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苦无优秀儿童剧久矣。
80后的李然一直在为自己的孩子没看过“好看”的儿童剧感到遗憾。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我小时候看过的《小龙人》《家有儿女》带给我很多童年的快乐,虽然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很丰富,但是我认为她的童年是有缺憾的,不仅没有遇到《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天书奇谭》这类优秀的动画片,真人儿童剧更是缺位。”在记者征询身边其他家长的意见时,类似的观点不在少数,他们着急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下一部现象级的儿童剧,并且为这类题材的空缺而感到纳闷。
曾经,儿童电视剧是70后、80后、90后一代青少年触达真实世界的重要窗口:《小龙人》教会你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家有儿女》让我们在父母之爱、手足之爱中养成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快乐星球》《巴啦啦小魔仙》打开了从现实生活进入魔幻世界的入口,满足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如今,琳琅满目、日新月异的动画产品填满了孩子们的目光。在梦幻世界里遨游的浪漫,让深耕现实的表达似乎失去了审美土壤;儿童电视剧正逐渐被市场遗忘,成为“童年回忆”的专属名词。这个时代,到底还需要儿童电视剧吗?答案不言而喻。
【数据分析】
中国儿童剧盘点:
中国儿童电视剧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电视剧的萌芽时期。曾有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原北京电视台)在1960年至1966年期间,儿童电视剧的播出量占据全台电视剧播出量的近五成。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电视行业的百花齐放,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曾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电视剧。例如1990年播出的讲述老师与学生假期生活的《亲亲我,老师》;1992年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神话儿童电视剧《小龙人》;1996年播出的现实主义儿童剧《三毛流浪记》等。其中《小龙人》更是在当年不断刷新收视纪录,主题曲《我是一条小青龙》直到现在也是无数中年人随口能哼唱起来的旋律。
而近二十年,虽然市场中也不乏《家有儿女》、《快乐星球》、《小戏骨》系列、《米小圈上学记》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儿童电视剧,但在海量国产动画作品、多元少儿内容的强烈冲击下,儿童电视剧似乎正在悄然退出竞争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现断崖式下跌的情况,现象级儿童电视剧已然绝迹。
《小龙人》
【市场尚未被“看见”】
缺少创作人才储备
“我们最初想拍儿童剧的时候,真的有点‘无知者无畏’了。”回想起筹备真人剧版《米小圈上学记》,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少儿频道负责人厍寅斌感慨道。
厍寅斌深耕儿童内容十几年,开发过数十部精品动画作品,她并未想到,同样是面向儿童的内容,儿童电视剧的人才储备会如此匮乏。“做动画片的导演很难做儿童电视剧,拍影视剧的导演也并不一定愿意拍儿童剧。即便想拍,他们是不是真的懂儿童,能站在儿童视角去讲述……”厍寅斌坦言,由于市场近年来很少有标杆性的儿童电视剧,《米小圈上学记》在邀请主创团队时,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所谓创作儿童内容的“信念感”,而非某一具体创作样例。一切都只能摸索着前进。
奥飞娱乐的经典IP《巴啦啦小魔仙》在2008年曾推出第一部儿童真人剧,打动了一代少儿。但自2013年后,《巴啦啦小魔仙》持续深耕动画,没有再重启真人作品。《巴啦啦小魔仙》制片人赖蓉蓉表示,无论是动画还是儿童电视剧,内容永远是灵魂,其次才是呈现手法。剧本层面,只要有好的编剧,儿童剧的创作还是大有可为的,但真人和动画两种呈现方式的拍摄模式截然不同,电视剧侧重通过演员的真情流露和动作演绎来感染观众,而动画则善于采用夸张的特效手法和转场,给观众描绘一场视觉盛宴。“时机成熟的话,《巴啦啦小魔仙》还是会考虑真人剧的推出。是否具备专业的真人剧制片团队是我们考量的首要条件。”
《巴啦啦小魔仙》
成本甚至高于动画
剧版《米小圈上学记》的导演赵聪曾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米小圈上学记》演员吊威亚的照片,不少同行纷纷好奇:“你们拍的什么儿童剧?为什么还用威亚?”在赵聪看来,从业人员对儿童剧的理解大多还是坐在家里聊天,或者孩子们在公园里跑一跑。但米小圈已经在天上飞了。
想要做好一部儿童电视剧,其制作成本并不低于制作一部优质的动画作品。“5万元1分钟的动画和10万元1分钟的动画,质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儿童剧也是如此。如今孩子们都非常关注细节,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制作上投入1分和10分的差距。所以资金并不是儿童剧的核心优势。”厍寅斌表示。
