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第一的女孩决定去死”:有多少父母,养出了“空心”的孩子

“全校第一的女孩决定去死”:有多少父母,养出了“空心”的孩子

首页冒险解谜少年英雄小可莉更新时间:2024-04-27


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你以为的“为你好”的爱,不过是在一点一点消磨孩子的灵魂。

——鹿妈

作者 | 七七晴歌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最近看了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茉莉的最后一天》里妈妈和女儿茉莉间的相处模式,让人觉得无比扎心。

茉莉懂事乖巧,成绩优异,一直是父母和周围人的骄傲;

妈妈温柔优雅,曾经是留美硕士,有了孩子后,选择成为家庭主妇。

表面上完美的一家人,可平静的表象下,却暗藏汹涌。

一天晚上,茉莉平静地走向阳台,跳下去了。

妹妹可莉正在听歌、看杂志

完全没注意姐姐茉莉在干什么

原来,妈妈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母亲。

生活里,她偷偷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装了摄像头,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注视下。

妈妈一边在卧室叠衣服

一边通过摄像头观察客厅的女儿

学习上,她更是从小要求茉莉出人头地,不然就是“废物”、“没出息”,禁止女儿参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为文学是“不正经的东西”。

甚至是茉莉自*后,妈妈还是没有停止对女儿的控制。

她去翻茉莉放在学校的东西,找茉莉生前的心理医生,还授权了一位研究员抽取茉莉的脑细胞*女儿生前的记忆。

直到妈妈看见女儿眼里的自己: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是教授了。”

满满都是沉重和压抑。

难道茉莉的妈妈不爱女儿吗?

当然不是。

她多年来尽职尽责照顾着女儿。

女儿送她发夹,她一边埋怨女儿乱花钱,一边喜滋滋地戴上就再也没摘下过。

可问题是,当妈妈把所有的爱和期待都放在女儿身上,这份爱也太让人窒息了。

没有一个孩子,能承受得起“我都是为了你”这句话。

当付出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控制披上了“为了你”的外衣,这样的爱和给予,成了一种病。

控制欲,是父母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曾讲过一个故事。

卖冰激凌的窗口前,站着一位妈妈和她的女儿。

妈妈问女儿:“你要哪种口味的?”

女儿说:“我想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最后,妈妈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孩子怎么这么倔。

当埃文斯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让女儿选巧克力味”时,妈妈却说:

“我觉得好吃,所以想给女儿吃。我太爱她了,我只想给她最好的。”

其实,是妈妈自己的心里住着一个喜欢吃巧克力冰激凌的小孩。

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两年前,一位名叫孙安佐的18岁少年声称要去学校射击,随后被美国警方搜出一把手枪和1608枚子弹。

这一事件,引起了大众的讨论。

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孙安佐妈妈的教育方式。

他的妈妈,是台湾女星狄莺。

狄莺曾在节目里透露,从小到大,她都严格控制儿子的饭量,甚至每天花七个小时盯儿子吃饭。

小学毕业前,从来不让儿子单独出过门,哪怕是门口的便利店都不行。

对儿子的学业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还动不动向孩子诉苦:妈妈为你牺牲了一切,改变了作息、没了朋友,还天天照顾你,你怎么对得起我。

表面上,狄莺为了儿子付出一切。

但实际上,她不过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样子。

狄莺小小年纪出道,小学还没毕业就出来唱歌谋生活,还经常被人欺负,被迫长成了泼辣的性格。

可她心底却希望自己可以有学问、有地位,还有人保护。

于是,她一直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型培养孩子。

像狄莺这样的父母,往往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也不在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只能看见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

而被迫背负着父母理想的孩子,就像被剪断翅膀的小鸟,一生都飞不出爱的牢笼。

控制欲,让孩子患上了“空心病”

央视曾经花费十年时间,打磨出了一部纪录片《镜子》。

里面有一个“问题少年”家明。

家明爸爸是一家企业的管理层,从小家境不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可以出人头地。

儿子买了宠物,一回家,就被他丢掉;

儿子想骑自行车去远一点的地方,话还没说完,他就坚决反对;

儿子想当流浪歌手、背包客,想学画画,他都说不行,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十几年来,家明爸爸日复一日拼命让孩子读书,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可结果,却把儿子变成了仇人。

家明一心只想“自由”,最后高中都没有念,整天窝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甚至还会时不时自残。

被送去训练营的第一天,家明就因为不愿铺床,和教官厮打在一起。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保护孩子,让他们少走弯路,却不知这样的爱,也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我。

有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上中学的时候,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给了她很多帮助。但是因为朋友成绩不好,妈妈说什么也不让她们继续来往。

妈妈还动不动就偷看她的日记,并说:

“你就是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成绩才会这么差。”

不让留长发,不让穿吊带裙,也不让周末出去玩。

总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都是妖魔鬼怪。

结果等她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社交技能,恋爱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另一半相处。

做事情唯唯诺诺,敏感又多心,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其实,无论是叛逆的家明还是隐忍的网友,他们都丢失了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独立的灵魂。

心理学家李雪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被控制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靠父母推着走,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最终,只能成为一个缺乏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空心人。

看见和接纳,是唯一的解药

茉莉自*后,妈妈试图把小女儿可莉变成另一个茉莉。

一次,可莉拒绝了妈妈要老师给自己补习的想法,妈妈生气得指责她,又一次提到:

“要是没生你们,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

可莉哭着反问她:

很多时候,不听话、爱冲动、做事磨蹭、不爱学习......

这些父母眼里孩子的缺点,到底是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还是违背了父母的期待?

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强大自己,成为一颗枝繁叶茂的树,默默引领孩子。

而不是要求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

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因为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关注洞见旗下 ,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