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日记:10月12日,1985年。
今早巷子里有一具狗的尸体,被车碾得肚皮开花。
这座城市害怕我。我见识过它的真面目,这些街道就像无尽的臭水沟,充满鲜血的臭水沟。当这些臭水沟的血完全凝结之后,所有的寄生虫都会窒息而死。
他们的色情和谋*所沉积的污秽会淹没他们的腰部……这时所有的婊子和政客就会仰起头哭喊:“救救我们!”
而我会轻声说——“不。”
电影开端那段著名的讲述超级英雄时代变迁的桥段过后,笑匠在舒缓的音乐中被*,然后罗夏出场,用这段经典独白为这部电影定下了基调——这里面有黑暗、腐臭和残忍,有罗夏冷峻的观察和毫不犹豫的判决,有绝不姑息,绝不放弃的人生信条。
开场10分钟就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超级英雄电影。
守望者的世界: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守望者》的背景设定在一段架空却又紧贴现实的历史里——
1940年“守望者”前身组织「民兵」成立,成员均是身着制服的义警,在那个经济危机的混乱社会中打击犯罪,最终甚至成为了文化象征,一代丝魂的形象被画到了战斗机上;
1966年,「守望者」成立,但随后政府却颁发了法令:所有的超级英雄组织必须解散或者实名听命于政府,此后除了罗夏之外的所有英雄包括笑匠、法老王、曼哈顿博士等都表明真身,或逐渐隐退或加入政府。此后美国登月、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等美国历史重大事件也均与守望者成员有关。
曼哈顿博士、笑匠帮助美军打赢了越南战争(和现实历史相反),但美苏冷战依旧存在并且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实历史——在核弹战争阴云威胁下,美国科学家们设立了「末日时钟」展示核战爆发的危险度,随着时钟越来越接近零点,核战末日也越来越接近了。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不难发现,这个故事背景是在虚构一种「可能性」——如果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有超级英雄,历史会往何处发展,社会中的污秽、人性的美德和黑暗、人类对于战争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吗?
《守望者》的故事显然不那么乐观。面对核战末日这一无解难题,号称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法老王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百万人的死亡和数个城市的毁灭,用精心编造的谎言将曼哈顿博士变成全人类的「公敌」,以这种共识达成人类的和平。
《守望者》显然不满足于又一个「外星人」或「受难富豪」或「超能力人类」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它更像在「超级英雄」这一题材的表皮之下讨论现实世界的问题——这里没有天外来客的威胁,但却存在着那些即使有了「超级英雄」仍然棘手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守望者》塑造出了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群「超级英雄」。
泥地里的英雄:从神性到人性《守望者》中人物特殊在于里的超级英雄都是现实主义下的「普通人」。这里面唯一的超能力者曼哈顿博士具备「神」一般的能力:分解物质、瞬间传送到宇宙任何地方、在太阳上行走、无限分身、看到未来,但他同时也曾是一个深陷于情感纠葛的人类,当他看到万物真理时,身上的人性却随之逐渐消逝。
而笑匠、罗夏、夜枭、丝魂这些「超级英雄」,无非是身手不错、戴着面具身穿奇怪制服的人类而已。
与曼哈顿博士产生种种关联、对抗的罗夏和法老王们,则是不同群体的人类在社会泥沼中的不同走向——
聪明自负的法老王,将世间万物视为工具,单凭自己脑海中的想象就决定了数百万人的生死,企图以一己之力完成所谓的「和平」。
总是立场中庸的夜枭出生于富足家庭,他的起起伏伏则成为中产阶级的代表,有限的力量、智慧,他的无力感贯穿始终。
成长于社会最底层的罗夏,选择以自己内心的绝对道德为准绳,把面具变成自我、容貌视为掩饰,对抗所见的所有罪恶黑暗。他从不饶恕,下手狠绝,即使面对死亡也绝不后退,即使将法老王的乌托邦毁灭的后果不可估量,他仍旧选择坚持自己的正义。
至于笑匠,他自以为认清了人性本质,游走于边缘地带,嘲笑着包括曼哈顿博士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笑话。
曼哈顿博士其实是绝对力量的「人格化」——他的名字「曼哈顿」正是源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除开爱情这一丝与人类的联系,后期的曼哈顿博士是中立的、绝对力量的象征。他的强大、理性让这个人物变得如同自然法则一样抽象化,他的作为和不作为,仿佛都在代表着一种必然。
按理说,几乎全知全能的曼哈顿博士可以为这个世界除去一切危险,但问题在于——当他因能力的逐渐增强淡化人性、并看到人性的种种负面后,面对着那些将它逼到火星上的人类,谁给他一个理由回去拯救他们呢?即使有了这个理由,他为何又做不到真正的全知全能?
