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包圆金像奖,港片真的没落了

《无双》包圆金像奖,港片真的没落了

首页冒险解谜僵尸先生更新时间:2024-11-04

策划 | DOCO编辑部

本期撰稿 | 孟浪

本期编辑 | 孟浪

假如不是编辑部的运营小姐姐在开策划会时提醒DOCO君今天就是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的日子,说实话,或许直到颁奖时,我可能还根本记不起这件事来,作为一个影视传媒从业者,说出来真的都有点丢人。

不过,当DOCO君转念一想又发觉,好像忘记香港金像奖这件事也不完全是DOCO君个人的原因,因为若是从整个行业态势来讲,各大媒体对它的关注确实越来越弱,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内其他电影节展和奖项愈办愈红火的氛围下,业内舆论力量明显弱化了对香港金像奖的报道。

刘德华亮相红毯,他透露自己正在拍《拆弹专家2》

当然,香港金像奖被媒体冷落,这个结果其实也并不是媒体们造成的,究其原因,相信主要还是香港电影本身的没落导致的。要不然为什么奥斯卡永远有一大堆人去预测、去分析、去报道,而同样冠有“金像奖”的名头,香港这边就无人问津呢?

直到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已经走到了第38届,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之一的它,在过去近四十年的历史中伴随着港产片的辉煌确实神气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近几年,由于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拍片,香港电影锐减,金像奖最终也风光不再。

曾美慧孜亮相红毯,她入围了本届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就拿今年这一届来说,最佳影片提名除了《无双》和《红海行动》两部大制作,剩下的三部《逆流大叔》《沦落人》《三夫》就都是中小型文艺片,无论是体量还是类型,被提名的这几部都感觉有点强撑局面。

再看一下演员奖提名,影帝入围的有周润发、郭富城、黄秋生、吴镇宇、姜皓文,影后入围的有张静初、蔡卓妍、曾美慧孜、余香凝、克里瑟尔·孔松希。

尽管这样的名单看起来都是熟脸,甚至在阵容上还比较豪华,但几十年不变的熟脸背后突显的却是香港演员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事实,靠一堆老戏骨撑场面,着实有点强弩之末的意思。

古惑仔五人众代表《黄金兄弟》亮相红毯

同样的情况对应到最佳导演提名其实也是成立的,庄文强、林超贤、陈果,三位大叔级的创作者哪个不是拍了三十年电影的老手?

于冬、郭富城、庄文强代表《无双》亮相红毯

虽然还有两位年轻后辈陈咏燊和陈小娟,但仔细一看,这两位居然又同时入围了最佳新晋导演的名单,重合率如此之高,如若不是后继无人恐怕也没什么其他理由去解释了。

《沦落人》剧组亮相红毯,黄秋生尽显大哥风范

其实,香港电影衰落,这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就拿今晚的颁奖晚会来说,在颁完前三个奖后,舞台上播放了一段视频,以此来致敬在2018年离世的电影工作者,这其中就包括金庸、蓝洁瑛、林燕妮、卢凯彤、林岭东、邹文怀、岳华、计春华等人。

看着这些香港电影曾经的中坚力量,DOCO君在唏嘘感叹之间,也确实想起过往所看的港片中那些感人的瞬间,正是这些逝去的电影人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他们的离去无疑是过去的2018年最让影迷们伤心的一件事了。

而在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时,组委会又特意请来了吴彦祖、冯德伦、谢霆锋、李璨琛四人,曾几何时,这四位也是香港电影的中生代实力派演员,可现在的他们,不是退居幕后,就是专心做饭,吴彦祖甚至去造房子做综艺,昔日的生猛已然化为了一种浓烈的怀旧,这着实让人感到物是人非。

接着,在颁发专业精神奖时,组委会又派出了钱小豪与钱嘉乐登台颁奖,看到钱小豪戴着眼镜出现在颁奖台上,DOCO君不禁想起曾经看《精武英雄》《僵尸先生》的日子来,在那些电影里,钱小豪留下了自己英姿飒爽的一面,可惜现在的他也只能演一些烂片度日,早已不复当年的豪气。

当然,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谢贤也来到了现场,而且给他颁奖的正是现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虽然“四哥”在今年已经达到83岁高龄,但西装革履的他依然风采不减当年,看起来还是非常精神矍铄的,只是领奖感言短了点。

