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十个老朋友的故事

我和十个老朋友的故事

首页冒险解谜挂机英雄的试炼折相思更新时间:2024-09-22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换句话说,经典是常为新的,阅读经典仿佛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雨天吃茶,你们拥有共同的回忆,又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听着苦雨,喝着苦茶,咀嚼出一丝甘甜。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愿意向你讲述,我和十个老朋友的故事。

先秦两汉的轴心朋友

手头的一部《诗经注析》,是我所有《诗经》类图书中翻阅最多的,封面起毛,行将掉落。这应该是我2000年读硕士前买的书,硕士期间我开始大量背诵《诗经·国风》。本科期间虽然读的是中文系,论及《诗经》也只是背了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选篇,并没有系统阅读。

第二次系统重读《诗经》始于2022年。当时杂志约我写作《风雅颂》专栏,这一写就是两年,至今积攒了19篇关于《诗经》的文章。经典就是这样,任何时候重读都不晚。再次重读《诗经》,我决定打破之前国别的家数,以类相从。比如,试图从爱情发生的角度将《诗经》中的恋歌分为六类:邂逅诗、相思诗、恨嫁诗、约会诗、热恋诗、失恋诗。又尝试将《诗经》时代的恋歌,大体分为以《二南》为代表的西方恋歌和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东方恋歌。前者代表的是宗周礼乐文明,温柔敦厚、纡徐委婉,风格素朴;后者代表的是殷商文明,率性自由、奔放不羁,风格感伤。

阅读经典,当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要指向当下。后来,我的专栏更加贴近现实,如《诗经》中为何有那么多生僻字,《诗经》取名如之何?《诗经》导游手册,《诗经》美食今安在,《诗经》时代如何封神?基层公务员,从周代开始卷等。古往今来,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困境,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应对。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论语》的经典版本,我还是在大学时代读的。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硕博会学古典文献专业,所以也仅仅是读过而已。读研以后,我开始系统收集《论语》的相关研究书籍。大约是2013年,回北大汉学书店买书,买了孙钦善先生新出的《论语本解》,其时先生已经79岁高龄。可见《论语》这样的书,是值得用一辈子去阅读的。

号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却遭受了批评:“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这是因为孔子从来不关注虚无缥缈的宇宙,他关注的是人伦世界,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一方面他对鬼神保持足够敬畏,“祭神如神在”;另一方面他又对鬼神保持清醒的距离,“敬鬼神而远之”。他敬畏天命,又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望之俨然,又即之也温。他温柔敦厚,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真是一位智慧又通达的长者。

重读《论语》始于2018年,当时丰台举办全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养教室”,我帮着设计课程框架。从此开启了我的《论语》经典导读系列。

经典就是这样,兜兜转转,总会回来。因为,他们一直在那里。

本师董洪利先生专治孟子,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朱熹《孟子集注》,对孟子的研究发端于此。

假如褪去政治的包装、经学的迷彩,我们会发现孟子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空有一身本事,向君王游说施仁义行王道,战国时代的君主大多急于事功,认为孟子的学说迂阔远于事情,所以孟子只是获得礼遇与尊显,难以施展拳脚。孟子走到齐国边境昼地,却拖拖拉拉停留了三宿,希望齐宣王回心转意。别人笑他行动迟缓,孟子申辩道:“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的孟子……孟子一生注定漂泊,如他的精神导师孔子一般风尘仆仆、灰头土脸。按照韩愈的标准,孟子达到了“君子不器”的境界,他已经超越了“用”与“不用”的界限,“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他的一生行止出处,大率如此:孟子远远超前于自己的时代。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在汉代以后终于为统治者所采用。

他是一个脾气大的倔老头,对于自己不愿教导的学生,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他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修齐治平,其价值取向成为后世人们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他道德高尚,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向善的可能,只要扩充我们自身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的精神世界完满自足,充实而有光辉,有大美存焉。

孟子的学说当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力量的人,将我们从蝇营狗苟的灰色生活中救拔出来。

硕士期间我曾经选修过安平秋先生的《史记研究》课,对西汉的酷吏产生了兴趣。刚开始觉得酷吏只是个小问题,等到深入以后发现问题绝不简单,这里面涉及西汉初年郡国制的政治形势、黄老思想的起伏、儒家思想的法典化、汉代的官职与俸禄、酷吏与“文吏(刀笔吏)”的关系等。不仅要处理文献上的问题,还要研究哲学、法律、政治、经济、学术史诸问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逼得自己不停地查找、筛选、鉴别资料。这么折腾下来,我对西汉前期的史料要比以前熟悉多了。

再次重读经典,用的是中华书局版“《史记》三家注”,带着国学班学生精读《史记》。同时,借助西北大学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里面有历代学者对《史记》十二本纪的考证、发明和评价。精读的好处是,可以由腠理深入骨髓,深度还原历史语境。

对于经典的阅读,宁拙勿巧,绝不可囫囵吞枣。

中古以还的士人朋友

接触《世说新语》还是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岳麓书社的白文本,因为没有注释,所以很多微妙的东西无法体会,只记住了一些好玩的名士故事。后来才逐渐接触到徐震堮的《世说新语校笺》和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冯友兰的《论风流》,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开始窥其堂奥。

