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是两个十来岁的男孩子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场地可以在胡同里,也可以在大杂院中。
玩这种游戏时,两个孩子各拿一块 “画石猴”(可在地上画出白道儿的石头)或者一块粉笔头,在地上靠近自己的一侧划一个“田”字方块格。然后两个人以“捹瞧果”(类似现今的“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谁先在“田”字方块格内写笔画。谁赢了,谁就在自己的方格内按“天下太平”的笔划顺序写上一笔。赢一次,写一笔。按笔划顺序写完之后,就在“田”字格的每个角上一次划一个“○”。谁的“田”字格中的9个角先被○完,谁就是
还有一种玩儿法,即在地上划一个“井”字,每人各选择画“○”或“×”,然后通过“捹瞧果”决定谁先画;胜者可以在无论横、竖、斜线的任意一个空格画上“○”或“×”,一个空格内要由自己画满三个连续的同样符号,谁先画完便用一条线串上,证明赢了。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天下太平”这种游戏已经没有人再玩了。
二、抓(读chuā音)子儿
抓 (读chuā音)子儿是女孩子们喜爱玩儿的一种游戏,年龄不限,场地随意,大多在家里的座子上或炕上。
这种游戏的玩具包括一个“子儿”和6个牌(也有用4个牌的或8个牌的)。“子儿”是用6块方布缝制而成的小包儿,小布包儿内中用适量的砂子或小米、谷糠等物填充;牌的质地多味羊骨或猪骨制成,有的则是一面为骨质,另一面为竹片的牌;也有用化学制品做的牌。南市里的孩子们多用大小相等的小木块儿、涂上一面儿黑或蓝色自制的木牌。
抓子儿游戏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得分,后一部分是“靠子儿”。得分累计达到10分者方可靠子儿。积分的标准是:两黑面和两白面一起抓可以得2分;三个以上相同的面儿一起抓,按1分一个牌累计。如果四个黑面一同抓起就得4分;“小立”(即牌侧立)者,抓一个得2分;“大立”(即牌竖立)者,抓一个得4分,倘若牌局为一黑、一白、一小立、一大立的情况下,可一同抓起,即得10分。
游戏的方法是,双手捧牌在手中摇动几一下后,将牌撒于桌面上。然后看好哪些容易抓且又得分高的牌,用一只手将“子儿”抛向空中,在不许碰到其他牌的情况下,迅速地将所需的牌抓起,再接住抛出去的“子儿”,这样便可得到相应的分。之后,再将手中的牌撒回原来的牌附近,再综合选择分高又易抓的牌,再重新抛子儿抓牌。待积分累计10分时为止,便可继续下一部分的内容——“靠子儿”。
“靠子儿”是指在规定抛子儿次数的前提下,将所有的牌的四个面儿,全部翻立过来,即全部按顺序翻成黑面儿、大立、白面儿、小立,最后全部抓起,至此为胜。一般的规定是,8张牌的抛子儿次数为10次;6张牌的抛子儿次数为8次;4张牌的抛子儿次数为6次。超过标准次数为输。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抓子儿”的游戏已经消失。
三、挑棍兒
挑棍儿,也叫“撒签”,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最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挑棍儿游戏具有一定技巧性,因此也有家人用吃饭的竹筷在饭桌上玩儿这种游戏时的。
挑棍儿游戏在2个人之间进行。各自拿出数量相等的棍儿,放在一起,而后通过“捹瞧果”的方式决定谁先“挑”。谁赢了,谁先挑。
游戏时,双手将若干根棍儿抓住,立地戳齐,同时撒开,使棍儿自然散落于桌面或地面上。然后,在不允许碰动其他棍儿的前提下,将地上的棍儿一根一根地挑出来。谁挑出来的棍儿就归谁所有。一旦碰动其他棍儿,就算输了,换另一人再重新开始。第一根棍儿可用一只手指来挑,其余的可用挑出的棍儿来挑。
那时,市面上卖的是染有几种颜色的竹签,而南市里的孩子们则多用冰棍棍儿代替。为了玩此游戏,孩子们一见到冰棍棍儿,就随手捡起来,回家后将其洗干净并储存一起,积少成多以供游戏时使用。
四、翻绳
翻绳,是青少年中比较普及的一种游戏,一般是2个人一起玩儿。这是一项锻炼十个手指灵活性的游戏,无需选择时间、场地,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玩儿。
