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社会动物之三:人类原始族群生态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社会动物之三:人类原始族群生态

首页模拟经营创世纪人类命运更新时间:2024-05-07

世界各国神话传说及人类起源学说有无数种,比较早文字记载是中国的《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被关注,但是阐明了一个基本道理,人类生命与世界万物的共同和差异。用当下量子力学理论中量子纠缠的解释,中国古代的这个说法反倒是比较符合的。

中国还有个古老传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若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于是给他起名为“人“。 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连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于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于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而《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是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的。说上帝花了五天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了第六天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同样泥土造的。

相对于各种虚无缥缈的研究和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对早期记录和传说的分析,在一个只能口口相传的环境,这些神话故事也不会完全是空穴来风。或许传说告诉后人各种丰富的信息,我们也远远还没有破译。仅仅这几个记载,我们是不是至少可以理解为:

人和万物一样,都是“气”;

人与万物有别,更“清”;

人与造人者形态一致;

人与人平等,并无太多不同;

男人和女人的形成方式及材料不同,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的,差异很大;

泥和水是人类离不开的最基础物资;

………

当然,可以推演的思考远远不只这些,而各种神话传说和众多古老记录还要多得多。对人类起源的研究,的确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解说,然而,探究“人类从哪里来”的意义是什么呢?终究是为了能够理清“人类往哪里去”,从而把握好我们当下现实生活的追求。因此,通过不同视角和维度来认知人类的自身发展,重要的是寻求人类走向前方的更佳路径。

通常认为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时间应该是距今200万年前后,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在长达数百万到上千万年的进化中,他们生活在杂木丛生、与万物相伴的恶劣环境中。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作用微不足道。他们必须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单薄。每个群体的成员都要彼此协作,共同采集植物果实,集体进行渔猎,合力防御野兽的侵袭,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共同生存活动,组织劳动,必然导致工具和产品的共有,成果也必然相对平均分配。这时期的原始人基本上就靠采集果实、枝叶、挖掘根块、狩猎弱小动物为生,应该属于地球上最普通、较弱小边缘的物种群。原始人群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们从今天蜜蜂和蚂蚁的世界仍然可以得到认知。从完全依赖森林生存的状态,古猿进化发展到人类的第一代——猿人阶段,由于能够借助其他物品作为工具发挥力量,开始了对自身能力的真正超越,蹒跚学步的人类才能够继续向前。

人类的始祖在400万年前就开始直立行走了,但他们是如何使用双手的却不得而知。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起源地,有埃及古猿、南方古猿、腊玛古猿。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也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的起源地。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使用工具的遗迹是在200万年前,此前人类肯定一直使用着工具,甚至猿类也会捡取木棍打落香蕉或投石御敌。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自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从思维的过程讲,首先是不是需要有 "采果棍"和"碎果器"这样的概念创意设想呢?人们一旦有了这些概念,就会逐渐发现有些木棍和石块使用起来更称心顺手,于是就会把它们留着以后使用。当然,木棍已不复存在,只有少数石块留存至今被现代的人们发现,这是些大块卵石和岩片,上面还留有反复使用的痕迹。接下来原始人们对这些选定的工具进行加工,使之更为合手适用,这就是最早的工具制造,由此人类进入了称作旧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

依据考古发现当时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一些生活,应对自然的能力明显提高。但处于当时自然环境的猿人群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规模,人数少了,难以满足自身繁衍生存的需要;人数太多,又不易获取足够的食物。这些原始人群喜欢居住在洞窟里或突出的崖壁下,过着迁游不定的生活。男人们出去可以猎取羚羊和小猎物。女人们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采集含水丰富的野西瓜等。根据考古和研究判断,估计原始人大约以数十人结为一个群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各群体间很少交往,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其实和其他社会动物差不多,男女之间的性交关系也是完全杂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同辈的兄弟姊妹之间,上下辈的男女老幼之间,皆可自由交配,子女只知生母,不识其父。古代文献对此也有生动、详尽的追述。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原始人群的同血缘不固定的对偶婚,使原始人群既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血缘家族。

猿人化石非常稀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较公认的猿人遗迹,仅发现了六、七起,就是:中国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非洲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桑尼亚的舍利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

