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窦建德,因何陨落在郑州的这个小山坳?|郑风苑

一代枭雄窦建德,因何陨落在郑州的这个小山坳?|郑风苑

首页冒险解谜逃离神秘石庙更新时间:2024-10-10

《密县志》(嘉庆版)“坛庙”一章中有“窦建德祠”,解曰“在县北龙泉寺一里,地名窦牛口。夏虽僭国,颇得其民,故不以唐故废之。”《密县地名志》在尖山乡钟沟村有“教练坑”,解曰:“村前有十五亩大坑,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在此练兵,故名。”

在袁庄乡“石贯峪”一条,解释说,“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行兵打仗路过牛口(即今双石庙),一问地名,大吃一惊,认为豆入牛口,犯忌,于是拨马而回。在此,将十贯钱埋入山谷之中,故名十贯峪,后演变为石贯峪。”另有,在袁庄乡姜沟村有窦建德墓,人称窦王坟。石贯峪中还有一地名,叫“捉坡”,当地人说,因李世民在此活捉窦建德,故名。

窦建德乃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主要活动于河北、山东等地,足迹少涉河南,怎么新密会有多处与窦建德活动有关的遗迹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原来,密北就是窦建德的英雄末路。

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清河漳南人(今山东武城)人,出身农民,曾任里长。大业七年,朝廷募兵讨伐高丽,任二百人长。因助孙安祖起义,家属被官府*害,遂率部参加高士达起义军,任司兵,大业十二年,为军司马,击*涿郡通守郭绚。高士达战死后,他统率其余众,自称将军,发展至十余万之众。

次年于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设置百官。旋在河间(今属河北)歼灭涿郡通守郭世雄部幽、蓟兵三万余人,声威大震,陆续攻下河北大部郡县,义宁二年(618年)称夏王,都乐寿,改元五凤,国号夏。自奉甚俭,与士卒共甘苦,“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因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所*,他于次年声称为隋报仇,并遣使朝见隋皇泰帝,被封为夏王。同年破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定为都城,又连克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隆尧东)和黎阳(今河南浚县)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救援盘据洛阳的王世充,在汜水布阵长二十里,与李世民展开激战,因轻敌受伤在牛口被俘,旋被*于长安。余部推刘黑闼为主,起兵反唐,武德六年失败。

原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蜂起云涌,天下大乱,群雄并逐,窦建德起于河北,称夏王。隋旧将王世充盘据洛阳,自称郑王。山西贵族李渊起兵进占关中,称唐王,李世民进军河南,兵锋直指王世充。唐攻郑二年,王世充支持不住,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认为,唐、夏、郑各立,天下已有三分之势,若郑亡,则夏有齿寒之忧,因此,须救郑以破唐,唐军破后,则郑国可图,合并夏郑二国之兵,趁唐兵新败,军力疲弊,长驱西入,占京师,而得天下。在此盘算之下,即于621年二月(武德四年)发兵二十多万,入河南以解世充之围。大军至滑州(今滑县)、元州(今原阳)、梁州、管州(今郑州)、禹州(今禹州),所到之处,州县皆陷,遂屯兵荥阳,以求西进。

三月,秦王李世民进入武牢关(即虎牢关),逼近窦建德营,创伤其前锋,并擒其将殷秋、石瓚,给窦建德迎头一击。当时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辨为徐州行台,他派其将郭士衡领兵数千人从窦建德,合在一起,号为三十万,驻扎在成皋(即虎牢),筑宫于板渚(板城渡口,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显示了必战之心。窦建德又遣使者赴洛阳约王世充内外一致,里应外合。二个月过去了,窦建德军被阻于武牢,不能前进。秦王李世民又派将领王君廓率轻骑千余抄其粮运,获其大将张青特,俘虏甚众。窦建德损兵折将,数战不利,军心动摇,人情思归。

其幕府祭酒凌敬建议说,今大军困于武牢,耗以时日,与其久拖不决,不如移兵北上,取攻济源,翻越太行,进入上党,收河东,控晋南,威慑关中,唐国必还师去救,一则使军兵得到安全,二则可拓土扩军,三则可解郑围。这本是一个围魏救赵、迂回前进的好建议,但由于窦建德的将领已被王世充收买,众将以“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为由,都表示要与李世民决一死战,从而使窦建德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众心甚锐,因此决战,必将大捷。”于是结阵于汜水,进军而战,李世民军率轻骑以奇兵突入窦建德连营,纵横驰驱,反复四五个回合,大破窦军,连窦建德也中枪受伤,在牛口渚被李世民的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生擒。七月,建德被秦王李世民俘至京师,斩于长安市,时年四十九岁。

《新唐书》云:先是,军中有童谣曰:“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建德行至牛口渚,甚恶之,果败于此地。牛口渚是何地?说法不一。《密县志》对“窦建德祠”,解曰“在县北龙泉寺一里,地名窦牛口。《古今地名词典》中注,牛口,荥阳北,窦建德败于此。荥阳县志也有窦建德败于此的记载。民间有类似传说。而新密“石贯峪”的地名来历,表明窦建德最后是败于此地并于此地被生擒的。

