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首页冒险解谜石器猎手更新时间:2024-05-09

新华社石家庄10月8日电题: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新华社记者秦婧、曹国厂、高博

“哪块是石头,哪块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来都一样,但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梁遗址,几位农民考古技工正在紧张忙碌着,有的专心致志地清扫土层,有的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泥河湾遗址群,拥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在这里,一些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常年扎根田野,积累了丰富的调查和发掘经验,组成了一支农民考古队伍。

出生于1961年的白日有是当地考古队公认最具有“实战经验”的资深考古技工。他参与过本地泥河湾石沟遗址发掘,曾在安徽找寻商周时代重要考古资料,去过陕西进行旧石器调查,在天津修复过汉代陶器。发掘、钻探、拓片、修复,老白几乎掌握了考古工地上所有技术活。

白日有说,自己走上考古之路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找到了自己坚持的事业。

“1991年一次放牲口时,我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化石。因为当时不懂,就没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石头,后来有考古专家来调查,才得知那是大象的头骨化石。”白日有说,脚下的土地上居然有文物,这感觉太新奇了,一下点燃了自己对文物考古的浓厚兴趣,1992年他正式走上了这条路。

据泥河湾管委会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孙永春介绍,农民考古技工们没有高学历,但却有着“硬本事”。他们活跃在考古现场,在文物发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民考古技工可以协助考古专家对古代遗迹进行调查、勘探、测绘、记录、整理等,有的还可以完成器物修复工作。”孙永春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研究员卫奇评价这些农民技工是捕捉旧石器的好“猎手”,只要有石器就逃不脱他们的火眼金睛。

正因如此,每当有重大考古发掘活动时,都能在队伍中看到这些“土专家”的身影。

“在大项目开工前,都要先进行考古勘探。我在20世纪90年代曾跟着中科院考古专家卫奇到三峡地区做调研,那次用时近4个月,主要目的是发掘旧石器。”白日有说,当时自己所在小组的6名成员中有4名是农民技工,全组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遗址。

有活儿就考古、没活儿就种地,这就是很多农民考古技工的日常。论收入,田野考古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因为热爱,他们对这项工作异常执着。

“这份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让我感觉自己也在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尽微薄力量,这种成就感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白日有的儿子白惠元说。作为一名出生于1987年的农民考古技工,这个年轻人已经参与了诸多重大考古发掘,展现出了卓越的田野调查能力。

“去年在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发现了草原猛犸象脚印20多个,根据推测,那些猛犸象脚印的年代距今160万年左右。我全程参与了这次重要发掘,感觉十分荣幸。”白惠元说。

田野考古是一件辛苦活儿,农民技工们每天在野外作业8小时左右。夏季烈日暴晒,衣服分分钟里外全湿透;冬季寒风凛冽,手指总被冻得麻木僵硬。条件虽艰苦,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我常说做文物发掘工作不能怕辛苦,一定要具备三力:首先是脑力,考古工作责任大,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其次是脚力,做田野调查,腿脚勤快必不可少;第三是眼力,辨别和修复文物的过程中,要聚精会神看得准。”近30年的工作经历让白日有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考古“小诀窍”。

泥河湾遗址群属于大型旧石器考古文化遗址群,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史。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泥河湾遗址群已调查发现或发掘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不同时期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近400处。

这些农民考古技工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扎根田野,为考古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会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续这份我热爱的事业,直到我干不动为止。”白惠元说。(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