《米小圈上学记》
赖蓉蓉也认为,虽然2008年《巴啦啦小魔仙》的播出效果也不俗,但实际上,从商业角度来看,其“性价比”相比动画制作,并未展现出显著优势。“真人剧会涉及演员、置景、道具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对比目前市场主流制作水准,服化道和电脑特技等技术加入,如果想做出同样头部内容效果,成本是很高的。而更重要的是真人的演绎对于IP形象的稳定性会带来很大风险。”
在剧评人李楠看来,当下的孩子能够接收到庞大的、爆炸的讯息,对于一部儿童内容,好看还是不好看,他们早就拥有了潜意识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而遥控器就是他们的打分器。“如今儿童内容市场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大家都在争做精品化、头部化。如果儿童剧创作者还觉得对付或者糊弄一下,给小朋友看5毛钱特效,他们也不会像大人一样较真,但儿童电视剧很难脱颖而出。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当下时代孩子的独立审美能力。”
衍生业务开发空间小
曾有数据显示,动画产业中衍生品研发与销售是成本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占比应达到70%左右。这也意味着,在儿童内容消费市场,衍生品业务是产业回收投资、实现扩大盈利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真人剧的衍生产业链开发难度确实更大。”赖蓉蓉举例,动画片是虚拟的,经过大量精美的特效、动捕处理,每一个道具、机车、配件,在效果、细节上都可以全面且完美的展现,衍生产业会有广阔的创作思路,在玩具板块销售上也会产生极高的转换率。反之,电视剧的“真实化”,显然没有动画和衍生业务的契合度那么高。
此外,动画片主角无论播出多少年,都能够保持同一个相貌。而真人剧演员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更换,观众对于角色的喜爱程度也很难经过时间而叠加。同时,开发者也要不断更换授权形象。显然,儿童真人剧尚未摸索出可持续的衍生业务开发思路。
【创作难度大】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观众
儿童电视剧如何与儿童实现“同频共振”?这是创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儿童电视剧的受众大多是3岁至17岁的少儿或青少年。以成年人的视角,这似乎是心智尚未成熟,需要进行价值观引导的一类群体。但若创作者只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判断,哪些内容是有意思的?如何让小朋友快速学有所得?这样的创作思路难免会让儿童剧变成“说教”或者“糊弄小孩”的作品。
真人剧版《米小圈上学记》在改编时,团队首先秉承的原则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实打实地把他们当“观众”,和他们实现平等交流,给予足够尊重。例如,主创想要传递真诚与责任的真谛,便选取了大部分小学生都会经历的“班长竞选”,且没有掩盖孩子们为了获得荣誉会耍小聪明,做些小错事,而是通过米小圈弄虚作假导致竞选班长失败来引发儿童对于“真诚”的思考。
“《米小圈上学记》的原著图书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小朋友的喜爱,也是因为作者没有把孩子当孩子,而是真正通过孩子的视角在讲孩子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改编真人剧时最重要的原则。”《米小圈上学记》导演赵聪表示。
厍寅斌犹记,剧中有一集讲述了米小圈爸妈为亲戚筹备婚礼,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其间米妈还误联系了殡葬公司险些让喜事变“白事”……戏剧冲突大,画面感也很强烈。但实际上,小朋友们对这一集的反馈却并不好——有的孩子说自己没参加过婚礼,有的孩子则对“婚礼”“殡葬”没有概念。
“有时候我们创作儿童剧还是会用成年人的视角,但我们应该更深度了解我们的用户——小朋友,他们这个年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厍寅斌说。
导演英达和编剧满昱在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改编为真人剧时,也增加了大量全新的儿童角色,比如大头的邻居棉花糖,同学胖嘟嘟、小豪等。当大头遇到困惑时,这些朋友总会以看似幼稚,但纯粹真诚的方式给予帮助、共同成长。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在英达看来,相较成年人式“说教”,价值观输出应更多融入孩子们的“互动”之中,“小孩的故事绝不是把大人的思维缩小成简单的、幼稚的。我们希望小孩是自己的观众,他们的故事要有自己的特点。”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一季播出后,曾有观众认为该剧不应还原动画片中大头所住的二层洋楼,太像“隐形富豪”了,理应改成一层平房或者普通小区。但英达认为,大人不应该用成人的复杂眼光给小孩的世界划分“阶级”。“原本他们是住小区还是别墅,我们并不深究。我们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把大人攀富、仇富的心态糅到小孩的作品中。孩子们非常单纯,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世界而已。”
成人角色不能说教也不能“降智”
儿童剧应适当脱离成人世界,但儿童的成长也离不开家长、老师等成人角色的陪伴。这种亲密又疏离的人物关系,让儿童剧中的成人角色需要非常规的塑造方式。