总体来看,今晚的金像奖颁奖礼,出席的颁奖嘉宾和领奖人不能不说是豪华,甚至用星光熠熠形容也不过分,但看完全部颁奖流程和颁奖结果,DOCO君还是觉得香港电影好像真的“老了”。

这种老,不仅体现在颁奖结果——仅仅靠着一部《无双》这样的商业悬疑片就包揽了七项大奖,这不得不说是香港电影没落的一种明证和悲哀;

同时,这种老又体现在整个颁奖氛围上,无论是颁奖人还是领奖人都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怀旧色彩,香港电影正如同明日黄花一般,令人感伤,缅怀它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实际上,大概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香港电影工业就进入了持续的危机状态。

产量上,港产片从1988年的120部降到1997年的 82部 ,到了近几年,其产量更是普遍维持在50部左右,相比于香港电影产业的高峰时期,即1993年最高的234部,总体上下降了三倍还不止。

图片来源:香港电影协会

票房上,根据去年香港电影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排名香港电影总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清一色就都是外片,其中又以超级英雄电影独霸市场。

而对比港产片的票房,即便是排行第一名黄子华主演的《栋笃特工》,其4470万的成绩也就将将和1991年周星驰主演的《逃学威龙》持平,要是与1992年的《审死官》(4988万)、1994年的《赌神2》(5250万)相比,就又落了下乘。

图片来源:香港电影协会

质量上,毋庸多说,现在的香港电影最多每年也就涌现出两到三部好片,这其中还不排除陆港合拍的因素,也许每年可能有一两部影片让研究者和业界看到些许“复兴”的希望,但相比于曾经8、90年代香港电影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这种所谓的“复兴”也只不过是零星闪现的微光罢了。

毫无疑问,今不如昔是香港电影一个不得不让人承认的事实,而在此背后,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97大限,电影人纷纷出走

是什么原因导致香港电影迅速盛极而衰?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97回归”这件事对香港人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受英国殖民历史的影响,香港一度被认为是“一座相对孤立、走不出去的”城市,而香港本土居民也多视自己为“一群没有国家民族身份、只有城籍的香港人”。

《阿飞正传》张国荣“无脚鸟”的陈述正是对香港人的精神写照

1997年,香港回归,同时,此时的香港亦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宏观来看,这两起事件一个指向政治,另一个指向经济,两场波动同时发生,这使得很多抱有“97大限”心理的港人更感不安。

于是在1997年之前,香港便出现了无谓的混乱,一些港人在混乱中忙于海外移民、转移资金之类的“后事”,整个香港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情绪。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因为彼时的香港,面临主权的再一次交割,对固有身份的不舍与对新政的未知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港人无可言状的忧虑与害怕。这对习惯于有选择但又需要左右逢源的娱乐产业来说无疑也形成了一种危机感。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假若从回归前的十年算起,香港电影在1988年其产量还维持在120部左右,但到了1997年,其产量已经锐减到了82部。相比于此期的高峰表现,即1993年最高的234部,“97”大限前后香港电影产量至少减少了1.5倍。

同时,在此期间,一些香港电影人亦纷纷出走海外以及好莱坞,开始了自己的外语片创作。光是在1993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杨紫琼、袁和平等演员就都离开香港去往好莱坞发展;

图片来源:纪录片《香港剥削电影不为人知的故事》

此外,吴宇森、林岭东、陈可辛、于仁泰、张坚庭、程小东、唐季礼、王家卫等多位导演也奔赴海外拍摄了不少于20部非华语片,《终极标靶》《变脸》《复制人》《情书》《五行战士》《潜龙轰天》《蓝莓之夜》就都属于此列。

因此,在这股浪潮之下,香港电影的票房成绩也跌到谷底,从1988年的10亿港元掉到了1997年的5.4亿港元。“97”来临,“97”过去,十年时间,香港电影产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

2、粗制滥造,失去华语市场

当然,香港自开埠以来,社会变迁剧烈,这使得个人身份认同的契机或危机不断出现。而同时,香港又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进而产生身份认同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所谓的“97症候”其实也只是香港电影衰落的一个诱因而已。

换一句话说,香港电影的颓势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进入了它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但正如电影史学家所言——香港电影并没有工业,而只有商业。

当时的很多香港电影制作公司只图眼前票房,粗制滥造,而演员又疲于奔命应付了事。在当年,一部电影常常半个月拍完,没有剧本,全靠临场发挥。甚至一部僵尸片成功,接着就拍 100 部僵尸片;一部英雄片成功,接着就拍 100 部英雄片。

