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微空间如何改造?“消极”空间如何重焕生机?记者探访

小区微空间如何改造?“消极”空间如何重焕生机?记者探访

首页冒险解谜最后生机僵尸更新时间:2024-09-22

老旧车棚变身社区活动室、蚊蝇滋生的花坛被拆掉建成居民健身步道和绿茵下的休憩空间……近期,在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一系列的微空间改造正在改变着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

近年来,微空间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一大重点。

今天(7月18日),“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记者在总结大会上获悉,经过近一年多的设计、施工、建设,目前,北京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指出,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

这些微空间有哪些改造?改造现状如何?城市“消极”空间是如何重焕生机的?就此,新京报记者来到其中2个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实地来“一探究竟”。

“老百姓身边的空间更重要”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便是北京市首批试点的8个项目之一。

该小区建于1984年,原为电信局宿舍,共有居民206户,公共空间场地规模3134平方米。

“就像很多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一样,这个小区配套设施老旧、公共空间极小,还严重缺乏让老年人和孩子们活动的空间。”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党委*李耕介绍道。

正如李耕所言,在进行改造之前,这个小区实际上有着多重方面的问题:院内杂物和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高架线缆横飞、电动车随意拉线杂乱,安全隐患极大;800㎡配套建筑车棚老旧,被各种不用的、堆满了尘土的自行车占满;老年人无处休息,只能在楼门前摆上桌椅,还占用着其他人通行空间……

今年72岁的该小区居民张淑英告诉记者,在改造之前,“楼门前根本就没什么公共的区域,小区老人也没什么歇脚的地方。”

“之前,小区里的车棚里停着特别多的‘僵尸车’,甚至还有人家直接把垃圾堆在车棚里了,会有很难闻的气味。还有小区院里中间本来是个封闭的花坛,本来还种些植物,后来也都枯萎了,整个花坛就荒废着,还占着地方。挺多居民都反映过类似的这些问题。”张淑英说。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旧貌,封闭式花坛占据较大空间。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工作刻不容缓。

2019年9月,大栅栏街道邀请责任规划师开展民意调研,明确了厂甸居民规范物业、改建食堂、改造花坛、增加儿童和适老设施等需求;当年11月,在北京市规自委、北京市发改委等单位支持下,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项目被纳入北京市“小空间 大生活 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之一。

随后,调研、评审、实施改造等工作则逐步开展与推进。今年6月,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竣工。

李耕介绍,按照改造实施方案,小区内一处车棚被改造成为社群党群联系活动室,为小区内老人、孩子及普通居民提供公共与娱乐空间;同时,清除废弃物,腾出一定独立安全空间为孩子设立游戏场所;拆除原有老旧花坛,改造为居民健身步道,配合塑胶步道打造室外慢行系统和休憩运动空间,露出的大树下车位改造成了居民休憩纳凉空间……

改造后的厂甸11号院,花坛被拆除,改造为可穿行绿地。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值得一提的是,原有车棚一处被改造为该小区的“老年餐厅”。老年餐厅在午餐和晚餐两个时间段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餐食服务。

记者在该餐厅看到,一份“1荤 2素 2种主食 粥汤”的爱心套餐价格为15.8元,在餐厅内提供的一周食谱显示,每天会有10种以上菜品,菜品多样。

李耕告诉记者,在老年餐厅设置之前,餐厅内菜品设置变征求了社区居民意见,最终将整体口味设置为以老年人偏爱的清淡口味为主。同时,该餐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即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85折优惠。

在张淑英看来,老年餐厅的设置为小区内的老年人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这里的饭菜口味都是比较清淡的,适合我们老年人,而且60岁以上老年人还能有优惠价格,吃一顿才十多块钱,真的是很方便。”

厂甸11号院原车棚改造成的老年餐桌。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作为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的责任规划师,北工大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对这一项目也感触颇深。

“这个小区的项目公众参与做得非常的好。小区已拥有居民206户,我们前期一共做了7轮入户调查,一共收集到一千二百余条居民意见,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家都提了六条建议,这个数量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改造完成的项目,其实都是很多居民所支持的。”熊文说。

值得一提的是,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并非“孤立的”改造。熊文介绍,改造还参考了居民房间内的需要,即“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

他举例称,因为该小区户型较小,学生可能没有地方上自习,而整个小区学生数量也有一定规模,因此,社区在改造中专门为孩子设置了一个可以学习、阅读的空间,“这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改造和设计。”