2014年,拉拉杂杂写过3万字的《世说新语》札记。再次重读《世说新语》,仍是缘于给学生导读《世说新语》。一开始是按照“德行”“言语”等36类,选择有意思的讲,逐渐发现这样讲虽然顾及了类别,但是人物关系太复杂,跳跃性太大,最后发现还是以人物为中心联系相关故事要好一些。就这样开始讲授《世说新语·人物篇》,结合《晋书》与《东晋门阀政治》,陆续讲完了王导、谢安、山涛、谢道韫、谢玄、祖逖、桓温和王羲之。

围绕一部经典,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著作,他们都是我们进入经典的一条路径。经历了阅读、讲授和写作的过程,对经典的体认也会越深。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是大学期间阅读的。黄氏以万历十五年为背景,将当时著名人物与事件糅合在一起,展示历史的一个横切面。书中许多材料都是作者阅读原典,从《明实录》里钩稽出来的。但是作者决不卖弄,只把这些在注解中列出以供参考,具体行文时却宛如在讲一个个小故事,读来兴味盎然。由于对明代史料的娴熟以及研究视角的独特,作者常常能发人所未发,启迪人的思维。而且黄仁宇的语言平稳而富有幽默感,我才知道历史书原来可以这么写,当时的确是耳目一新,似乎水面吹过了一阵清新的凉风。

读大学时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国学大师”丛书,其中有一本汪荣祖的《陈寅恪评传》。后来我分配到江西南昌二中教书,发现学校图书馆有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陈寅恪文集》和蒋天枢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欣喜若狂,急忙借了回去。因为喜爱,其中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几乎可以成诵。

此后学术界又掀起了陈寅恪热,其缘起大概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书中所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许多文化人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子。陈寅恪先生在暮年倾尽全力著述《柳如是别传》,自言是“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痕”,其实是要展示明末清初士人的精神风貌,盖朝代鼎革时往往能见出世人的真面目。先生晚年与自己的学生谈到考释古典易,考释今典难。因为古典还只需学养的深厚,而今典的释证则需“了解之同情”,要能深入体认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情。我想先生已经把考证功夫融入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与追寻,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样的文字才有浓浓的人情味,不隔,我们不会觉得那是高头讲章而毕恭毕敬、敬而远之。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读着柳如是清丽的诗句,看着陈寅恪先生谈笑自若地以诗证史,那感觉真是三生有幸。

近代以来的灵魂朋友

我大学读的是江西师范大学,班主任刘彦荣老师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专治鲁迅,他苦口婆心规劝我们读书要读通某家才有可能登堂入室。在老师的鼓动下,我咬咬牙花了160元扛了一套米黄色的《鲁迅全集》回去。现在回头想来,老师的话真是太对了。

我以为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让人热爱生活。鲁迅先生不独思想深刻,语言也隽永幽默。读先生的文字,就会想起李贺的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每每读先生的文集,我就会欢笑、悲哀、赞叹、痛苦、思考,更加热爱这个世界。自然先生的文章里也说黑暗,也谈国人的无聊,但我感觉更多是一种对生活执着的态度。在《这也是生活》中,先生这样写道: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写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是啊,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日常生活总是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然而缺少了这些平淡的日子,生活也就不成其为生活。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了,感觉自己连兴趣爱好都日渐转移。不独爱先生的文章,也爱先生的生活,先生可以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除了《鲁迅全集》外,我着手搜罗先生的译文、手稿、画册、传记、碑版校记、回忆文章、研究资料。看到书橱里关于鲁迅先生的书籍逐渐扩大地盘,似乎与先生也更亲密了。

我想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近年来带研究生,每回学生问我读什么书,我首先推荐的就是《鲁迅全集》。

《卡拉马佐夫兄弟》记得是大学时代读的,阅读的状态是迷狂和震撼,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长篇累牍的议论,笨拙生猛的叙述推进。余华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像是轰炸机一样,把20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那段时间我再读其他作家的作品,都觉得味道清淡。”

小说中的人物众声喧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小说”。

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夫斯基,则仿佛就在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着似的。”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让我们认识到灵魂的深度。

《小王子》这部书,与其说是童话,毋宁说是一座象征主义的迷宫。

小王子离开他的行星,开始了他的星球漫游。每一个人就是一颗星球,这些星球象征了权威、虚荣、悔恨、利益、迷惘、虚幻。人与人的距离,就是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的距离。

在小王子看来,大人什么都不懂。小王子鼓励我们远离异化,回归童真:“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儿童叙述视角的引入,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反思中规中矩又面目模糊的成人世界。

读《小王子》,内心充满温柔与忧伤。它不仅是一部孩子的童话,更是一部成人的童话,适用于一切年龄,一切种族,一切星球。

小王子,是所有人心头的诗意与美好。

影响自己的,当然不只是以上十位老朋友。朋友就是这样:有时白发如新,有时倾盖如故;有时远隔山岳,有时天涯比邻;有时桃李春风,有时江湖夜雨。但是兜兜转转,总会与老朋友重逢。人的生命很短暂,能够与老友相知相惜,共同走过人生的一段旅程,是特别开心的。

毕竟,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方麟,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国学素养水平测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博士)

十本书书单:

《诗经注析》

程俊英 蒋见元 著

中华书局2017年版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著

中华书局2015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朱熹 注

中华书局2021年版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司马迁 著

裴骃 集解

中华书局2013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 著

〔南朝梁〕刘孝标 注

中华书局2016年版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著

中华书局2022年版

《柳如是别传》

陈寅恪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鲁迅全集》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修订版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耿济之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小王子》

〔法〕圣埃克絮佩里 著

周克希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2月07日第8版

作者:方 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