赵聪是85后,从小接受“权威教育”,但他的女儿是10后,当下的老师们似乎更注重通过相对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所以儿童剧中成人也不应再去说教孩子了,不要再‘让他们怎么做’,而是通过与孩子之间相对平等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米小圈上学记》强化了原著里的“肌肉老师”(剧中名为刘老师)——他是米小圈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米小圈的“好兄弟”。剧中米小圈总是因为迟到错过升国旗,结果有一天他终于准时了,但升旗前刘老师和他一起练习什么样的动作升旗最帅,由于两个人太投入,米小圈再次错过了升旗。事后,刘老师偷偷向其他老师求情,再给米小圈一个机会……在赵聪看来,正是因为刘老师将米小圈当作平等对待的好朋友,所以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弥补和改正。这样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朋友起了榜样作用。
如今,绝大多数儿童会天然更关注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同样的,成人也更容易由家长角色实现对自我的观照与反思。儿童剧《家有儿女》就塑造了一位标准“虎妈”刘梅和更愿意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猫爸”夏东海。两人在面对*家庭、孩子早恋、挫折教育,甚至“抄作业”这种小事时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曾让不少家长自然代入其中,并思考何种方式是生活中的更优解。《米小圈上学记》则选择将米爸塑造为“成年的米小圈”——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像孩子一样,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米妈虽然相对是严厉的成人角色,但她也会极大尊重孩子的喜好,不会强制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家有儿女》“虎妈”刘梅。
在剧评人李楠看来,儿童剧的成人角色更需具备正确的、成熟的价值观,但思维逻辑又应与儿童同步。当剧中的家长和孩子实现平等交流,电视机前的家长朋友才可以从中学习到平视孩子的方式,孩子也更能接受剧中成人所做的观念输出。“但在教育观极度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塑造‘正确’的父母形象,这对于儿童剧创作者似乎是永恒的难题。”
调教一个儿童演员和一群完全不同
儿童演员是影视行业内公认最难拍摄的群体之一。这也令不少导演对儿童剧望而却步。
据悉,很多儿童剧在选择演员时,首先会寻找生活状态与角色相似的,或者情绪感悟能力较强的孩子。例如《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二季的小演员就是在近五千人中海选而来;《快乐星球》的导演在见了近两万个小学生后才一眼看中了李瑞(丁凯乐的饰演者)。曾有媒体报道,当年试镜时导演让李瑞学一下“老师狠批学生”的状态,李瑞很自然地就开始演:“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给同学带来了怎样的坏影响?”
但即便面对这样有表演天赋的儿童演员,导演在片场也需比执导成人付出多几倍的耐心与精力。《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演大多只有5岁,没有任何表演经验。英达认为,所谓执导技巧只是摸石头过河,“小孩子有时候是不可控的。我学过儿童心理学,只要让他们相信规定情境,出来的效果就会很真实。”
赵聪犹记,《米小圈上学记》中有一场戏是米小圈看到了时光机后“惊呆了”,但儿童演员只能演出“惊”,不懂什么是“惊呆”。赵聪只能耐心地引导他不断尝试,“按你现在的表情先表演一个‘惊’……好的,你再把目光收一下,嘴巴张大一点……张太大了,再小一点……好的!记住这个表情!”
孩子的表演细节很难把控。
实际上,片场只有一个孩子,场面还是可控的,一旦出现两个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跑偏;若同时面对几十位儿童,拍摄难度更是几何级累加。
《米小圈上学记》中有一场礼堂戏,需要台下几十个孩子同步做出“哈哈大笑”、“兴奋”等表情,“如果有几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不同的位置,这样的镜头都是不能用的。”于是赵聪就让执行导演和表演老师站在讲台上,边拿着大喇叭喊,边做出夸张的鬼脸吸引孩子。但做了几次就作用不大了。导演组只能带领孩子们唱《孤勇者》,唱到高潮时立刻喊停,然后和孩子们说,如果想接着唱,就先集中精力把这场戏拍完。“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急切地想唱下一句了(笑)。”赵聪说,虽然这场戏在剧中只有几秒镜头,但拍摄中却需要摸索、总结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执导技巧才能顺利完成,“难度真的很大。”
【市场需要儿童剧】
儿童缺少适龄观看的内容
根据国家广电智库数据,2022年全国共发行国产电视动画片331部;已立项的重点网络动画片737部,通过登记并取得上线备案号的222部……一系列庞大的数字之下,是儿童内容市场的趋近饱和;动画产品对儿童时间的“抢夺战”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之下,儿童电视剧是否还有生存缝隙?
