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消失、细化、新生——40年职业变迁背后的起伏人生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齐中熙、袁慧晶
铁路扳道工、弹棉花手艺人……这些职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陌生;“无人机飞手”、程序员……40年前未曾预料到的职业如今却在走红。改革开放40年,改变的不仅是经济体量,也改变着社会分工。
40年来,“工、农、兵、学、商”为主的单一职业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职业体系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而每一个个体,也在调整适应时代变局中,感受起伏人生。
昔日热门职业逐渐消失
安贵涛今年55岁,曾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西车务段门头沟站做了35年扳道工。他的工作主要是根据车站值班员的指示,正确及时地扳动道岔,确保火车能够顺利进站。
这是个体力活,责任却重于泰山。门头沟站附近曾有8家煤矿,每天运煤的火车络绎不绝。在安贵涛的印象中,一天最忙时需要扳动200多次道岔,有时连午饭也来不及吃。
伴随生产技术与工艺的革新,铁路上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动道岔,像安贵涛这样的扳道员日渐减少。
与扳道工境遇相似的,还有修钢笔工、补锅匠、寻呼转接员等一批曾经耳熟能详的职业。
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减少了205个职业。
“科技和生产力的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少过去热门的职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处于即将被淘汰的境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标准处处长葛恒双说。
北京大学职业研究所副所长陈李翔认为,这种逐渐“消失”的过程,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一种替代,有利于促进职业的结构转型。
需求升级推动传统职业细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厨师就是做饭炒菜。但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厨师也开始细化,产生了像我这样的烘焙师。”蔡叶昭说。
今年23岁的蔡叶昭是安徽省芜湖市人,虽然年纪轻,却已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金牌获得者,现在从事烘焙教练工作。
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日趋多样。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吃饱,更要吃得精细,吃得营养,这一变化导致了厨师职业的细分。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职业应运而生。
除此之外,脱胎于理发匠的美容美发等职业也在城市服务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兽医专业为基础分化出来的宠物医师,也颇受市场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水平的革新,我国制造业主要工种由传统的车工、铣工、刨插工、磨工、钳工向数控领域再到向机器人应用领域转变,生产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极大提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在职业领域,就是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呈现越来越细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说。
“2015版职业大典中新增了347个职业的描述信息。”葛恒双说,这有利于让更多从传统职业中分化出来的职业被大众所认同。
新科技催生新职业
今年41岁的辛建英是江西省余江县平定乡洪万村人,除了会做一般的农活外,她还会开“飞机”——通过遥控植保无人机,进行喷洒作业。
“这款无人机能装10公斤药水,飞一次能完成8亩多稻田的作业量。”辛建英说,以前人工喷洒一亩田需要20分钟,现在不到2分钟就能完成。
虽然已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但提起学习的过程,辛建英依然印象深刻。“开‘飞机’不但要眼神好,控制的手感也要好。轻轻碰一下控制器,‘飞机’就能飞出去10多米,一不小心就会飞过或者撞在障碍物上。”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辛建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飞手”。
“以前得背着药水在水稻田里走,现在有‘飞机’替我背,站在田埂上就能撒药。”辛建英说,收入也挺好,一年忙几个月就有2万元。
像辛建英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有了一个新的职业——“无人机飞手”。
“随着科技化、机械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一批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职业类型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也催生了诸如无人机‘飞手’、茶叶采摘机操作工等新工种。”葛恒双说。
纵观科技的发展趋势,未来将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无人机、电子游戏等领域催生出更多新兴职业。而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这些新兴职业最终也会像已经长期存在的其他职业一样,成为社会职业金字塔中的一块基石,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