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丹心为民,英名融入山河
24名山东省临沭县新兵入伍到“钢八连”——跨越80载的赓续
■姚欣彤 仓竹青
入伍新兵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园内为烈士纪念碑描红 仓竹青摄
“跑步——走!”3月26日,某训练基地训练场上,来自山东省临沭县的24名新兵正和其他新兵一起进行队列训练。这24名新兵,将会定向输送到第82集团军“钢八连”。
“个个都是好后生!”3月14日,到临沭县接兵的“钢八连”副连长在送兵仪式上一一为这24名新兵整理绶带。走进军营,他们将成为临沭县朱村和“钢八连”的新纽带,为这份已传承80年的鱼水深情写下新篇章。
1944年1月24日,恰逢农历除夕,日伪军500多人对临沭县朱村进行“扫荡”。危急时刻,八路军第115师4团3营8连在连长鄢思甲带领下火速赶来救援,激战6个小时,击退日伪军。战斗中,24名战士光荣牺牲,村民无一伤亡。不久,朱村百姓把一面绣有“钢八连”字样的锦旗送到连队。从此,朱村有了一个传承至今的年俗:大年初一一早,父老乡亲集体祭奠为保卫朱村百姓而牺牲的24名八路军战士。他们摆好饺子、汤圆、水果和茶具、酒器,把过年的第一碗饺子敬奉给烈士们。
“朱村百姓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敬英烈,80年如一日。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重温,这跨越时空的军民情谊令人动容。这一次,24名临沭优秀儿郎奔赴‘钢八连’接过先烈的接力棒,相信他们会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先辈遗志,续写‘钢八连’爱民新篇章。”临沭县县长侯素云介绍,为激发这批新兵的光荣感、使命感,出征前县征兵办专门组织入伍新兵到朱村观看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第一碗饺子》,现地感悟先烈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村的年轻人,都是从小听着‘钢八连’救朱村的故事长大的。”新兵王艺说,“如今能够成为‘钢八连’的一员,我感到格外自豪。我一定传承好家乡的沂蒙精神和‘钢八连’的战斗精神,为家乡争光!”
据介绍,临沭县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自1961年恢复建县以来,累计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2.5万余名,其中1900余人次立功受奖。
军民传承武文斌烈士的抗震救灾精神——“英雄战士”有传人
■何阳 常晨玥
清明前夕,四川省都江堰市胥家学校学生来到都江堰烈士陵园,为“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塑像献花,向烈士致敬。 刘成英摄
“他在请战书上写下,‘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如今,我也穿上军装,真正感受到军人这一身份的使命与荣光。”3月中下旬,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武部组织入伍新兵到都江堰烈士陵园武文斌烈士塑像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温“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的事迹,新兵刘磊身着崭新的军装,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主动请缨到一线参与救灾。连续奋战32个日夜后,他因过度劳累,光荣牺牲。
遗体告别的那天,当地群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从殡仪馆到连队驻地,数万名群众等候在道路两旁,向英雄告别……
不久后,都江堰市政府正式批复,将胥家镇一条道路命名为“文斌路”。武文斌烈士的塑像,也在都江堰烈士陵园落成。都江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干部群众祭扫的高峰时期。武文斌烈士塑像前,最多时一天有20多场次团体祭扫,10多年来依然如是。
在武文斌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他曾就读的程营村小学更名为文斌小学,他的事迹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专门开辟展室,展陈烈士事迹和相关文物,每年举办“继承英烈遗志,铭记不朽精神”主题活动,号召学生们以武文斌为榜样,发奋进取,无私奉献。
不仅是牺牲地和家乡一直怀念英雄,武文斌生前所在部队、就读过的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都将他作为闪亮的精神坐标。
16年来,武文斌生前所在部队几经调整,但英雄的精神从未褪色。在武文斌生前所在连队,每周评选“学习武文斌标兵战士”,在武文斌牺牲纪念日等时机,部队都要组织官兵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影片《钢铁战士武文斌》,缅怀英烈,激发斗志。在英烈精神激励下,该部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和考核中名列前茅。
在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园中的武文斌广场举行军士学员入党宣誓仪式已成为惯例。学校设立文斌班、文斌书屋等,让英烈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大队还成立“武文斌志愿服务队”,定期赴驻地福利院、敬老院,关心关爱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等群体。
2019年,武文斌生前战友翟向选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那一天,他将武文斌的照片装在军装上衣口袋内,带着战友“一起”走过天安门,光荣受阅。
“有很多人还在传颂他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都江堰市人武部工作人员说,“烈士从未走远,他一直和我们在一起。”
山西、河北两地军民共同追忆“时代楷模”张连印——绿色长城的追念
■李泽勋 解放军报记者 潘娣 特约记者 苗鹏
张连印带领乡亲们植下的万亩林场。丁美宁摄
3月15日上午,张连印的骨灰撒在他植下的那片林场。丁美宁摄
3月22日,张连印同志追思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委党校举行。会上,大家共同缅怀他的光辉业绩,讲述他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动人故事。
无需刻意回想,老将军留下的太多,触目可及,皆是回忆。
3月15日上午,一架搭载张连印骨灰的无人机,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的树林上空盘旋。遵照张连印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植下的那片林场。
这天,左云县人武部政委赵垚起了个大早,来到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在距离基地入口东北方向约20米的一棵树前伫立良久。
