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独到的见解使他收到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与此同时,唐的音乐经理人告诉他,“有色”表演者应该到各个地区去演出,于是唐·谢利决定去南方巡演。巡演的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找一位靠谱的司机,几经周折,最终他找到了托尼。
托尼是意大利裔美国人,他对黑人有着很深偏见。一次,托尼的家中来了几个黑人工人,托尼回家后发现妻子放到水槽里准备清洗的水杯,当托尼知道是黑人来过,趁妻子不注意,便把杯子直接丢进了垃圾桶。托尼本来在酒吧做着一份工作,可他生性散漫,脾气火爆,虽然善于交际,说得一口漂亮话,但在一次与顾客口角争执时没能控制住愤怒,出手打伤自己的顾客,最后丢掉自己的工作。
因为需要养家糊口,又恰好看到招聘启事,于是他便想碰碰运气。在唐的住处,是托尼与唐的第一次见面,托尼看到自己的老板竟然是自己最讨厌的黑人,本想转身离开,但是由于唐开出的价钱,托尼动摇了。
1962年 ,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雇主和一位带有偏见的白人司机,一同踏上了前往南方的旅程。这也是《绿皮书》最大的看点,两个地位不同、性格不同的男人,经历了一段公路旅程,最终成为了惺惺相惜的人生挚友。
从人物的设定开始就有极大的反差效果。故事主线明朗,暗线更是引人思考,故事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南方的这一路,彼此收获的不仅仅是友情,也各自收获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二、绿皮书的文化背景让我们再回到1962年,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正处于黑人民权运动中。1961年,美国的南方发起了一个名为“自由乘车者”的运动。这个运动实质是挑战南方种族隔离做法。
影片中提到的绿皮书,便是一本专门为黑人定制的旅行指南,简单来说,就是黑人定制旅行保命手册。表面上是为人提供旅行的便利,可实际上却是各种对黑人的无形限制,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
唐与托尼去南方巡演,就是在这个运动的第二年发生的故事。唐对托尼的出现也感到十分的困扰,而托尼十分有契约精神,虽然内心十分不喜欢他的这位黑人老板,但是为了丰厚的报酬,他的态度也算是客气。接下来一同面对的很多事,让他们彼此忘记了初见时的种种嫌隙。
唐来到南方后才发现,肤色仿佛决定了一切,任凭他是一个从小接受过高雅教育,出入上流社会的人,来到南方他和别的黑人别无二致。一路上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邀请唐演奏的会所,他不能使用公共厕所;路过高级的西装店,进去试衣服时,店员不能给他提供试衣间;在为他准备演奏的钢琴时,负责人认为黑人弹奏的钢琴不配用最好的;唐走进酒吧喝酒,却遭受白人的殴打;甚至到警局里,法律的公平也可以倾斜。
他被肤色推入了不被接纳的痛苦深渊,令他难过的并不是白人的嘲笑与讥讽,而是不被那些活在底层的黑人所接受的孤独,对于唐来讲,这才是最致命的。
在《绿皮书》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车子行驶到肯德基州的一条公路上,车子忽然发生了故障,托尼下车检修,坐在车内的唐酷热难耐,便下车透气。他发现公路对面的农田里,有非常多的黑人在劳作。他们手里拿着笨重的农具,顶着夏日里灼热的阳光在默默地劳作。
地里的人呆呆地看向他,停下手中的活计,站立在农田里。而站在公路上西装革履的唐,也看向他们。目睹了与自己同为黑人的劳动者,一条马路的相隔,却给马路两边的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与震撼,那一刻唐感到心底深深的恐惧。
他忽然间觉得自己好像一直以来做的都是错的,他以为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同类。直到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并不能代表所有人,至少,现在和自己一样的人,还在辛苦地生活,曾经的自以为是,和一点一点建立起的自信和骄傲,被眼前的现实击溃。
唐既很勇敢也很坚定,他明白,只有坚持下去,继续完成自己定下的音乐目标和艺术使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让他最软弱的地方变得强大。即便自己很渺小,但他可以尽力去发光发热,利用所拥有的才华,用艺术和人格去改变他所能改变的,即便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也坚守初心,不轻易放弃。
唐·谢利演奏钢琴
