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并非基督徒,也未曾看过圣经,“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应该也不会不陌生。当年耶稣马上要被抓去钉十字架的那天晚上,耶稣在酒席宴前跟自己的十二门徒说,今晚我会被捕,你们也会四散逃亡。彼得斩钉截铁地说,总是所有人都会逃跑,我也不会离开你半步。耶稣转过头来说,今晚鸡叫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
结果可想而知,耶稣很快被抓,门徒紧紧跟随。目睹耶稣遭鞭打等毒害时,彼得被人认出是跟随耶稣的一份子,结果他矢口否认,而且真的是三次,之后鸡立时打鸣。这个时候的他,发现自己所犯的错,也发现耶稣在用怜悯的眼神望着他,受到良心责备的彼得出去痛哭。
彼得之死并没有特别记载进《圣经》,但优西比乌的《教会史》详细记载了彼得受死的过程,他后来的遭遇却是当得起耶稣大弟子的称谓,他被钉十字架时自认为不配跟耶稣一样,所以要求倒钉十字架。后来,埋葬他的地方建立起一所大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是历任教皇的宅邸。彼得的悔改改变了个人的历史,甚至影响了接下来上千年基督教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可以说,彼得撒谎并为自己所撒的谎负责,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而且愿意悔改,他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境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彼得那般幸运的,耶稣怜悯的眼神深深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让他一生都为之忏悔且为了信仰而奔走不息。其他没那么幸运的人,那些不认识耶稣的人,或者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他们的肆无忌惮可能会把任何可能会有的道德不安都打消,也许他们会发现自己在撒谎,不仅没有悔改,还给了自己足够的理由去撒更多的谎,去害更多的人。
这可能就是《圣彼得的葬礼》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不过,作者并没有针对这则故事做什么神学的探讨或者信仰的见证,她只是根据这个故事而去引申出《圣彼得的葬礼》的核心思想。作者宫部美雪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会碰到的名字,作为推理小说的半个爱好者,我也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认识更多的作家,而不只是盯着那么几个人。宫部美雪就是这么进入我的眼帘的,而《圣彼得的葬礼》是我认识作者的第一部作品。
故事的主体是从一起公交车劫车事故开始的,一位老爷爷在一辆载人不多的公交车上突然站起来,并把所有人当作人质去跟警察谈判,要求警方把他要求的三个人带来。车上的几位乘客从一开始就不是老爷爷要惩罚的对象,实际上因为他们被迫卷入,老爷爷还承诺事后给他们每人一笔赔偿金。这起事故的结果其实很简单,警察最终破门而入,老爷爷也在那一刻开枪自尽。
原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大家都没受什么损失,回去好好休养便好。想不到,令所有人吃惊的事情来了:他们真的收到了一笔钱,即所谓的赔偿金。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了,这笔赔偿金应该接受吗?老爷爷已经死了,他的同伴是谁?需要联系警察来处理,还是几个所谓“受害者”自己去调查?
不用说也知道是谁会调查出真相来,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只要主角不是警察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都在强调警察的无能和普通人的智慧。劫持公车的老爷爷曾经是诈骗集团的培训师,后来良心发现,认为自己应该赎罪,但一个手无寸铁且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能做什么呢?只能用这种方式进行哪怕最低限量的补偿。
小说中讲的诈骗方式其实在我们社会中最常见,一类是*式的,一类是庞氏骗局。小说用了很多篇幅讲述*式的诈骗对人们造成多大的精神影响,毕竟所谓*式,不只是说真的加入了*组织,还包括了那些用*的理念去蛊惑、逼迫员工的企业培训,网络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狼性精神”,在我看来,或者在作者的意思里,应该跟*的精神洗脑差不了太多。至于庞氏骗局,那就更别说了,任何想要用一点点投资去挣得高额回报的想法,结果都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小说中也说过类似的一个庞氏骗局,讲的是一家公司劝说客人投资黄金,他们会忽悠你投资黄金,钱收进来后,他绝对不会买等值的黄金,而是用这些钱去让更多的人上当,等到资金链断掉,多少人发现自己掉在了坑了,没有黄金,钱也打了水漂。
人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么便宜的事。但专业诈骗人员总有一百种理由让你觉得这件事有多靠谱,等到事情败露,你不知道钱去了哪里,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人生也因此而全部毁了。
老爷爷做的事情是扶持这样的诈骗集团,他从不会亲自出面,而是培养一个又一个的组织。政府有能力断掉这样的窝点,但很难根除。毕竟,抓的罪犯只是组织的上层,那些处于中层甚至下层的人,也许会后悔莫及,但总有人觉得这事有利可图,他们会想方设法开办自己的组织,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那里割韭菜。我给自己的文章取的标题“邪恶是会传染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这句话也是小说里议论性文字里最显眼的一句。人们最喜欢的,还是以恶制恶,口口声声说“止损”的人,多半还是会因为偶然冒出的“不甘心”的执念,把自己全然葬送。
彼得当然是伟大的,被尊为圣,并不是因为他全然圣洁,而是因为他认真悔过。他的悔过,给他带来的并非一生的荣华富贵,相反,他的结局悲惨,但绝对死得其所。老爷爷属于彼得式的人物,他突然之间幡然悔悟,知道自己一生的光景做的都是泯灭人性的事情,破坏了多少家庭,逼死了多少无辜之人。但更多的人,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做错,明明对方被利益蛊惑,为何要怪罪被骗的人。
尼古拉斯·凯奇的《火柴人》也在重复这个观点,不是我把你骗了,是你自己找上门的,那句“I gave it”(我自找的),也找上了他的门,他从诈骗犯成了被骗者。无论是《圣彼得葬礼》的老爷爷,还是《火柴人》里的凯奇,他们都是少数,少数能够认罪悔过的人,更多数的人,还执迷于用“四两拨千斤”的虚假的金钱诱惑中。也许你不知道,你身边的某个人,他不仅仅是受害者,而且还是施害人。在故事的最后,你会发现受害者和施害人,远比想象的要多得多,要广泛得多,要痛苦得多,后悔得多。
但后悔还不够,所谓悔改,不仅后悔不已,还应痛改前非。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一夜暴富,可以不经眼前这般苟且,便可一步登天,尤其是这般苟且可能还不止眼前,更多的是相伴一生。不过,幻想归幻想,当真了麻烦就大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