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学子又出神作!两页正文三页注释,能读完全文算你强

杭高学子又出神作!两页正文三页注释,能读完全文算你强

首页冒险解谜暮回居更新时间:2024-04-22

来源:【浙江融媒体】

4月10日下午,杭州高级中学历史老师李海青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夸赞一篇学生神作。说是神作,一点都不夸张,一篇题为《小周后赋》的文章,全部用文言文写作,两页正文,光注释就有三页,整整126项。

李老师学的是古代史,看的古文材料不算少,连他都感叹:“好多字不认识,汗颜汗颜。”

全文126项注释

带书名号的就有50多处

先来看看这篇神作——《小周后赋》。能读下来的,值得发条朋友圈炫耀。

“甲辰初春,丙寅之期。岁聿云暮,日居月诸。长夜难消,霜侵罗幕。苦寒惨度,乃草寐案牍。及月莹天心之时,芳袂湿露,绫襦染霰,支颐乃起,见幽苑闲庭,不似家舍。惟寒梅数植,香沁满园。顾余所憩之棹,竟成石台。台上花牌零落,似叶子戏矣……”(以上文字都是利用图片提取文字功能自动识别的……)

李老师介绍,这篇文章,是发表在杭州高级中学鲁迅文学社刊物《鲁迅风》上的。这一期刊物共有77篇文章,大多是杭高学生的作品,也有个别是外校同学的投稿。

这篇让李老师赞叹的《小周后赋》,作者空白,连“佚名”二字都没有标注。

作者这么“拽”的吗?李老师翻看了文章,确实被惊到了。126项注释,用到的典故,带书名号的就有五十多处。

读完全文,连担任杭州市历史教研大组副组长、杭州市高中历史新教材研究小组组长,古文造诣明显高于普通人的李海青老师都感叹:“只想默默给他点32个赞,因为可能文章中的一段文字就有32个字读不下来。”

用古文写作杭高有传统

曾经有篇校庆公告就刷了屏

其实用古文写文章,杭高也算有传统。

2018年5月,杭州高级中学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120周年校庆的文言文版公告。几个小时后,这份特别的校庆公告在朋友圈刷屏,阅读量迅速破10万 。在留言区更是引发了持续热议,点赞者认为公告让人耳目一新,传播效果极佳。

那篇校庆公告,全文共932字,共有74处注释,有的出自《论语》,有的出自《诗经》,大多数内容都是高中语文课程里涉及的内容。同样的,文章里也有很多生僻字,比如菁莪[jīng é]、菑畬[zīyú]、矧[shěn]、岐嶷[yí]、尊斝[jiǎ]……当时杭高师生还在朋友圈转发,开玩笑说“全读对的可聘为杭高名誉校友”。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那篇刷屏公告的主要执笔者,是现任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的高利。高校长是浙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从酝酿到写作完成,花了他近一个月时间。最后定稿经过多次修改,还请了浙大教授和文学老师指导。

这次这篇学生神作,我们也特地请高校长来点评。

“构思有想法,写作有功底,形式很吸睛,效果很卓越。既是优秀的写作尝试和成果,又是学习过程的完美展示,有才情,有内容,是典型的‘鲁文人’作品。”高校长说,这篇文章可看做作者自我学习的“成果”,“用炫的方式学习。”

作者是今年杭高樱花文学奖获奖者

曾获第20届叶圣陶杯国赛一等奖

创作出这篇神作的学生是谁?热心的李海青老师在学校里打听了一圈,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作者是杭高钱江校区高二(7)班的陈棨杭同学。

听说陈同学写出了一篇古文神作,语文老师董青并不意外。

董老师说,陈同学高一第一次语文年级第一,后面都保持不错,爱看书,尤其古典文学,而且陈同学获奖很多。比如第20届叶圣陶杯国赛一等奖、第10届科普科幻作文省赛一等奖、“品昧书香”诗歌征文一等奖等,还在《作文新天地》发表过文章。“陈同学有些文雅艺术气息,笑眯眯的,性格也很温和,还会唢呐等几种乐器,在学校管乐团演出过。”

陈同学让李海青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杭高樱花文学奖候选人风采展示时,他的自我介绍,也是用古文写的。

杭高的樱花文学奖,是身为文学前辈的杭高校友们,为鼓励同学们写作而设立的。该奖项由张抗抗文学馆、张抗抗写作培育基地、杭高语文组邀请的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可谓是杭高最重要的“文学加冕”典礼,也是杭高文学最高奖。

从2017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之前的七届,李老师了解了一下,一共14位同学,最后高考升学清北复交浙率近六成。这个获奖群体,含金量没得说了。而陈棨杭同学就是今年第八届樱花文学奖的两位获得者之一,可见他的实力。

说起来,杭高历代师生名人辈出,李叔同在这里教过书,鲁迅在这里种下樱花树,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都曾在这里求过学。杭高同学在校期间写文章,也是有传统的,比如当年的知名校友金庸先生就是。

在《鲁迅风》的扉页上,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就回忆了金庸在浙江省立联合高中求学时,在学校壁报上写下《阿丽丝漫游记》的情景。“人类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在时间的链条上跋涉。”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鲁迅风》是年刊,小说、诗歌、散文、影评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有,成为了杭高学子们激扬文字的载体,每期也不乏这样的古赋奇文。

一字一句,隔着遥远的时光,西湖畔的杭高学子,正与碧湖畔的少年金庸彼此呼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仍在杭高薪火相传,风雅文字里,是才思敏捷又充满个性的少年们,为青春留下的最美印记。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本文来自【浙江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