荥密交界一带,自西向东,两道横岭,曲曲折折,起伏蜿蜒,山间谷狭沟深,险隘处处,地形十分复杂。其中有两条荥密交通要道。一是自石贯峪曲折向北,过方沟进入荥阳,一是经石坡口向北过蛇谷即今五虎沟进入荥阳。这两条路两边都是险峻的高山,石坡口关隘是历来的官道,而石贯峪至方沟的路却十分隐蔽。窦建德于败军之际,选择自汜水到荥密山区的退军路线也是十分明智的。当时,窦建德的三十万大军除了正面主力之外,在外围当有适当分兵,密县在其占领区之中,会有少量驻军,钟沟的“教练坑”就是证明。窦建德在兵败之后,退往密北山区,走何路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做一些猜想。

他或许是从荥密口入密,一路被李世民追击,由于敌众我寡,不敢战斗,在开旸山、青屏山北又从袁庄北(此地有地名“大营坡”疑是遗迹)双石庙(《密县地名志》解此地即为牛口)折入横岭石贯峪,但是从此进入,在当时根本没有路可以下到峪中。那么,或许是从方沟进入密境,深入密北山中,走到石贯峪狭谷,便进入了死胡同。石贯峪狭谷更其曲折狭窄,谷底仅可行走一队人马,没有回旋余地,石贯峪向东不到二里,石贯峪村与张华岭村交界处有一地名——“捉坡”。传说窦建德在此地终于被李世民的人活捉。在被活捉前,窦建德见敌军已围向前,再也不能逃脱,便解下盔甲顺手扔在沟旁井中,此井被后人称为窦建德“葬盔甲井”,现已不知其所在。

捉坡是一面十分陡峭的背阳的山坡,将近沟底处,有一块状如翻置的棺材一样的石巨,悬在沟沿上,农人说,“窦建德捉住以后,就被‘镇’压在石棺内,底朝上放在那儿,永远也翻不过来,如果有朝一日翻过来了,天就要红半拉。”我想,所谓“红”就是革命吧,或者农民起义吧。农人说,石贯峪就是因为有这个“镇”窦建德的石棺材,才起的名,后人忌讳说棺材,将棺改说贯,以后,就成了“石贯峪”。

龙泉寺村,位于袁庄东北部的一个山沟中,这个山沟与密北山其他山沟的面貌不同,从山上到山下,植被茂盛,树林葱葱,山涧泉水叮咚不绝,景色怡人。村中有明代寺院一座,寺已废,旧时殿宇仍见轩昂,但满院残碑卧地,荒草离离。从龙泉寺往上走,到一个叫栗树岗的地方,村人说,这里以前曾是古战场,不知何年代打过一场恶仗,不少人在此捡拾过锈迹斑斑的铁箭簇。在该村寺西脑,有窦建祠遗迹。祠已不存,但不时地里会出土一些唐时的残砖断瓦。这个祠应是在窦建德死后所建,因为窦建德毕竟是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赈,救济百姓,密北百姓应会受到他的恩泽。所以,他虽然失败了,被处死了,却仍然活在老百姓心中。所以《密县志》对“窦建德祠”解曰:“夏虽僭国,颇得其民,故不以唐故废之。”足见人们对窦建德的拥护。在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后人悄悄地建祠立庙,装塑金身,敬仰农民起义的领袖,即使唐王朝建立了,对民间信仰,也鞭长莫及,禁之难绝。至于《密县志》在“窦建德祠”条中说“在县北龙泉寺一里,地名窦牛口。”确指了窦建德祠的位置,祠之所在古时称做窦牛口,但是县志虽载,言之凿凿,于民间此称失传,具体何地,不得而知。

窦建德死后,据史载是被李世民解往长安处死的。因而不可能葬在密县,那么,姜沟的窦王冢该做何解呢?我想这应是一座衣冠冢,是后人出于对英雄的敬仰而堆起来的。窦王冢原来较大,年深日久,风吹雨刷,已小得多了。站在冢前,仰望两边的高山,英雄的寝地实在太渺小了。又加上近在咫尺的郑少高速公路巨龙一般从面前跨过,更显得失败的英雄的悲怆与仓凉。这个窦王冢面前没有任何标志,只是一个土堆而已,唯一能说明他与其他土堆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当地人说,窦王冢建坟时有朱砂“镇”过,坟头上土里含有星星点点的朱砂。二是其他的土堆早已没有了,而这个土堆虽然“累”了些,但仍矗立着,一代代地向人们复述着英雄的故事。

隋末唐初,天下纷攘,风云际会,豪杰并起,英雄辈出,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为我们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感动着我们一代代传唱不休。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失败的英雄更增添着历史的悲壮和政治的艰险。窦建德,出身农民,为推翻隋朝暴政,揭竿而起,解民倒悬,纵横华北数省,参与群雄争逐,其或许也有君临天下之想,不意以失败而告终,而其失败之战斗竟在密北,彼等遗迹,相互印映,其败军之象,奔突之状,历历宛若在目。密人不以其狼狈不堪而弃之,不以其一败涂地而弃之,不以败者为寇而拒之,敬若重生,胸怀之宽厚,理想之持久可见一般。


相关链接:


作者:张怀洲 河南省读经教育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郑州中华经典读书会发起人、新密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新密市政协文史委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