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每天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使用,休闲娱乐的选择性非常多。那么在古代,那些孩子是怎么打发无聊时间呢?其实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一年四季,小孩子都能玩到不重样的游戏。
春天古人在立春有"鞭春牛"的习俗,其实就是用土捏成牛的样子,然后将牛肚子掏空,里面塞上小春牛的泥塑,用鞭子打碎大牛后,大家争抢小春牛当玩具。
春秋时期,风筝被发明出了,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直到宋朝,人们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风筝就成了最佳选择。
刚开始出现在宋朝,叫"千千",类似于陀螺,用手撑着在圆盘中旋转,谁的时间长谁就赢。陀螺正式出现在明朝,并逐渐成为风靡全社会的玩具,打陀螺也成了每年春天的必选项。
要说历史最悠久的游戏,要数荡秋千了,普及最广、保存度最完整的民间游戏,就算现在依然受到大家的追捧。一般古代的打秋千,在清明和寒食节进行。
夏天夏天的中午,人们在高温下艰难的休息,但是总有知了在叫个不停。于是在稍微凉快些,男孩子就纷纷爬树,抓那些烦人的"叫天子"。就连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都记载了抓知了。
盛夏的晚上,萤火虫漫天起舞,让人思绪万千。萤火虫不止好看,还能照明。所以小孩子们都乐于抓萤火虫,又好玩,又能给家里带来光明。
斗草又称斗百草,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经常在端午节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儿童们用叶柄相互勾住,然后一起拽,谁先断谁输。
秋天所谓"推枣磨",就是等枣熟以后,通过旋转枣找到乐趣:首先找一个大红枣,将其横切两半,将枣核的尖露在上面。然后拿三支竹签插在下面的枣肉上,保持枣核尖向上尖向上。最后用长条竹篾,在其两头各放一颗红枣,就能转着玩了。
木偶戏非常受到小孩的欢迎,北宋画家苏汉臣的《婴戏图》中就详细描绘了玩耍时的细节和玩具的样子,在画中能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提丝傀儡,这就是宋代的木偶戏,还有一个是在学演皮影戏。
秋天的田野有各种各样的小虫子,蛐蛐也是最多的时候,这时候小孩们都去捉蛐蛐,找最大最强壮的,然后带回来存到罐子里。一般白露、秋分的时节是蛐蛐生长最好的,斗蛐蛐就达到了高潮。
冬天据说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孔明锁曾经流传广发,对身心的放松、大脑开发、手指灵活度均有好处,流传至今依旧很受欢迎。这种拼插的玩具,可以说是古代的魔方。除了孔明锁,还有七巧板等益智类玩具,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乐趣。
鞭炮的历史更是悠久,六朝时就有人写《神异经》,说当时人们点燃竹子,用爆响来吓走山鬼。每到过年时孩子们放鞭炮,辞旧迎新,成了最喜欢的事情了。
每到元宵佳节,花灯就成了孩子们例行的公式,在当晚,不管是纸糊的还是机关的,制作出各种花灯。在北方,还有神奇的 "冰灯"。冰灯是在中空的冰里做出来的,而且模仿动物的形状。
所谓的"游戏,就是"游'和"戏"相互结合。"就其浅矣,泳之游也。" (诗经郡风古风)这里的"游"是一种生物活动, 即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束可言的身体活动。与"游"不同, "戏"主要指玩耍活动。蔡丰明在《游戏史》一书前言中说道," 中国的游戏史源远流长,如果从有史料记载的先秦时期算起,我国的游戏发展已经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诸子雄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出现,各式各样的儿童游戏也蓬勃发展,如西周的各种礼射和棋类游戏。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民间下棋蔚然成风,踢毽子,骑竹马等儿童游戏形式增多。六朝时期,玄学道教盛行,炼丹术应运而生。炼丹术促进了火药的发明,儿童春节时期便多了放鞭炮这一娱乐活动
唐朝经济鼎盛,政治清明,儿童游戏多姿多彩。宋代是儿童游戏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因而儿童游戏发展受挫。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孩子不得肆意放肆,需严厉治家等方面,尤其是对女子而言,更不得嬉戏忘形,围棋、象棋之类的文雅游戏盛行,全社会表现出主静的风尚。明清时期,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文化专制盛行,八股取士将程朱理学奉为正宗。人们多提倡戒游戏,科举为正宗。
在形形色色的各类游戏中,儿童游戏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遵循规矩遵守礼节"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是社会文明进化的主旋律。孔子是我国礼文化的开创者、核心人物,并提出一系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把所有一-切都纳入到礼的行列,当然儿童游戏也不例外。
儿童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然受制于礼文化的约束。一个人的志向在于道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人。"即一切游戏活动必须遵循礼如西周的礼射。礼射可分为"大射"、"宾射"、 "燕射"、 "乡射"。顾名思义,冠名不同表示不同的级别,等级严格分明,不同级别的比赛使用不同
的弓、箭、箭靶等比赛用具以及不同的配乐。如果是上下级交手,下级的让则为"礼",如果上级技艺高超,也需要做到所谓的礼让三分。因而通常在比赛中我们讲究所谓的点到为止",很难看到震撼人心的对抗场面,即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以和为贵"。
