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公布
2.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3.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4. 《南方三省(区)绿证数据校核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发布
5. 郑州发布《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
6. 亿航智能成为eVTOL行业内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企业
7. 特步国际发布2023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
8. 宁德时代发布主打零衰减性能的储能系统
9. 美国AI电力使用量将呈现出高增长态势
10.法国将为光伏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削弱进口依赖
>>>专题碳讨
多政策合力激发绿电需求,绿电供需错配如何破局?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公布
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6章33条,在规范财政纵向补偿、完善地区间横向补偿、推进市场机制补偿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确立了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
零碳解读: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条例》的一大亮点便是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以及地方政府按照市场规则,通过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这将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2.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4月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零碳解读:工业设备是工业用能的主要载体,是推进节能降碳工作的着力点。此次,《实施方案》中面对工业重点领域推广节能设备,这样既有助于推进工业设备的升级改造,增加有效投资,也有助于降低锅炉、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能耗和碳排放,将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零碳解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巨大。此次《意见》围绕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加强政策协调、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国际合作与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24条意见,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路线图。
B、地方实践
4.《南方三省(区)绿证数据校核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发布
近日,南方能源监管局印发《南方三省(区)绿证数据校核联动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发电企业(项目业主)、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电网公司以及增量配电网企业、南方能源监管局等多部门的职责分工和项目流程。
零碳解读:绿证核发数据全量校核工作对明确企业绿证消费数量、绿电使用和碳减排情况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推动绿证消费和交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方案》明确提出要确保申请数据100%审核,绿证核发100%准确,经得起历史检验。
5.郑州发布《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
4月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具备“中原氢都”建设条件;到2030年,“中原氢都”建设深入推进,低碳氢年供应量达到3万吨;到203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氢都”。
零碳解读: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氢能是支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随着氢能存储运等技术的成熟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普及,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显著下降,氢能产业逐步具备商业化应用的空间。此前,我国多个城市提出了氢能发展规划,纷纷布局氢能产业。此次,郑州氢能产业规划有助于带动河南及中部地区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C、企业行动
6.亿航智能成为eVTOL行业内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企业
4月7日,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颁证仪式在广州举行。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向亿航智能颁发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生产许可证,这也是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
零碳解读:许可证的颁发意味着EH216-S可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并为下一步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保障。eVTOL飞行器是交通领域的重大变革性产品,有助于改善交通领域运输效率,助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7.特步国际发布2023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
4月10日,特步国际发布2023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这是特步连续第8年发布ESG报告。围绕供应链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个关键主题,报告集中展示了特步朝着“1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勾勒的目标所取得的进展。
零碳解读:根据报告内容,2023年特步在推动服饰鞋类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特步成功将生物基纤维推向大规模量产,相比传统原料,每双鞋可减碳12.7g。2023年,MSCI上调特步ESG评级,由“BB”升至“BBB”,这显示特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不断提高。
8.宁德时代发布主打零衰减性能的储能系统
4月9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新产品天恒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其容量为6MWh,可实现运营期最初五年的容量和功率零衰减。零衰减通常指电池在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仍然能够保持在初始状态,没有发生衰减。
零碳解读: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未来7年,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9GW,且抽水蓄能占比有望低于50%。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储能设备,频繁充放电下电池容量衰减直接影响着储能系统的效率。此次,宁德时代推出的零衰减性能的储能系统有望直接改善储能用户的商业效益。
D、国际看点
9. 美国AI电力使用量将呈现出高增长态势
近日,美银美林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表示,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电网的电力需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预计2023年至2030年,美国电力需求将以2.8%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这一增长主要受到AI数据中心的扩张、工业增长、电动汽车的采用以及建筑电气化等四大因素的推动。其中,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尤为突出。
零碳解读: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和普及,AI算力需求大幅增加,这对算力背后的电力供应产生了新的要求。算力中心计算成本和运营成本的下降以及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廉价充足的绿色电力来支撑。为此,我国早在2022年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利用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新能源电力和算力资源,支撑东部海量算力需求,实现算力可靠供给和绿色低碳发展。
10. 法国将为光伏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削弱进口依赖
4月5日,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宣布,政府将通过提供补贴、修订碳含量标准等方式支持法国国产太阳能电池板。勒梅尔提出,到2030年,在法国生产本国所使用的40%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此,政府将资助法国两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厂并给予税收减免。这两家公司的投资总额将达到22亿欧元,以削弱中国光伏制造商在欧洲占据的主导地位。欧盟宣布对在欧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进行调查。