很多电影人仅仅是肤浅地抄袭成功电影的表面元素,学古惑仔的人以为观众就是喜欢看嚣张的砍人,看江湖义气;学周星驰的人只懂模仿他的搞笑,却学不到后现代主义,均难取得真正的成功。对此,成龙就曾坦言: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了观众胃口,也让电影必然走向死亡之路。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其实,粗制滥造的低成本操作,这一直是香港电影在其制片业中的突出表现。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香港电影大量生产粤剧片,最后导致此类电影在东南亚市场严重滞销;60年代末、70年代初,黄梅调电影和新武侠片纷至沓来,结果大量跟风的结果又导致这两个类型也逐渐消亡。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然而,由于上述两个时期香港经济均处于健康发展的上升时期,香港电影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些恶果并未掀起香港电影自身覆灭的巨浪,经过一定的调整后又恢复了以往的繁荣。

但是自90年代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波及香港,其经济环境一度萧条,加上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大举入侵和自身许多难以解决的危机,香港电影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恶化。

当这一时期粗制滥造之风再现香港影坛时,香港电影便再也无法进行自身调整而进入了长期低迷的态势之中,并最终一蹶不振。

3、内地市场崛起,电影人北上揾食

大约在 2000 年左右,香港的中等制片公司针对市场的萎缩,想利用日本和韩国电影在地区内的流行,以泛亚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制片方针和营销。所谓泛亚电影,即通过人才共享、跨境投资、联合制作、海外发行等形式达到整个亚洲市场的整合。

这类例子包括李安的《卧虎藏龙》、周星驰的《功夫》、杜琪峰的《向左走,向右走》、马楚成的《韩城攻略》、刘伟强的《头文字 D》、陈可辛的《如果·爱》《三更》等。

不过,鉴于内地、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语言习惯、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均有较大差异,这类泛亚电影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让香港电影人们守住饭碗,但它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就在此时,内地市场的崛起为香港电影人带来了更大希望。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横空出世,该片以明星云集的演员阵容和高概念的制作水准在中国内地拿下2.5亿元人民币票房,成为2002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

自此,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均纷纷转向大投资、大制作,由他们导演的几部大片连续在内地市场上取得胜利,内地电影总票房也从2002年的9.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70亿元。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电影人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纷纷携带资金、团队北上揾食,并开始为内地观众量身打造新一代的华语电影、话题电影。

陈可辛、徐克、吴宇森、王家卫,麦兆辉、庄文强、叶伟信、邱礼涛、彭浩翔乃至杜琪峰均开始了自己的北上拍片生涯,《投名状》、《七剑》、《赤壁》、《一代宗师》、《窃听风云》、《拆弹专家》无不是他们的北上之作。

图片来源:纪录片《香港剥削电影不为人知的故事》

至此,香港电影彻底地被裹进了大华语圈,留在香港本土发展的导演少之又少,其产量的逐年递减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其实,若是仔细分析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或许还能找出很多可反思之处,例如盗版的泛滥、电视业的市场争夺等,但是,俗话说木已成舟,过多的回望过去、感今怀昔相反并没有多大意义,倒不如积极的展望未来更好一些。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观察今年的金像奖,虽然确实显得老气横秋了许多,但我们亦会发现,香港电影除了与内地展开合作,合拍一些高投资、高产出的大片,其实在近几年,也开掘出了一条保留自身文化、专攻地区电影的文艺之路。

就拿今年这一届来说,类似于《沦落人》《三夫》《翠丝》《逆流大叔》这几部影片,它们的总体数量虽然很少,但每一部都是类型各异、题材多样的文艺佳作,或关注空巢老人,或聚焦职场拼搏,或表现性少数群体,这样的制作未尝就不是保留香港特色、延续香港精神的正确做法。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电影历经了沉浮起落,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外部的经济颓势和内部日积月累的严重问题,使得香港电影遭遇了自60年代以来未曾出现过的低迷态势,至今依然未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但香港电影产业史在辉煌时期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成熟的产业经验却是有目共睹的,这些经验既分布着精准的现代工业流程又具有灵活务实的可操作性。

图片来源:纪录片《百年梦工厂》

香港电影的辉煌成就得力于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形式,更得力于其产业经验,香港电影的产业发展史,如同一部电影产业的教科书,可以为世界电影产业特别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照系。

今夜的金像奖虽然主打怀旧风,但是,相信无数的港片影迷和爱好者,肯定也和DOCO君抱着相似的心愿——只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香港电影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带给我们新的感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