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4名男女关在封闭空间,为移民外星球做实验,结果很意外

科学家将4名男女关在封闭空间,为移民外星球做实验,结果很意外

首页冒险解谜逃离外星球更新时间:2024-08-02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潘多拉效应”,这是人本性中存在一种「越禁越为」的逆反心理,即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部分科学家身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30年前,人类做了一场复制地球的美梦。但可惜的是,这场梦最终以实验失败而告终。

原本设计者自信地以为,这一自建的人工生态系统,至少可以维系上百年。结果却根本没撑过两年,参加实验的科学家就从中仓皇逃出。

计划失败后,原本雄心勃勃的这个实验也成了科学界的笑柄,甚至被讽为“奢侈的科学幻想”。直至今天,生物圈2号还被当成藐视自然的反面教材。

生物圈二号建造、使用始末与技术指标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简称为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取名为生物圈2号是为了与生物圈1号也就是地球本身,做出区分。

复制地球生物圈这一实验,首先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之后便由美国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Edward Bass)出资,开始实地建造人造封闭生态系统。

此后,又陆续有财团投资,其中包括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还专门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生物圈2号历时8年建成,占地共12 000平方米,总共耗资1 .5亿美元。

与地球生物圈一样,生物圈2号首先坚持的是物质上的闭环:

1. 通过工程手段,禁止圈内一切物质与外界进行物质变换。

2. 允许能量开环,允许太阳光透过玻璃结构供植物展开光合作用。

3. 信息上允许开环,用计算机系统、电话、摄像、电视等,允许实验人员与外界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如与亲属进行面对面交谈,播放电影或收看电视节目。

4. 允许进行能量转移,但不允许内外流体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换或混合;电能及热控能源从外界通过气密装置输送进来。

首次进驻

1991年9月26日,经过严格筛选的4男4女共8名科学家,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挑选出来的这八名科学家,来自心理、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领域,但唯独没有会种地的农民。

这8名科学家一共在其中停留了21个月,由于种不出粮食,加上氧气含量莫名其妙持续减少,所以,不满两年时间,科学家们就被迫于1993年6月26日走出。

其中还爆发过一件偶然性事件,也加剧了实验走向失败:在进驻后第十天,一名科学家就因不会使用打谷机而不小心将手指切断;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被同意紧急送出实验场地,到外界接受抢救。这样一来一回,细菌等其他物质被带进生物圈,导致生态失衡。

二次进驻

投资生物圈的财团,尤其是爱德华·巴斯,不甘心实验就此失败。于是又在此前基础上做了改进,并挑选了32岁农业科学家进入其中。

这一次种的粮食倒是够吃,但依然解决不了生物圈的生态平衡问题。生物圈内的生物总是莫名死亡,氧气持续减少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在此情况下,粮食也不断减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原先设计的海洋和森林,逐渐干涸枯萎,变成沙漠。1994年3月6日,科学家们在其中工作10个月后,最终不得已再次于1995年1月走出。至此,生物圈2号模拟地球生物圈的实验,遭到完全失败。


生物圈二号实验的失败,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人类还不能离开地球生存。地球生态系统,是人类目前唯一可以存活的系统。

1996年,爱德华·巴斯承认实验失败,并将生物圈2号交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管理与规划未来的走向,作为生态学、环境变迁研究及教学的基地。

虽然生物圈2号以失败告终,但客观而言它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失败的生物圈2号,来自心理学的总结。

一项社会科学实验,从筹备到建设,从建造到招募科学工作人员,期间牵涉到技术、人员、资金、资源等等各个方面。人们为了达到模拟地球生态目标,做了许多种物质与程序上的努力,也最终建成了生物圈2号。

虽然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但是却一直被拥有意志力的人类所改变。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智慧生物的优势之一。

人类探索太空,已经远至火星甚至更为遥远的星系,且也有诸多堪称伟大的成功。比如已经建立并一直运行着的人类首个国际空间站、美苏登陆月球、人类探测器抵达火星、星链计划等等。

在见证过这么多伟大成功经验和事例的基础上,我们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在科学技术、物质基础、成功案例等有利条件下,生物圈2号实验依然以失败告终呢?其他人类对自然、星空、宇宙、海洋、生物方面的探索,又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

答案非常明显而深刻:实验参与者与实施者的人性和个体目的。

那些取得成功的人类科学实践与探索,无一不是在相当慎重、务实、无私、奉献、严谨的意识情况下达成的。参与实验的人,必须从心理状态上、精神意识上,认识到自己所做事情的伟大与史无前例。

并在心理上、意识形态上做好为达到实验目的牺牲自我、奉献自我、不计较个体得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准备。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心理基础和意识形态为核心,那么无论实验设施如何完善,实验流程如何合理,都无法对充满偶发因素的人类以及其行为,起到有效约束作用。

正如在一些报道中所指出的那样,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在于,整个过程以及参与人员都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实验目的的崇敬与尊重。过程中,由于有商业投资,更是掺杂进了很多商业操作手段、意识形态。

而这些浮于表面的浮夸商业化运作,完全搅乱了原本应该清冷、清净、严谨的科学实验流程,而进入到了一种哗众取宠的闹剧模式。


在这种闹剧模式下,对大自然规律的探索这一科学实验目的,被严重削弱;参与实验的科学家也处在不严谨的思维模式下,为了自身得失而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要为科学研究做出牺牲奉献的精神与自我约束力。

比如,实验刚刚开始十天,就有科学家因为不会使用打谷机,而被机器切断了手指。严格来说,按照实验刚开始的要求,所有参与人员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必须在生物圈2号中待够两年才能被放出来。

然而,被切断手指这一意外偶然事件发生后,科学家并没有将自己放置在绝境外星球情况下,放弃回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接指治疗的念头,而是匆匆向外界求助,要求自己得到妥善的医疗救助。

而仅此一个先例首开,就已经为这次实验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一场科学研究毕竟是虚拟的,且实验结果究竟有多大用途,谁也不知道。

但是,却无人愿意为了探索未知,而牺牲自己当下的生活。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开展的科学实验,必然不会取得成功。

理智与情感,从来都是一对矛盾。如果人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客观公正地做出取舍,那么无论是科学实验,还是个体投入,就都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我们并不是说心理以及精神意识,绝对能够影响物质世界,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却始终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不过,在当下科技与生产力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情况下,人们对意识以及心理的作用尚且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未能完全掌握它,所以,也就常常会在物质世界里忽略它的力量。

但事实上,心理意念与精神意识的作用力,远非如此。

它们,不应该被忽略,或被嗤之以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kene NG, Roy M, Grant SG (2017) A genomic lifespan program that reorganises the young adult brain is targeted in schizophrenia. eLife 6:e17915.

*第一心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