2018年,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少儿频道负责人厍寅斌通过调研发现,当下儿童对内容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呈现多元化。他们期待更多的儿童电影、动画、短视频,其中也包括儿童真人电视剧。像充满幻想的低幼少儿,相对更偏爱梦幻的动画世界,但如今也有很多学前儿童喜欢看真人拆玩具、公主真人短剧等。而七岁以上的孩子,更是明显渴望接触真实的社会表达,了解世界的媒介也逐渐接近于成年人。
“真人剧的故事背景大多都是真实存在于孩子身边的,校园、邻里、亲情、友情……孩子们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有的孩子就会说,我们班就有一个米小圈,有李黎(《米小圈上学记》里的人物),那我是谁谁谁。另外,真人剧也会让孩子更相信这些故事是生活中会真实发生的。他可以从中映照到自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剧里的人物一样不断成长、进步。这是意识上的共鸣。”厍寅斌说。
另一方面,儿童对成人电视剧的过度关注,一定程度也佐证着其对真人剧的刚性需求。李楠观察到,当下由于缺少儿童适龄电视剧,当孩子们不想看动画片的时候,只能跟着家长看成人的剧综。这其中难免会接触到非适龄的内容和价值观。“并不是儿童不想看真人剧,而是市场没有提供适合他们的作品,一旦出现的话,这部分市场我相信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儿童剧更易融入复杂的话题
目前市场中的儿童电视剧通常为单集20分钟-30分钟,是一部常规动画片市场的2-3倍;加之,真人剧内容脱离了动画的梦幻铺垫,真实扎根于生活,其所能展开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儿童话题等等,比其他儿童内容更现实且直接,也更具深入探讨的空间。
例如《米小圈上学记》第一集就讲述米小圈遭遇了友情的“背叛”——当最好的朋友和其他同学成为了朋友,感觉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应该怎么办?剧版《米小圈上学记》的导演赵聪认为,从表面上看“背叛”是独属于成年人世界的话题,但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遭遇类似的困惑。“儿童剧相较其他形式,足够我们把故事结构做得更丰富,层次更多,把一些相对深刻的问题融入进去。我们也希望通过探讨这样的问题告诉小朋友,友情到底是什么,你遇到之后应当如何解决。”
真人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导演英达也认为,动画片的假定性更强,而真人剧其本身的真实性,对情节语言的重视程度,都会让儿童话题“立起来”。他以很多小朋友都会提出的“我从哪里来”这个话题举例,“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咱们小时候家长都会说,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现在也有小孩会问,男孩和女孩有什么区别?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正面回答,或者正确引导孩子关注这些生理、心理上的问题呢?在真人情景剧中,我们就可以有一部分涉及这些话题,而且是健康的、正面的、不违和的,不是我们编一些故事,而是真的能深入他们的生活,再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哲学问题。”
儿童电视剧更适合亲子共育
当下,中国孩子在对儿童内容进行选择时,家长担当的角色更多是“监督”“指导”,而非“陪伴”。一定程度上,相对符合成人观看习惯的儿童电视剧,更适合实现“亲子共赏”。
“我们希望家长能陪伴孩子看真人剧,同时儿童真人剧对家长也能产生帮助。”厍寅斌表示,外界总会说,成人要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但随着童心的逐渐丧失,家长很难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所谓“蹲下身”也就成了形而上的“俯身”。比如《家有儿女》《米小圈上学记》等儿童电视剧中的成年人,很多都是在用宽容、宠溺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点,通过幽默的方式不断纠正和调整孩子的行为。
“真人剧其实也是拍给家长看的,希望用一种尽量巧妙的表达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小错误是可以被理解的;什么样的纠正方式是可取的……那么在亲子共赏的过程中,家长也会变得更理解孩子。”厍寅斌说。
《家有儿女》
【未来】
亟待更多作品给予市场信心
2021年,真人 动画作品《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进入市场。彼时,厍寅斌和团队对于儿童电视剧的表现都“心里没有底”,因此该剧只有三成是真人,其余七成仍由动画完成。但最终这部作品无论用户反馈还是客户层面,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两年后的今天,不少视频平台、影视制作公司都已经开始尝试涉足儿童电视剧创作。例如开心超人衍生真人剧《不是吧!我变成超人了》已于近日*青;电视剧《三体》的出品公司灵河文化即将与腾讯视频合作真人剧《42号旅舍之外星来客》,优酷也将继续打造《蕃尼魔法少女》系列……
“我们现在所做的尝试,都是希望儿童电视剧能被更多行业内的人看到,证明这个品类是有市场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样才会有更多创作者愿意给孩子写故事。未来,我们的孩子才能看到更多、更好的适合他们的电视作品。”厍寅斌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