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少女》看两种教育观念的拉扯后,寻找到最终的平衡

从《天才少女》看两种教育观念的拉扯后,寻找到最终的平衡

首页冒险解谜天才少女更新时间:2024-08-03

《天才少女》电影于2017年4月12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位数学天才戴安因为她的数学天才而被扼*了所有的爱好,最后饮恨自*,而她的女儿玛丽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和外祖母围绕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的故事。

剧中姥姥相信天才少女玛丽更适合成人的特殊学校,但弗兰克希望她拥有一个更常规的童年,他相信这么做是尊重他姐姐遗愿,这场争论引发了一场关于玛丽未来抚养权问题,更引发了大众对于儿童教育的思考。

01.以伊芙琳代表的传统式教育理念

不需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只要管好他们的学业,更体现出一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获得事业成功。对于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必须牢牢抓住他的天赋,不能丝毫的怠慢和浪费,否则就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玛丽的母亲是个极具数学天分的少女,年纪轻轻就获得很高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她过的并不快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自*身亡,临终前,她将玛丽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弗兰克,请求他能让自己的女儿过上平凡的生活,能有朋友、能玩、能开心......谁能想得到,这位令人瞩目的天才,渴望的竟然是平凡。

玛丽遗传了母亲的天赋,年仅七岁就表现出过人的数学能力,这时外婆伊芙琳出现了。

伊芙琳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她将女儿(玛丽的母亲)看成是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机器,并干涉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普通社交到私人感情,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她从没有考虑过女儿的感情,更没有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给予尊重。

她剥夺了女儿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让女儿成为了一个除了数学,生活一片空白的怪物,甚至不懂得如何正常交际,这也直接造成了女儿的自*。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曾在《醒醒吧!孩子已经命悬一线,你却还问他什么时候上学》中,以两个高材生在父母高压下,对学业的极端追逐中,最后分别导致精神分裂症和自*的悲剧,呼吁道:“呵护、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比什么都重要。”

学业,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个全方面关怀的综合体,人生亦是如此,除了事业,我们还需要亲情、友情、爱情,需要一个个美丽瞬间带来的感动,一次次小确幸之后的满足感......在人生这幢大厦中,这些都和事业一样重要,不可缺少。

玛丽的母亲,在临终前表达出的对平凡的渴望,实际就是一种对完整人生的向往,诸如“能有朋友、能玩、能开心”这样的生活,因为被大多人拥有,而显得平平无奇,但对于每一个仅此一次的生命体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体验,缺失了这些经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也不会幸福。玛丽的母亲希望玛丽平凡,其本质是希望她幸福。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02.以弗兰克为代表的理想式教育理念

不管是不是天才,首先她是一个小孩。巨大的成就也可能带来同等的痛苦,不如压抑他的天赋,让她尽情享受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

弗兰克曾经目睹过姐姐悲惨的生活,他当然知道将玛丽交给外婆意味着什么,这也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方案,但显然舅舅并没有真正找到外婆的症结所在,或者说没有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来拯救玛丽。

弗兰克主动隐藏了天赋,同时,他想用同样的方法来保护玛丽,压抑她的天赋,让她做一个普通的孩子,享受普通的快乐。

弗兰克出于保护,而对玛丽采用的“压抑天赋”的教育方式,同样是有问题的。 在没有任何压力下成长,玛丽的童年会感到开心。 但恐怕玛丽这一生的成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因为玛丽浪费了很多童年的时光。天才也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刻苦的训练,当今社会几乎所有数学最前端的人士,他们都从小在这些天才学校长大。玛丽可能会比普通小孩理解数学更快速,但如果没有名师、伙伴,她永远无法走到世界的前端。

假如你是玛丽,你知道自己从小就有超人的数学天赋,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史上最厉害的数学家,但因为小时候舅舅不愿意给自己这样的训练,所以今天虽然比同龄人数学水平好很多,但却无法与那些从小在天才学校长大的孩子相比。当你看到那些孩子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时,你会怎么想?这些成就本来我也能够得到。

由此看来,姥姥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童年不快乐,可能可以在长大之后因为能力出色,事业上非常成功而感到快乐。舅舅的教学方式会让孩子童年快乐,可长大后因为没有本应获得的能力,事业上不够成功而不快乐。

弗兰克成长于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精英家庭,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母亲并非个案,在一个强调智商高于人格、成就高于幸福的大社会环境中,自己的意志是极为渺小的。

换言之,如果弗兰克还在著名大学担任教职,即使没有姥姥的强势介入,小玛丽大概率的可能性还是会走向拔苗助长的轨道。这才是弗兰克辞职的真正原因。当然到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做一名无固定职业的游民,也可以看作是躲避外婆的无奈之举。

弗兰克总是对玛丽的抚养权显得十分软弱,那是因为自己在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表示怀疑,他知道他给玛丽的只是一种理想式的生活,在现实大环境中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03.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选择支持哪边,而要试着发现是否有第三种可能

在经过两种教育观的拉扯后,弗兰克尝试着一种平衡:送玛丽去高等学校,学习与之智力相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则让她跟同龄人一起游戏,享受童趣。

其实,单纯的快乐和机械地追求天赋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①国人错误的教育方式所导致的乱象。

孩子方面:

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长辈,在外缺乏责任感。

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传统教育理念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家长方面:

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偏袒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②适合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呢?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关于孩子教育理念的家庭矛盾,在中国真是屡见不鲜。真正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是众口不一,但内在的核心不外乎两点:地位上的平等与温情的陪伴。

家长和孩子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平等。确实太过理想化,因为绝对的平等根本就不存在。因为经济能力以及与年龄相应的阅历已经在无形中抬高了作为家长的那一方。尽管绝对的平等并不存在,但充当家长的一方,或许可以通过理解另一方的内心,搭建一个更和谐的关系。

温情的陪伴是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的必要条件。价值观建立时的启发和引导,心理上的支援,学习上适度的激励都是在陪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③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保持地位平等。怎样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地位?

误区1:小孩子懂什么---你是儿女你就得听我的---孩子的想法很天真---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用不着你操心。

误区2: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有“老子为大”、“我的话就是圣旨”等一些错误的思想。

误区3: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在和孩子沟通时说“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

A.所谓的平等就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意见、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弗兰克会对伊芙琳说“那不是我的猫,是玛丽的猫”。因为知道玛丽喜欢小猫,他愿意接纳小猫成为家庭的一员。换做我们是家长,孩子喜欢猫,你会这样做吗?

B.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所处的位置、环境、做法以及感受,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就像弗兰克,他从外形上来看比玛丽高大那么多,他的心却始终将玛丽平视。在他向玛丽发脾气后,又温柔地坐在她的床边请求她的原谅,“我那时说的话,就好像你之前因为我没有给你买钢琴而说我是个坏舅舅一样”。

结语:

童年的缺失,让孩子没有幸福感,而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全方位掌控,也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机会,而难以真正成长,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是巨婴国,因为在推崇家长制的中国,大部分中国人心智的成熟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熟。

没有一位父母是通过培训才上岗成为父母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与其他人一样的,教育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遵循,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决定了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才教育和帮助他们,通过这样的电影,不仅能让家长们坐下来潜心思考也可以在碰撞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以期能够很好的教育孩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