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的石祖林,县北的玉皇庙 。
刻有"文字"的这些甲骨,是肖广德于2004年春在昌乐县古遗址上,采集刻有古文字信息载体的古陶片时发现并高价收购的。
经分析研究,这些甲骨多为远古时的兽骨,大者盈尺,小不及寸,石化程度较好。
具有刻画符号的甲骨文,有的在每片(块)上刻画一个文字,有的刻画几个或多个文字;大部分是专门记事的辞骨,并有少量卜骨;字的位置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
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颇似各种形态的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
刻写者手法娴熟,行笔果断,整个字体结构层次分明,完全符合文字结构的体式和规律。
它与近年出土的丁公、南荡、莱阳等陶文及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单个原始文字和古彝文的圆笔道文字相比较,只是载体的不同,其字型、笔画、结构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考证,这是古东夷人的遗物,出自古东夷地区,经专家定名为"东夷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