内外兼修儒家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历来主张修身养性,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轻贤的理想,以便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因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儿童游戏偏重于陶冶情操,提升自身修养,愉悦身心、宣泄情感、调情养志是中国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功能。如孟子曾以奕秋叫人下棋的事例,来说明下棋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和恒心。
从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朴素认识来看,古人对儿童游戏绝不是放任自由,特别是在封建礼教盛行时,儿童游戏中往往充满着道德性政治性。古人认为游戏是进行德育的一条极好的途径。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这说明古代游戏的内容是极其重视德育意义的。如棋类游戏,它之所以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推广,是由于其具有一 定的社会道德 价值。
如在象棋,象棋中的各个棋子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体现出我国古代严格的等级观念。将士相车兵马炮,他们各有分工与作用、行动范围和方式,尊卑分明且不可逾越。象棋中的各个棋子以将或相为中心分布在两旁,地位最低的兵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并且只能进不能退,行棋中只为保护将相不能丢失,体现出强烈的忠君爱国观念和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象棋中各个棋子都是男性角色体现出男尊女卑的父权观念。儿童在嬉戏中便潜移默化的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熏陶。再比如说在唐朝非常流行的"十五柱球戏",柱子上标有"俭、让、良、恭、礼、智、信、温、仁、义"等象征好的红字和"傲、慢、佞、贪、滥"等象征坏的黑字,木球打到红,就赢了,打到黑就输了。虽然是很简单的游戏,但是充分表达了儿童游戏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
自然简易在我国古代,儿童玩具多与游戏相互结合且材质便宜简单,如竹马,竹蜻蜓等游戏。游戏的材质可以以石子,绳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较多。简单易行,玩具的成本低,即使在潦倒不堪的穷人家,孩子随便捡个石子也能玩半天。
传统性游戏规则一般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保持不变或是很少变换,如棋类游戏。代代相传,经久不息。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自然淘汰或是改变一些游戏规则。
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求雨时儿童喜欢塑各种泥龙,扎纸彩旗,敲着玩具鼓。无论是 秋雨还是端午的舞龙舟,我们可以看出离不开中国的代表"龙文化"。《礼记礼运》中认为麒麟、凤、乌龟和龙是"四灵"。他们都是老百姓们对幸福生活、平安、快乐的追求与向往。
"龙是先辈们想象出来的自然的神,龙的创造是出于先民在密云骤雨中观察霹雳闪电的形象而萌发的灵感。这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敬之情。从侧面反映出在儿童游戏中受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农为本",在经济科技落后的古代,人民多靠天吃饭,自然决定了人们的生活。
九连环,一个"九"字寓意深长。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还可能与龙图腾有关。《说文解字》 中写道"九,阳之变也,象其尾曲究尽之形。"有人据此考证,"九"的原始意思为九头龙。"古人以天为阳,九为阳数之最,故以九代表天。由于封建帝王自封为'真龙天子",九又成为皇家的象征,因而其神秘性和崇高性更进一一层。
天有九重,地有九州,官有九卿,阶有九品一由此可见"九" 在民俗中是一种荣耀至高无上的一种标志。这代表着一个极限同时又是一 个转折点, 还是一种变化和发展。 九连环, "九"数字之最,九连环就象征着世间的一切繁琐砸难,并且这些难事又呈现出一种环环相绕的复杂情况。所以可以说,解开九连环象征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化解繁琐砸难之事。
春节时期小孩们"忙"的不行。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孩子们便忙着和大人们祭拜灶神,贴春联,贴门神,放鞭炮。对城隍土地灶神的崇拜和祭祀,其源头与原始宗教的土地神崇拜有关,这不难看出先民农耕文化的烙印。但是随着道教的发展,这些诸类神仙都成为道教底层的神灵。同时, 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也有不少来源于宗教,如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着重阳节登高饮酒来源于道教。
注重审美艺术品味的培养自古吟诗作对便是风流雅事,对于对对子我们不能单单看成是文字游戏这么简单。它与汉字汉语密切相关,又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情趣。形式上的对称美,平仄相对的韵律美,言简意深的意味美,文采映耀,字字珠玑,书汶双美,艺趣相生。
春天,孩子们可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夏日,孩子们又可制作着各式的荷叶灯,秋日观赏着秋虫的搏斗,冬日中玩着冰灯,划着雪,堆着雪人,打着雪仗,在潜移默化中儿童的审美品位逐步提高,艺术创造能力逐渐激发。
中国古代的儿童,虽然没有电脑游戏、没有游乐场,没有动物园。但是在山间野外,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嬉戏打闹,新鲜的空气,自然的美好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快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