翻绳的玩具是一根儿线绳,长约2尺左右。两头结扣系住成一圈状。此游戏是靠两手的10个手指,将线绳编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鸡爪子”、“乒乓球网”、“警查逮小偷”、“吹喇叭”等形状。
当2个人共同玩儿时,由1个人先将绳子编成一种形状,另1人在此形状基础上,10个手指通过勾、挑、翻等各种技巧,将线绳移至他的两只手上,并且改变前者编出的花样。如此反复,一人翻编一种形状,直到编翻不出任何形状为止。
时至如今,仍然有人在玩儿这种游戏。
五、抽尜尜兒
抽尜尜儿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
游戏的玩具是一个尜尜儿和一条鞭子。尜尜儿的形状为半圆形,类似现如今的陀螺,高约3寸左右,在圆底中心处,镶一滚珠;另一头为平面,上贴几圈彩色纸,中心贴红纸;鞭子的杆,主要是略粗一些的木棍儿,鞭子的绳,一般是用多股线绳编织而成的。那时,南市里孩子们玩的尜尜儿和鞭子,都是自制的。
游戏时,将尜尜儿的滚珠部位朝下放于地面上,先用手将尜尜儿转动,随即用鞭子抽打,使尜尜儿在地面上旋转;待尜尜儿转动稍慢时,再用鞭子抽打,使尜尜儿保持始终不倒和转动的状态。尜尜儿上的颜色,在快速旋转时非常好看。
冬季,抽尜尜儿游戏特别普遍。
六、摔泥罐兒
摔泥罐儿,是男孩子较为偏爱的一种游戏,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
游戏时,先将粘土加水和泥,并将泥摔“熟”。然后用手蘸水将泥捏成一个小碗、小罐儿等形状,用嘴对着泥罐吹口气,喊声:“喔!”,随即将泥罐儿高高举起,再使劲儿往地面上一摔,把泥罐儿摔漏、发出“叭!”的声响。谁摔的泥罐儿漏洞越大,声响越大,就越好。为获得如此效果,孩子们往往将泥罐儿的底部捏得很薄。而且在摔罐儿之前,在罐里面的底部涂抹点水,摔后就容易出漏洞大的效果。使得劲越大,效果就越好。
玩此游戏,一般为两个人。谁的泥罐摔破了,对方就要根据其漏洞大小,给他补上一块儿泥,直至将一方的泥全部输掉为止。故而,这种游戏又叫“补锅儿”。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已经没有人再玩这种游戏。
七、拔老根兒
拔老根儿游戏,亦、也叫“咬老根儿”,大多在七八岁的儿童中进行。“老根儿”即老杨树的叶子,撕下叶片而留下的叶根儿。每当秋风瑟瑟,树叶落下之时,孩子们便开始了这种游戏。
这种游戏,主要由2个人玩儿。每人各持一杨树根儿,将两根儿搭在一起,各自用力拉,谁手里的老根儿断了,谁就算输了。
一根老根儿能拔断几颗老根儿的就成了宝贝。为了让老根儿更有韧性,孩子们会把老根儿放在鞋坑儿里,此举谓之“闷闷”。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已经没有人再玩这种游戏。
八、得(读Dēi 音)木柴(读Cǎi音)
得木柴,就是砍劈柴。是男孩子玩儿的竞技游戏。
这是两个人玩的游戏。先用粉笔或“画石猴”在地上画出一个圆形的场子,然后两人各放入场中一块劈柴。通过“奔桥裹”的方法决定谁先击打场子里的劈材。击打劈材时,要用手中的劈柴砍击场子里的劈材,能将劈柴击打出场外者,即可赢得这块劈柴;输了的则要再放入场中一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劈柴是限量供应的,玩儿“得木柴”玩儿输了,家中生炉子没劈柴,少不得挨家大人一顿臭骂。另外,游戏时若稍有偏差,劈材就有可能“飞到”谁家的门窗玻璃上,很不安全。
此游戏今已绝迹。
九、拍毛号儿
拍毛号儿,俗称“拍麻号儿”、“拍毛片儿”。
毛号儿,是一种印有人物图案的卡片,类似火柴盒大小。旧时,在出售的香烟中都附有一张,也称“毛子片儿”。小贩卖的则是60幅一整张的,自己买回家去剪成单张。内容有古代故事、二战武器、娃娃戏等。
游戏在2个人中进行。游戏时,每人出数量相等的毛号儿,摞在一起,正面朝上放于桌面上。“奔桥裹”,谁赢了,谁先拍。拍的方法是,在毛号儿的附近,拍桌子,倘若一掌下去,毛号儿从正面翻了过来,凡反面朝上的毛号儿就归拍者。然后换对方拍。如此你拍一下,我拍一下,谁拍翻的毛号儿越多,谁就赢得多。
此游戏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今已不多见。
十、砸杏核儿