三、成为挚友的细节在唐的世界里,他有着一套自己的原则。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和一种高雅的态度,去改那些对黑人的歧视与偏见,所以在他音乐经纪人的建议下,唐即便知道,前往南方地区他将面临异常困难的局面,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旅程。
在与托尼的一路相伴中,刚开始,他们虽然不能互相接受彼此,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交谈,他们开始逐渐试着理解对方的感受。
在一次夜里,托尼赶去救在监狱的唐,唐终于爆发了:“白人富翁去请我演奏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文化,可当给我走下舞台,我就又成了那个他们不屑一顾的黑鬼,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是什么。”
托尼得知他眼前的这个黑人和自己理解中的黑人并不一样,是自己的理解太过狭隘。托尼似乎明白了唐是在寻找丢失的自己,也似乎明白了这趟旅程对唐的意义。不知不觉中,托尼承担起了保护唐的角色。和唐并肩站在一起,使他尽可能的不受伤害,并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帮唐找回迷失的自己。
逐渐地,唐也在托尼身上看到了闪光点,慢慢接纳了托尼,也从内心认同了托尼的处事态度。在屡遭不公平的待遇后,唐决定放弃了为白人的最后一场演出,转身到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到放松的一家黑人酒吧为大家带去美妙的音乐演奏。
唐来到黑人酒馆尽兴演出
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两个格格不入的人最终如何走到了一起的过程。电影《绿皮书》在那样一个沉重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导演彼得·法拉利用喜剧的拍摄手法,将这部电影中的严肃而深刻的问题巧妙地化解成诙谐幽默却引人深思的故事,这种情谊的展现使得故事中的主人公又多了层人性温暖的光辉。
托尼与唐形成鲜明对比,他虽然是白人,但在他身上丝毫找不出大众印象里白人的那种精致优雅。出生在底层社会的托尼,不修边幅,性格粗糙。为了突破阶级的成见,托尼怂恿唐品尝肯德基州的炸鸡。唐从没有吃过这样的食物,最终唐选择放下身段,品尝炸鸡并学托尼将吃剩的骨头扔向窗外。在吃过炸鸡后,唐似乎理解了托尼的快乐。
频繁地交流中,慢慢的托尼也理解了这个带有艺术家气息的唐。他为唐演奏的古典音乐而感到十分的骄傲。他为妻子写信时接受唐从旁的帮助,试着向妻子诗意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在唐的影响下,托尼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他在唐身上看到了黑人的优点,他曾经对黑人的偏见渐渐淡去。
镜头来到车的后座上,此刻疲惫的托尼躺在后座上,在驾驶座上的唐握紧方向盘,今夜所有的事情都告一段落,故事也接近尾声。一路走来,唐和托尼不再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众望所归,一段天差地别的友谊竟然就是这样诞生的,他们一同成长,互相拯救,最终得以圆满。
唐帮托尼给妻子写信
影片除了友情,让人惊喜的地方还在于唐和托尼两个人身上的价值观念。托尼看出了唐因渴望被认可而维持自己的优雅和体面,压抑自己,变得中规中矩,而率真豁达的托尼说出了人生的真谛。尽兴地做好自己,尊重自己的需要,才是最体面的。
“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托尼,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你占理。”在监狱里,面对托尼的固执与愤怒,唐说出了人性的真谛。要相信人人生来平等,尊严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
“一块美味的炸鸡”、“一块幸运的绿宝石”、“一个大大的拥抱”故事里的每个细节让人觉得温暖。当正直、恪守规则的唐,和随性、市井气的托尼在一起时,竟发生了奇妙的反应。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兴趣相投的人会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取名为“知音”。
看过《绿皮书》后,觉得辛亏没有错过它。原来友谊还可以这样解释,并不是只有处处相同,感觉相见恨晚的人才可以成为挚友,两个截然相反的人也可以。
也许正是因为两个人互为补充的价值观,才让他们一起走的更远,才让电影中所有的反差变得和谐,所有的经历变得温馨,最终结局圆满。
END.
我是铃子,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