零碳解读:近两年,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能源转型方面进展迅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也实现大幅下降。其中来自中国的光伏、风电产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欧盟能源转型的逐步推进,欧盟针对中国光伏风电进口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加快提高,这不利于欧洲的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二、专题碳讨
多政策合力激发绿电需求,绿电供需错配如何破局
近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不再全额保障性收购以及95%的消纳红线面临调整的消息刺激着电力交易市场和绿电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入市交易,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消纳。
近日,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铝冶炼和水泥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以上行业使用非化石能源电力间接排放的认定条件,即非化石能源电力间接排放为0。若此政策出台,将直接激励铝冶炼和水泥行业被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参与绿电交易,通过消费绿电方式降低自身的碳排放。
多项政策推动下,必然激发绿电消费和交易需求,并推动我国电力交易市场的发展。然而,我国新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区域分布存在较大的错配,并且在绿电绿证交易制度方面存在不少痛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电的发展和企业碳中和进程。因此,完善绿证交易和跨省区绿电交易机制意义重大。
图/IC
1.碳市场扩容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推广为绿电交易打开了市场空间
“双碳”目标提出以前,我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处于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为解决新能源电力“弃风弃光”和消纳难题,国家能源局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电网企业把弃电率限制在5%以内,即电网的95%消纳红线。
为应对弃风弃光电量考核,电网便通过保障性收购来完成对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此时,绿色电力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空间和时机并不成熟。“双碳”目标提出后,风电光伏装机和发电规模快速增长,仅靠电网企业完成95%消纳红线就变得十分艰巨。
因此,解决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建立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同时,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有些企业有承担社会责任、消费绿电的意愿。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便于2021年指导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组织制定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并启动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快用户侧绿电消费的推广,并加强绿电与碳市场的衔接耦合。2023年,北京、上海相继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本市碳排放单位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调整本市碳交易企业外购电力中绿色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通知》,指出:外购绿电排放因子调整为0t CO2/104kWh,即重点碳排放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购买使用的绿电碳排放量核算为零。近期,钢铁、水泥和铝冶炼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步伐加快,并明确了该行业控排企业可使用绿电进行碳减排,为绿电消费和交易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自此,我国绿色电力市场建设不断加快,绿电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绿证也由此前的风电和陆上集中式光伏发电扩展至水电、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绿证核发也进入“全覆盖”新阶段。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内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与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绿色电力省内交易量53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增长态势迅猛。
图/IC
2.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红线面临调整,将进一步激发绿电交易需求
我国光伏、风电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三北”地区,此区域内省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占比较高,如内蒙古、甘肃等部分省(区)清洁电力占比超过35%,而本地对电力消费需求相对较小,绿电消纳能力不足。
然而,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的东部却是电力需求重点地区,而且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外贸企业,为满足国外日益严格的绿色产品要求,东部地区对绿电刚性需求强烈,导致我国绿色电力供需错配现象严重。
同时,当前各省份统一的5%以内弃电率(95%可再生能源消纳)也与各省新能源电力生产和需求不相协调。这导致各省电网企业将会优先完成省内绿电的消纳指标考核任务,剩余电量才会通过电力市场进行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电交易的发展。
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发表署名文章,提出要印发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配合有关部门分省明确风电光伏合理利用率,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有序推动风电光伏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红线放开的消息便流传开来。
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可被分为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等2类,按不同原则进行交易。
其中,保障性收购电量是指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比重目标等相关规定,应由电力市场相关成员承担收购义务的电量。即以后绿电消纳不再通过电网进行全额“包销”,而是引入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电力市场相关成员共同承担收购责任。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绿色电力通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实现消纳。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科学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印发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并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这说明此前可再生能源电力95%的消纳红线将面临调整,将推动绿电消纳和交易的市场化发展。
图/IC
3.绿色电力供需错配下,灵活的跨省绿电交易机制成为破局的关键
当前,在我国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机制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大量绿色电力只能在省内完成,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56679.4亿千瓦时,其中,省内交易电量合计为45090.1亿千瓦时(含绿电交易537.7亿千瓦时),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11589.4亿千瓦时。这显示在更大范围内省间绿电交易规模仍相对较小。因此,构建灵活完善的绿证绿电交易机制变成当前提升绿电消纳水平、促进绿电消费和普及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在绿电省间交易未对用户直接开放、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机制不成熟的背景下,积极推动跨省间绿证交易,通过绿证交易满足企业绿色电力的需求。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将建立跨省区绿证交易协调机制和交易市场,支持绿证供需省份之间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政府间协议锁定跨省绿证交易规模,协助经营主体开展绿证供需对接、集中交易、技术服务以及争议纠纷的协调解决。
另一方面,还需尽快完善跨省间绿电交易机制,提高电网跨省跨区绿电外送能力和通道建设,提高跨省绿电交易规模。为企业尤其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绿电消费产品。这样可以直接将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旺盛的绿电需求与西部地区绿电供给链接起来,形成更市场化的绿电消纳机制。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杨许丽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