在*死罗夏前,曼哈顿说:”虽然我几乎能改变任何东西,但是依然无法改变人类的本性。”
他改变不了丝魂二代的变心、离去。
他改变不了法老王将自己视为救世主后脑中的疯狂计划,电影中《黑帆船》的漫画故事就像是在描述法老王的心理——面对一个困局,慌乱的船长被自己想象中的末日结局逐渐击垮,走向极端,他为了避免自己想象中的末日来临却最终自己化身为末日*死了妻儿,法老王则为了避免还未发生的核战*死百万人。建立在他思维中的这场谎言和平,不过是海市蜃楼。
曼哈顿更改变不了罗夏,这个意志如同金石的贫民窟版的「蝙蝠侠」心中的绝对道德高于一切,曼哈顿只能选择*死他。
「永不妥协,即便是在世界末日面前。」
那么在这个故事中,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谁成就了电影《守望者》?相比起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2015年,如今《守望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我亲眼看着《守望者》的豆瓣评分从7点几上升到如今的8.3,成为超级英雄电影史的一部经典,这当然是它本该获得的地位。
我很少对电影下一个特别明确的结论,但《守望者》无疑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超级英雄电影。
在它前后成功的美漫英雄电影,我以为通常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一是传统的特效商业片,剧情大众、特效通常是时代标杆,具有象征意义却有没有像如今的漫威电影那样形成体系,如老版《超人》、提姆·伯顿导演的《蝙蝠侠》系列,托比·马奎尔版本的《蜘蛛侠》三部曲等。
二是自《钢铁侠》开启的漫威超级英雄新纪元,承上启下,既有原本超级英雄商业片的特效、爽快,又在「电影宇宙」的概念下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电影矩阵,引领了一代潮流,在复仇者联盟3时发挥到了极致。
三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诺兰之所以能够单独列出,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新的超级英雄电影类别——在「超级英雄」的外壳之下,诺兰试图去挖掘出漫画中那些黑暗、现实层面的人物灵魂,并将整个虚拟世界落地,成为带有警匪片特点的新类型,其观感和影响力独一无二。
鬼才导演诺兰和贝尔的蝙蝠侠、希斯莱杰的小丑、汉斯季默的配音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前无古人,也很有可能后无来者。因为其过于特殊,也很难与其他英雄片进行比较。
四是剑走偏锋的边缘题材、讽刺题材反英雄片。如《海扁王》《死侍》等。这些电影的特色主要由原作漫画决定,凝结的是大众超级英雄语境之外的戏谑和突破,但归根到底,并没有完全脱离第一种类型,其特殊之处也主要在于原作漫画精神的特殊。
那么《守望者》呢?
或许最接近于第四类,因为这部电影几乎完全还原了漫画原作。阿兰摩尔的这部漫画的精神过于突出,以漫画形式获得雨果奖,可以说是超出其所处时代和美式漫画这一艺术形式以往的极限。种种因素结合让它超出了以往同类题材的边界,最终在扎克·施耐德手里塑造了这样一部经典。
“冷峻的心理现实主义之作,它是图画小说史上的一块丰碑。”这是《时代周刊》将其评选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一时的评语。
错综复杂的人物,史诗般的故事,讽刺现实又具备感动人心的情绪渲染力。
而导演扎克·施耐德所做的,是用电影的形式、几乎照着漫画分镜还原了这部作品。
作为DC铁杆漫迷的扎克·施耐德,并未在这部电影中加入太多的个人因素。扎导电影的独到之处完全为还原漫画精神而服务——包括镜头角度、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油画版的画面美感等等。在当时,这种还原是收到过批评的。
但我认为,扎导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对《守望者》漫画光辉的深度理解和热爱——他或许认为偏离原作精神的任何改编都会削弱这种光辉,而看似木讷的重现,反而成为《守望者》电影经久不衰的理由。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篇颇有些散乱的文章并不能为这部电影做一个完美的总结,但或许读者能察觉到字里行间的敬畏和思考。
我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观看电影、漫画的那种体验——无关于这些沉重深刻的话题,而是那些被艺术感动的种种瞬间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