“当年,老首长就是站在这棵树下,为基干民兵、预定新兵等介绍基地情况,讲述种树历程。”赵垚说,斯人已去,但他挥锹抡镐植树造林的身影和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后,张连印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深念组织培养之恩、乡亲养育之情,张连印带领乡亲们先后建成300亩苗木基地,培育优种树苗220余万株,利用出圃苗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2.2万余亩,使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9.27%。
“老首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拼劲令人动容,我们要传好‘接力棒’、干出精气神,展现新时代国动人形象!”赵垚说。
这天下午,在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跟随张连印种了8年树的田四旺强忍悲痛,带着妻子和女儿在树林里除草。
“这几天,县里连续大晴天,吹来的风干干净净。”田四旺说,不像十几年前,这个季节的沙尘暴刮起来遮天蔽日,白天屋里都得开灯。
“老将军有很大的功劳。”田四旺说,“对我来说,他既像父亲又像老师,教我种树、教我做人,我一定要继续种好树,干好我的工作,让老将军放心。”
3月12日下午,张连印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运回左云县。当地群众自发站在车辆经过的道路两旁,含泪迎接这位“绿化将军”回家。
左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升也在其中。“多年来,张连印同志以顽强的意志与风沙和病魔作斗争,为我们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退役军人树立了榜样。”赵升说,听到张连印去世的消息,他很悲痛,得知将军的骨灰要运回家乡,他和县里不少退役军人早早在路旁等待。
“父亲没完成的事业,我来完成。”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说。
2015年,张晓斌从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武部部长岗位上退役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将心血和汗水挥洒在林场。“父亲病重时,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乡的树苗。他一辈子吃苦在前,心中记挂的总是别人。即使住院期间,他的乐观和豁达仍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会接过绿化‘接力棒’,沿着父亲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张晓斌说。
在张连印曾工作过的河北省,他也留下百亩林场。3月26日,“张连印将军捐赠林”立碑仪式在河北省雄安新区举行。一道绿色长城,连起将军的家乡和曾经奋斗过的地方,铭刻着他为防风治沙、改善人民生活做出的功绩。
周昆训烈士事迹成为国防教育生动教材——白山松水忆英烈
■宋济舟
“为党尽责,是一生的事业……”
2月29日,走进吉林省舒兰市职业高中,教室里正播放着周昆训烈士的纪录片《吾将吾身献吾党》。
“这个学期的国防教育,我们选用了纪念周昆训烈士的纪录片作为生动教材。”舒兰市职业高中副校长杨艳辉说,“周政委是在舒兰牺牲的,我们在人武部的支持下开展学习英烈精神和抗洪事迹的教育活动。英烈就在我们身边,为了保护我们而牺牲,我们应该了解他、缅怀他、学习他。”
2023年8月,舒兰地区遭遇强降雨。时任舒兰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训在赴一线执行紧急疏散、转移群众任务途中突遇山洪,不幸牺牲。
半年多过去,家园已经重建,周昆训烈士的骨灰也已送归河南家乡,而在舒兰,仍处处能看到他的影子。
在舒兰市人武部,周昆训烈士生前和战友们的合影,摆在桌上显眼的位置。“去年我们人武部获评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们会接过周政委的接力棒,守护好舒兰这方土地。”人武部政工科干事李云鹏说。
在舒兰市役前教育基地,新兵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增加了关于周昆训烈士的内容。“周政委就是我们的榜样,穿上这身军装,我们也要不辱使命、奋勇担当。”聆听周昆训烈士的抗洪事迹后,新兵郭校禹在入伍宣誓时难掩激动。
“为纪念周政委,我们收集了他的一些故事和生前影像,制作成微视频、影像集发布在网络上。”舒兰市人武部副部长贺庆说,“很多在那场洪水中被转移安置的群众纷纷留言致敬,还有全国各地的网友与我们共同缅怀。每当我看到这些真挚的留言,深深感到为人民牺牲奉献是值得的,这是军人的使命。”
“我们把学习英烈精神作为开展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役前教育、学生军训、开学第一课、送喜报等时机广泛开展,引导广大军民感悟英雄情怀,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舒兰市人武部领导表示,下一步,人武部将组建“周昆训民兵连”,结合整组点验举行授旗仪式,以点带面抓好英烈精神传承,让“周昆训民兵连”成为舒兰市一面光辉的旗帜。
山河作证,人民不会忘记
■王 钰
在湖北省荆州市观音矶附近,有一座“九八抗洪纪念亭”。亭中的石碑上,刻有35位在1998年抗洪抢险任务中牺牲烈士的名字,亭前书写着一副对联:烈士英名与天地终古,抗洪豪气同松筠长青。
这里毗邻荆州万寿园景区,市民游客每每经过,总会望见这座纪念亭。烈士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牺牲,人民也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们,使之成为城市的记忆。
为了人民牺牲奉献的人,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名字。这些名字,刻在石碑上,也写在大地上。志丹县、靖宇县、子长县、左权县、黄骅市、尚志市……在为了人民舍生忘死的英烈们的战斗牺牲地、在英烈们回不去的故乡,城市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纪念致敬。
春风拂面,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春满社区,新绿萌生。1961年,为纪念从河中救起两名儿童而牺牲的某部排长郑春满,这里更改了地名。时光更迭,烈士的故事仍在流传,伴着一年又一年春回大地。不只是“春满社区”,还有“欧阳海村”“雷锋镇”……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记在心中。从此,那里的一草一木,与这些闪光的名字紧紧相连。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2000万,他们大多无名无姓,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96万。无名的英雄,或许只是一座无名的坟茔、一个模糊的记载,却也从未被忘记。
1937年,甘肃张掖的一位村民陈德宝将300多名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将士收葬。“为穷人打仗的都是好人”,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陈家4代人接力为这300多名没有留下名字的红军烈士守墓。后来,地方政府修缮墓地,建成无名烈士陵园,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缅怀祭奠……
人民不会忘记——烈士的英名,写在大地,也融入山河。
山河为证,这今日盛世,就是最好的告慰。民心是碑,这接力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版面编辑:王钰 本版制图:扈硕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