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的第一天上班,你的脑门上是不是写着大大的四个字:
不想上班!
假期有多放纵,节后上班就有多痛苦,虽然身体已经坐在了办公室里,可大脑还是运转不起来,即使面对堆积如山的任务,也丝毫不想做,就静静地看着时间流逝,无限地拖延。
节后拖延症,就是指在节假日过后,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这种拖延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快速重启你的大脑,重新找回工作状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节后拖延症?这里采用一个新的视角来带大家解读。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物理学里的“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而节后大家不想上班,也是由于人依然处于假期状态还没有被调整过来。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原因
国庆七天,我们全面开启自由模式,烟酒无度、暴饮暴食,熬夜到凌晨,睡到中午醒,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
可上班和假期的状态完全不同,朝九晚五、起早摸黑。
假期一过去,身体的生物钟就会被强制调整,导致功能紊乱,就像中国人到了美国一样,由于时间不同,生物钟会强制调整,所以不少中国人一下飞机就要倒时差。
今天,你有没有成为起床困难户?
2、心理原因
假期里,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畅所欲言,身心都是放松状态,但是恢复工作,就不得不面对一大堆繁琐的事务和工作,松弛下来的“弦”一下子无法适应紧张繁忙的状态,就会产生不想上班或工作拖延的抗拒心理。
3、季节原因
进入秋冬季以后,气候逐渐寒冷,阳光微弱,景物萧条,这样的情景与一些人受到创伤后的心理世界,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人在秋天写诗,会容易“悲秋”和“触景伤情”。
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
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褪黑素”分泌旺盛,会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SAD),症状为烦躁、焦虑、情绪低落,容易被各种小事困扰,什么也不想干,从而导致职场倦怠。
一般来说,节后拖延症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失,但如果经过科学的方法来调整,能够让你在节后第一天就迅速切换到工作状态。
那么该怎么做呢?有以下3招,助你找回行动力。
1、热身准备:激活你的工作状态
假期状态连续在线7天,五花八门的娱乐软件连番轰炸,想要激活工作状态的第一步,就是关闭掉所有的诱惑和喧嚣,工作状态才能冷启动成功。具体有以下三个方法:
(1)工作场景预演,活跃你的工作思维
利用上班的前一晚或早上晨起的碎片化时间,按下你的工作开机键,让你的工作思维先活跃起来。然后在脑海中熟悉下第一天的工作内容、需要准备的重要材料等等。
美国跳高选手德怀特·斯通斯就是用这个方法,测算好起步距离,在脑海中预演蹬地位置、起跳角度和着地方式,成功创造了奥运会记录。
张哥在节后第一天准备约见一个重要客户,在坐公交去上班的路上,他就在脑海里事先进行一场预演,仔细设计会面前后的环境,如何和客户寒暄、落座、谈判等流程。
等别人到达办公室,还沉浸在假期状态时,他已经能静下心着手开始工作了。
(2)拒绝鸵鸟心态,找到拖延的根源
当你坐在办公桌前,面对许多要处理的繁杂事务,会不会想着“等会再做,反正现在这么多也做不完”?
如果你总是寻找借口,让自己慵懒的行为合理化,那么你的拖延症将会无止境地延续下去,直到任务的截止日期前一天。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阻碍你行动的根源,并坦诚地面对它。
具体做法可以用这三步走:
Step 1:寻找拖延的表层原因
弗里达·波拉特在《有创意的拖拉:重新编排你的生活》书中,指出了许多人们拖拉不愿意行动的原因:
- 害怕得不到认可、失败、出错、道德上受到谴责
- 担心“枪打出头鸟”,既想受到关注,又怕受到关注
- 面对一些未知的状况时,我们想要负责,但又担心暴露自己的不足
- 接受一项过难的任务时遇到麻烦,担心结果不完美
- 被拒绝、被批评导致情绪低落
上面几个原因,是不是让你觉得有些熟悉呢?
在认识到自己拖延原因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
Step 2:找到拖延的深层原因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项任务感到排斥,主要就是这个任务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 难度大、太复杂
- 没必要、没价值
- 不情愿、不想干
如果你能够找到拖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你克服它们就容易得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Step 3:赋予任务更多意义和价值
也许你会抗议,所做的工作本来就是平凡的,又如何能赋予它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呢?