在熊文看来,“老百姓身边的空间更重要”。

他指出,跟规模较大的公园、项目相比,微空间的改造工作具备特殊的意义。“居民楼门前的空间是每个居民都会接触的,而这种老百姓身边空间改造的意义非常不一样,这种改造是‘针灸式’地去补居民身边空间的短板。”

U字形“消极”空间变身“欢声笑语的院子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也是本次首批试点的8个项目之一。

该小区建筑建于2003年,为回迁安置房,居民共计706户,有常住人口2063人。公共空间场地规模4113㎡,整体呈“U”字形。

在改造之前,该小区公共空间是一处名副其实的城市“消极”空间。

作为该小区改造的设计方,深圳市规划设计院驻场设计师陈刚告诉记者,由于院内场地受高层住宅“U”字形布局影响,全年缺少阳光;空间狭小、场地荒废、场地不平整、障碍较多,同时社区内的垃圾杂物都随意堆放在此处,非常不美观。同时,该小区基本没有任何能供老年人、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

“没改造之前,这里环境实在太脏乱差了。”自2003年便居住于此的小区居民李增棋告诉记者,此前,该小区居民也多次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小区内唯一的一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

被纳入北京市“小空间 大生活 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之后,该小区的改造工作也陆续开展了起来。

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城管办副主任王丁龙介绍,经过多轮的调研和评选,按照最终的改造方案,小区改造在空间上结合人防建筑屋顶,建设了一个二层活动平台,能够让小区居民另有一个新的活动空间,开辟了一个能够有阳光的、老少皆宜的休憩娱乐空间。为了满足小区孩子们的娱乐需求,该处还设置了一个滑梯,可让孩子们直接用滑梯从二层下到一层。

王丁龙介绍,二层活动平台的设置,即保留了一部分地面活动空间,又释放了大部分的一层空间,有效解决自行车乱停乱放和电动车集中充电问题。此外,该处空间还利用低效无用空间,将以前的台阶设计成无障碍坡道。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改造后鸟瞰图。北京建筑大学供图

“我们之所以把改造后的这一个公共空间起名为‘欢声笑语的院子’,就是希望以前这个并不怎么受小区居民喜欢的脏乱差的角落,变成一个大家都爱来这里休息娱乐的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王丁龙说。

“好像确实是这样了,这里改造完成之后,我还见过其他小区的居民带着小孩来这里玩儿,感觉热闹了不少。”李增棋说。

首批8个小微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交付

据了解,2019年,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 大生活 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

该行动计划基于评选出的优秀设计方案,通过深化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遴选出的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经过近一年多的设计、施工、建设,目前已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介绍,试点项目选取原则为是与居民生活矛盾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用地性质明确、土地权属清晰、具有显著示范性的“消极”空间,即“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

张大玉介绍,前期对接沟通中共选取了35个拟改造对象,经后期相关专家们的调研与评审,最终确定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朝阳区、丰台区六个区的8个地块为试点项目。

在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一大亮点。

他表示,此次改造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

“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安全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张大玉说。

施卫良介绍,经过一遍又一遍打磨设计方案之后,从去年年底开始,位于城六区的8个试点项目先后实现开工建设;目前,8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竣工使用。

相关经验将在百个公共空间项目进行推广应用

施卫良表示,除了具体可见的落地项目,“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还积累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北京市规自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城管委以及相关街道等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协调,北京市规划委相关处室与北建大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立联合专家技术团队,全程跟踪参与,充分发挥了城市设计高端智库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北京市规自委的主导下,搭建了政府主导的跨部门合作平台,创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姜泽廷表示,在本次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中,该校先后组织51位教师、150余名学生参加了专项行动的全流程服务。

姜泽廷表示,该校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服务基地,以开展“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优化首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入探索高水平服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实施,政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未来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人才的新模式。

据了解,后续,“小空间大生活”将通过梳理、总结、提炼行动计划实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活力再现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从选点确定、方案设计、公众参与、实施方案等全过程的案例分析、思路引导、问题汇总、施工难点及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经验和技术导则。

施卫良表示,今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联合市规自委、市城管委开展了“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征集活动。

“北京市规自委和北京建筑大学将认真总结提炼小空间大生活实施案例经验,在百个公共空间项目进行推广应用。”施卫良说。

“试点项目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在群众家门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施卫良表示,下一步,北京市规自委将继续提炼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环境品质提升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北京城市街巷、大型综合体周边、交通枢纽等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整合、业态繁荣等方面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技术指引和实施路径。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王景曦 校对 李世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