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澡堂没单间,几十个学生光着身子,一起洗澡”
千里迢迢来北方上大学的南方人,
躲过了甜粽子和咸豆腐脑,
习惯了干燥和雾霾,
最终还是败给了没有隔间
触目惊心的公共浴室。
第一次在澡堂里洗澡,
竟然没有隔间也没有挡帘!
大家直接站在一起洗
而唯一穿内衣内裤的我却成了
全场焦点
我只有一个念头
——逃出去!
最欲哭无泪的是,在大家集中洗澡的高峰期
抢到花洒的同学必将承受数个人炯炯目光的洗礼。
来到东北,才知道存在搓澡这种神奇的操作,
看着一地的灰泥,感觉自己在热水的沐浴下升华。
有人说
“初次见到雪的南方人,
是北方人眼里的风景。”
所以
在澡堂
北方人眼里的南方人是这样的——
我同学真的贼厉害了…第一次去澡堂的时候是穿着浴袍进去的然后在我旁边洗…我真的…全程没见她把浴袍脱下过。
同学送给了她一个南方舍友一个搓澡巾,然后她那个舍友打电话给她妈妈问这搓澡巾能用吗,会不会把皮肤搓伤。
这些反应其实很容易让人心生疑问:
同样都是大学,为什么浴室差距这么大?
其实,大澡堂从来不是近代的发明,更不是北方的特产。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拥有热水蒸汽和淋浴的公共浴室。在中国,一般认为北宋时开始出现供大众洗浴的“民汤”,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成为一种风俗。在描绘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在街市两侧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香水浴堂。到了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共浴堂众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称为“香水行”。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其实是一个邋遢大王。在古代 " 沐 " 是洗头," 浴 " 是洗身体," 洗 " 是指洗脚,而 " 澡 " 则是洗手。王安石却是既不沐浴,也不洗澡。他全身都不洗,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不洗,而是一年两年的不洗,因此印堂常常发黑,弟子们很担心,医生却说那就是泥。
公面黧黑,门人以问医,医曰:此垢污,非疾也。
——《梦溪笔谈》
因为不洗澡,王安石身上都长虱子了,还被宋神宗嘲笑。后来他的两位好友吴仲卿和韩维就相约他每月去澡堂泡澡、洗澡,洗完澡给他摆上新衣服穿,王安石这才没那么邋遢了。
可见一起去泡澡是早就流行的习俗。在旧时上海,泡澡也叫混堂。从像河鲫鱼汤一样白的水中出来,赶快冲把淋浴。门口老师傅发一条热毛巾,擦擦干,躺在沙发床上,再叫一瓶玻璃瓶的雪碧或可乐。看老头子点起一根神烟,腾云驾雾 ~
既然澡堂历史悠久、曾一度盛行全国,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如今南北方浴室形态的分化呢?
被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是南方水资源充足,而北方缺水问题严重。出于节水的目的,北方人不会天天洗澡,因而家里没有设立浴室的必要。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几十个人在一个大水池里清洗身体,水资源反复利用。
但仔细琢磨,这其实不合逻辑。
首先,由于卫生问题,泡澡池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北方高校的公共浴室,即使没有隔间和浴帘,也都是每人一个淋浴头。很明显,用水量并不会因为坦诚相见而变少。
其次,尽管北方人在冬天洗澡频率低,但每次洗澡都会是一场持续一个小时以上的大战。“千时搓,万时泡”,平日里灰尘、脱落的皮肤停留在身上,必须在热水浸泡之后用力揉搓才会被洗干净。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透露,北京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110升,而在洗浴业人均每次消耗300~500升。通俗地说,洗浴者洗一次澡,比在家三天耗的水都多。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原因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异。
从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就可以看出,喊出“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北方人多豪爽粗犷、真诚坦率;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体现了南方人的宛转和顺、含蓄细腻。所以南方人洗澡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而北方人光膀子也无所畏惧。
但仅仅是性格差异也不足以解释洗澡方式的不同。在个人意识和隐私观念越来越强的95后中,仍然有很多来自北方的大学生不畏惧学校的公共浴室。他们并不是不在乎,只是因为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去泡大澡堂子,在公共浴室洗澡和在食堂吃饭一样自然,完全没有跟隐私二字扯上关系。
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最初北方人一起洗澡,主要还是因为冷,以及穷。
以北京为例,从1950年至今,1月最低温平均值为-10℃;位置稍南的山东和苏北每年也都会跌破-10℃,更不用说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地区了。
北方狼在南方冻成狗的传说源于北方集体供暖的普及,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体供暖才逐渐开始出现在北方中小城市的每一栋公寓中;而如今没有暖气的农村仍是一间屋子半间炕,下了炕就要把自己全副武装。
2017年5月22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香河街道范家河村,村民依然在使用蜂窝煤炉子烧水 / 视觉中国
此前,家家户户只能自己烧蜂窝煤或小锅炉取暖、做饭、生活。且不说乌烟瘴气、异味呛人,小炉子的实际取暖效果非常有限,毛衣棉袄一件都不能少,脱个精光洗澡更不可能。而热水的唯一来源就是小炉子上的铁皮水壶,即烧即洗也只能勉强够用。
冬季洗澡对水温和室温的需求促成了公共浴室的繁荣。
澡堂店主用大锅炉烧热水,铺设管道和暖气片,提供了普通人家里无法创造的洗浴条件。市场经济之前,大澡堂基本上都是国营的,票价不高,一个小城市里国营浴室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冬天基本上每天都人满为患。
受限于物质经济条件,无法在每个单间里都安暖气片,所以索性就敞开了,铺一组大的暖气片给一整间澡堂供暖。被冻到质壁分离的北方人,迫于无奈只好把隐私二字抛在脑后,没有隔间的大澡堂子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由于南方空气湿度大,很容易感觉“浑身黏糊糊的”,冬天顶多两天就得洗一次,夏天恨不得一天洗三次。所以只要有办法,条件再拮据的南方人也会在家里设置淋浴间,甚至即使没有卫生间,也要有澡盆澡桶,烧水洗澡公共浴室无人问津,渐渐衰落。
相比之下,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一周洗一到两次也可以接受,所以去大澡堂的习惯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在冬天水雾弥漫、人头攒动才显得热气腾腾,泡得小脸红扑扑,出门迎面遇上冷风,顿时头脑清爽。不过天气转暖后,北方人也愿意天天在家里冲澡,公共浴室关门数月,直至下一次凛冬将至。
当然,澡堂不光光是洗澡,它还是和老街坊聊天的地方,是睡午觉的地方,是看书唱戏的地方……澡堂,是一种旧时光的延续。
来洗澡的人们既很多都是街坊邻居,难得不用奔波于工作和生活,一边泡在热水里一边闲言碎语家长里短,于是洗澡这一活动也被赋予了社交属性。
许多人不惜花1、2个小时的时间,从城里各个地方跑到双兴堂来洗澡,就为享受这份泡澡的气氛。
这些“澡友”们大多是老年人,不管家离的多远,隔三差五的,都要来一趟,有些甚至每天都来。除了泡澡,大家还在一起喝茶、聊天、下棋,甚至还有人把饭带来吃,完全就把这当成自己家了。
——《老北京的澡堂子:赤诚相对,才是人 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
不过,这种奇观越来越少了。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私人浴室的普及,老式澡堂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永远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打从澡堂子里出来,整个世界已经配不上我了。
文章综合网络来源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