事实上,重要的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东西。
比如小刘他只是一名司机,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配合老板的出行日程帮他开车,这份工作有什么很大的意义吗?没有。
但小刘依旧每天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好车,从不吃罚单,也注重车身和车内卫生,为老板营造一个舒适的坐车环境,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度,也正是工作任务的背后意义,在老板心中大大加分。
(3)设置积极暗示,激发行动力
“我今天必须写完策划方案”“我这个月必须去拜访3个客户”“我这个月一定要拿下一个10万元订单”
如果你平时是这么和自己对话的,扪心自问一下,你会不会在潜意识里,把工作任务当成了一件繁琐又累人的负担。
人都是讨厌压迫的,压迫感会让人的心里产生抗拒和不服从,感觉失去自由,但倘若你换一种方式与自己对话,效果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把“我必须”“我一定”,换成“我想要”“我选择”“我希望”等积极的语言暗示。
上班的时候,领导让张哥等会和他一块出去拜访客户。
- 消极暗示:“一个早上又泡汤了,我不得不跟老板出去拜访客户”
- 积极暗示:“我很高兴老板愿意带我出去认识客户”
两种不同的暗示,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影响,当你主动选择去做的时候,投入的激情和热量就会多得多。
2、轻装上阵:打造最有利的工作环境
如果你此时此刻正坐在办公桌前,发现一桌子都是乱糟糟的本子、会议记录、签字笔、便利贴,还有一些无关紧要的纸巾等杂物,你会是什么心情?
等你打开电脑,发现桌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文档、表格、PPT,你又是什么心情?今天还能愉快地工作吗?我想你可能会觉得烦心焦躁。
所以我们的第二招,就是轻装上阵,打造最有利的工作环境,让你愉悦地开始新的一天。
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断舍离”。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整理办公桌,井然有序地提供效率
乔·舒格曼在《成功的力量》中提到,每天晚上清理你的办公桌,会让你不自觉地决定第二天的工作。
虽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科学,但十分有效。整洁有序的办公桌,会让人心情舒畅,更有工作的动力。
那么该如何整理呢?
Step 1:检查有什么东西是留下来和丢掉的
像照片、植物或遥控器之类的东西,可以放到办公桌附近的地方。
而像过期的合同、草稿纸等废纸,要及时粉碎清理,腾出空间。
Step 2:桌上可以放一些经常用到的东西
比如笔记本、签字笔、纸巾、口香糖等,这些是经常用到的,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同时你还可以准备一个抽屉,放一些常用的私人物品,以备不时之需,像药油、感冒药,护手霜等等,但千万不要塞满,预留20%的空间,用来应对突发情况。
Step 3:养成放回原位的习惯
很多人刚刚整理完,不出三天又乱成一团,这就是因为每次用完后就随手乱放。所以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位,这样才能长久保持桌面的整洁。
(2)打造1分钟电脑桌面
整理完办公桌,接下来要整理的就是电脑桌面。
一个流畅高效的系统,总是能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调取用户需要的信息。
如果领导找你,你能够1秒内回复,找你要一份材料,能过在1分钟能找到并递交,那你就是领导眼中的硬核处理器。
具体有以下三个步骤:
Step 1:判断文件去留
面对办公桌或硬盘里的文件,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这个文件属于哪项工作?
- 手头上是否有定稿?
- 应该归档、删除还是保留?