杏核儿是从杏核儿中砸取的。
砸杏核儿游戏,在2人之间进行。
游戏时,每人出相同数量的杏核儿。在地上挖个坑,将杏核儿放入坑内。然后,“奔桥裹”,谁赢了,谁就再拿自己一个杏核儿,对准坑内的某一杏核儿砸之。只许砸一下,倘若将坑中杏核儿砸出一个,那么这个就归谁所有。再继续砸。如若砸不出杏核儿,就换对方砸。依此类推。何时将坑中杏核儿全部砸出为止,游戏结束。
十一、跳房子
跳房子,多为2个人的游戏,有时也有几个人一起玩的,这是一种竞技游戏。女孩子们都爱跳房子。
游戏时,要在一块空地上画出4至8个方格,每个格内写一个数字代表房子或只画两格写上甲、乙、丙、丁等字。跳房子用的“珠珠”是用旧算盘珠做的(也有用猴皮筋或扣子做的)。将珠珠投入方格内,一格格的踢跳进去,再踢跳着出来,不许踩线,不许压线,不许双脚着地,别人占据的房间不能进入。谁占据的房子最多,谁就赢了。
十二、吹蛤蟆
此游戏多为2个人玩。
参加游戏的任,要各自用纸折叠一只“蛤蟆”,人后放在桌子上用嘴轻轻一吹,蛤蟆就会一蹦一蹦地向前蹿。比赛时划一条起跑线,一条终点线,两个人把自己折叠的纸蛤蟆放到起跑线上,一齐吹气,各人吹各人的蛤蟆。如果谁把蛤蟆吹翻了,就要拿回起跑线重吹,谁的蛤蟆先到终点,谁就赢了。
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玩儿这种游戏,当然会叠“蛤蟆”的人也不多了。
十三、跳猴皮筋兒
跳猴皮筋儿,是女孩子喜欢且普遍玩耍的一种游戏。
猴皮筋儿,就是橡皮筋儿,它实际上是把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猴皮筋儿串联起来的一条橡皮绳子。
游戏的方法有单根跳、双根跳两种。单根跳是由两个人从两端分别把一根儿皮筋儿绳拽住,拉直;双根跳则是将一根儿皮筋儿分别由两个人套在身上,接成一个圈状,拉直。也有自娱自乐的,即将皮筋儿拴在两个物体上。
跳皮筋儿的儿童按照歌谣或者歌曲的节奏,伸腿用脚勾一下皮筋儿,然后用脚面、脚脖勾着皮筋儿,一边说着歌谣,一边按其节奏有秩序地跳着各种动作。时而编花儿,时而将皮筋儿放开,又再次勾下皮筋儿,继续编跳着各种花样动作。每当一段歌谣或一首歌曲跳完之后,皮筋儿就要向上升高一截。跳单根皮筋儿时,拽皮筋的两个儿童的手一般从自然下垂至大胯处开始,每跳完一段后,升至掐腰处、腋下、肩上、耳部、头顶、举半臂、直至最后一节。
跳猴皮筋兒的歌謠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大多唱:「猴皮筋兒我會跳,三反五反我知道,反貪汙、反浪費、官僚主義也反對!」六七十年代初期則多唱:「學習英雄好榜樣,劉胡蘭姐姐不能忘,過去是個苦孩子,現在是個女英雄,*提出八個大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等等。
玩儿此游戏人数不限,可多可少。该游戏可增强孩子的弹跳力,伸展孩子的韧带,促进成长和发育,时至如仍也有人玩此游戏中。
十四、我們要求一个人
一群孩子用手心手背分成两拨,挑战的一方手拉手先唱:“我们要求一个人,我们要求一个人”,对方也拉着手回唱:“你们要求什么人,你们要求什么人?”“我们要求×××(对方孩子名),我们要求×××”,“什么人来同他去?什么人来同他去?”“×××来同他去,(己方孩子名)×××来同他去”。于是被点名的孩子站出来,手拉手看谁能将对方拉出来,此时双方伙伴会大声为自己人助威。谁输了就要加入对方一边。
这就是“我们要求一个人”的游戏过程。尽管这个游戏最能体现的是团队精神,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已经没有人再玩这样的游戏了。
十五、撞拐
撞拐,又名“扛拐”、“碰拐”、“抵腿”等。是男孩子喜欢玩儿的一种游戏。
这项游戏,至少为2个人,多者不限,一般分为2组进行。游戏时,一组各处一个人,各将自己的一条腿从前盘起,用手拢着脚面和小腿部位,然后以各自的膝盖为武器,相互撞击,另一条腿则向者对方方向行走。被撞倒或双脚着地者为败,始终不倒者为胜。两组争斗,以最后一名始终未败者为胜。
可能是越来越娇惯孩子的缘故,独生子女中已经没人会玩。
十六、剁白菜
女孩子爱玩儿剁白菜游戏。
方法是:一手搬住一条腿的脚腕,一手当作菜刀边剁边唱:“剁、剁、剁白菜……”规则是只许单腿跳,双脚着地则为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