Step 2:创建一个“待用”文件夹
把你觉得目前用不到,但是又无法准确归类的文件放在一个大的文件夹里,可以按照时间用“月”“周”来做标注,方便日后查找。
Step 3:按时清理,保证桌面整洁
以月为单位对桌面进行清理,半年以上都用不到的文件,可以果断选择删除。
不要把整理这些凌乱的信息视为一件不必要的事,当你控制了你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时,你就能迅速找到需要的东西,更好地保持专注、效率和影响力。
(3)屏蔽意外弹窗
试想一个场景,当你在追连续剧,正看到高潮迭起的部分,突然*出一个广告来,你当下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弹窗,并不仅仅发生在追剧时,在我们工作过程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同事在你耳边的闲聊、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同事发来的邮件需要回复等等。
有研究发现,一旦工作被打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可能要花费比处理事情的时间还要长。
如果不想分散注意力,那么就要提前设置好工作环境,主要有两个方法:
01、在工位上贴一张“工作中,勿扰”的标识。
提醒自己和他人正处于工作状态,相当于安装了一个屏蔽弹窗的插件;
02、做好精力管理和边角料时间管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保持高度专注的时间为6小时,每天按照6小时定额做好精力管理,把最高效的时间用来工作,剩下的2小时再来处理各种“边角料”工作,比如收发邮件、接打电话等等。
3、渐入佳境: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重回高光时刻
当你调整好了心态,也设置好了利于开展工作的环境后,最后一招,就是开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但这个可不是蛮干,而是有方法地循序渐进,帮你一步步找到自己的感觉,重回巅峰状态区。
主要有三个方法:
(1)学会和自己动态议价
如果你面对清单上七八项任务迟迟难以下手时,不如来和自己讨价还价试试看。
动态议价就是指根据突然出现的新情况,和自己达成一份协议,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里你要完成多少任务。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的手段,通过它来争取在某个时间段内想要达成的结果。
早上刚到办公室,张哥就发现自己手上堆积了7项需要今天完成的工作,而晚上还答应了妻子一起共进晚餐,那么张哥当下最该做的是什么?
没错,立即和自已来一场动态议价,制定今日任务,着手进行。
为什么这么做会避免拖延?
因为它的延迟满足,能够大大刺激人的行动力,为了履行和妻子共进晚餐的承诺,张哥自然会快马加鞭地完成今日任务。
(2)“挑软柿子捏”,找到你的胜利状态
时间管理大师阿兰·拉金在著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里,提过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问问自己,在处理关键任务之前,我可以做哪3到5件事来让这个项目取得一点进展?
这个方法,我称它为“挑软柿子捏”,就是通过完成一些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入门”工作,有足够的动力开启引擎,然后再在高速路上狂奔。
假设张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撰写一份策划书,那么他该如何找到“软柿子”来捏呢?
很简单,打开文件夹,浏览一下策划书撰写的目的、要求、对象等等,这就是最软最好捏的柿子。
这个步骤看似一个字没写,但最起码,能够对整个策划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下一步行动的方向。从最软的柿子一步步下手,最后啃下最难的硬石头。
(3)回忆高光时刻,重回巅峰状态区
所谓巅峰状态区,就是你工作状态最佳,效果最好的地方。
那么该如何找到它呢?美国著名时间管理专家杰夫·戴维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光时刻回忆录。
Step 1:回忆你工作状态很高的时候
- 那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 你在什么位置?
- 身旁有什么可用的资源?
Step 2:想想那时候的你
- 前一天晚上你是怎么度过的?
- 前天晚上睡了多久?
- 当天早上的精神状态怎么样?
- 那天穿着什么衣服?
Step 3:那天还发生了什么事
- 那天是星期几?
- 在这之前/之后发生了什么?
Step 4:考虑一下其他外界因素
- 当时的环境是安静还是有些轻微的背景杂音?
- 你坐的椅子舒服吗?
- 你当时是在乘坐交通工具吗?
- 你有听到其他人在说话吗?
按照你的实际情况,对照着上面的问题把相关元素找出来,来回重复3~4次,如果有几个元素经常出现,那么它就是你巅峰状态的组成元素。
不想工作时,不妨模拟一下巅峰状态的感觉,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最后总结一下:
节后拖延症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之所以会出现,主要由于假期和上班的身体惯性不同。其中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季节三个方面。
虽然节后拖延症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但对于分秒必争的职场人来说,迅速恢复工作状态就是快人一步抢夺先机。
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使大脑高效运转。具体的做法有三招:
- 第一招,热身准备:激活你的工作状态;
- 第二招,轻装上阵:打造最有利的工作环境;
- 第三招,渐入佳境: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重回高光时刻。
参考书籍:《1分钟能做什么?不可思议的“战拖”心理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成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