原古人类考古学认为,在距今约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以前,人类进化到了古人时期,体质较猿人明显进步,已接近现代人。从古人的头骨化石来看,已比猿人有了很大进步,骨壁较薄,脑量增大;但与现代人相比,眉脊还很突出。古人已经分布于亚、非、欧的广大地区。当最近一次冰河期在欧洲大陆结束时,这之前至少经历过三次冰川期,每两次冰川期之间夹以约25,000年间冰期的亚热带温暖气候。从阿尔卑斯山脉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气候与今日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相似。这些原始人喜欢居住在洞窟里或突出的崖壁下,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这样的遗址,大多数分布在西班牙和法国西南部,在中国境内也不少。根据发现工具的不同和遗址间的差异,学者将"穴居人"分为若干类,每类以代表性的遗址命名。这时期的古人化石和遗迹分布更为广泛,在中国的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长阳人、丁村人及许家窑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术有所提高,能制造相对精细的工具并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赖采集、狩猎、渔捕,但是他们已经能打出良好的尖和刃,器型和用途渐趋明确,已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之分。狩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已能够通过掌握动物的活动规律,并知道利用地形环境来捕捉野兽,能集体围猎大动物。事实上原古人类对于动物的了解远比我们今天的认知要贴近,他们可能会模仿动物交流,引诱动物进入围猎圈。

1958年,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山洞里发现古人头盖骨的化石,被称为“马坝人”,距现在约二十万年左右,属于早期的古人类。1956年,在湖北省长阳县赵家堰山洞里发现了连着两颗牙齿的左侧上颌骨和一颗单独的前臼齿化石,被称为“长阳人”。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并发掘了一处古人居住过的遗址,在发据中发现了三颗古人的牙齿化石,被称为“丁村人”。

在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当时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两千多件,同时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出土。长阳人和丁村人都较马坝人稍晚。这时期的古人的体质形态也比猿人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的头颅骨已经变薄,前额已经增高,上颌骨已不像猿人那样向前突出。他们的体质已经与现代人接近,但比现代人还原始一些,所以称之为“古人”。这一时则,由于人们经过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他们制造工具的技术已有很大的改进。

他们打制石器的方法,不仅继续沿用中国猿人常用的直接打击法和碰砧法,而且还发明了交互打击的方法,打制出各种砍砸用的石器,这种砍砸器有单边刃的,有多边刃的,最显著的进步特征是有许多石器经过第二步加工,用起来比较锋利。石器中除砍砸器外还有球形投掷器,以供打猎之用。另外,还有厚的、大三棱形的和小型的尖状器,以及三角形、四边形或圆形的刮削器,以供刮割兽肉和兽皮之用。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用途制造不同类型的石器。马坝人和长阳人生活在江南地区,当时的江南气候温热、湿润。山间是茂密的森林,丘陵地带大都是碧绿的草地;在森林里和草地上生活着各种不同的动物,这些动物大都是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丁村人居住在太行山西边的汾河流域山前及河水两岸的草地上应该有更多成群结队的草食动物;河道里则会有各种鱼类和螺蚌等;这些都是丁村人猎捕和渔捞的对象,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人数已经增多,人们的分布日益广泛,原始人群较前也已经大大发展。

根据西晋皇甫谧的史书《帝王世纪》记载:“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当时是“淡泊无为而俗自化。”意思是那时的人类头脑比较简单,生活平淡无奇,一切顺其自然。可见在无天灾的日子里,原古人类的生活也不是我们今天认知的那么艰难困苦,他们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界的飞鸟走兽游鱼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原古人类进入新的阶段,男女交配状态有所变化,这时候已开始觉悟禁止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原始的氏族组织出现了萌芽。同辈间的混婚关系在偏远一些保留原始生活状态的少数民族中延续比较久远。中国西南部山区的云南泸沽湖一带,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就记述了利恩兄妹为婚的故事。故事述说当时除利恩六兄弟之外,世界上再没有男人,除利恩六姊妹之外,世界上也再没有女人,所以兄弟姊妹匹配成夫妇。云南怒族的传说,也谈到兄妹结婚的故事。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地。仅存兄妹两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内,侥幸生存。洪水消退之后,世人都淹死了。兄妹二人找不到配偶,只好彼此匹配成婚。他们生育九男九女。因为当时世间还没有其他人类,所以九对兄妹又互为婚姻。怒族终得以繁衍。直至近代,壮族社会仍残存同辈份的血缘婚实例。广西邕宁县和云南麻栗坡县的壮族中,广泛流传孪生的兄妹(一男一女的双胞胎),是天生的姻缘,注定要结为夫妻的说法。

原始人群内男女两性关系从无限制、不固定的杂乱状态,演进为族群内同辈分的对偶婚状态,也就是性关系圈开始只能在相同辈分族人之间发生,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人类自身婚配关系上的认知突破和超越,是人类与其他社会动物不同的又一重要差别。因为只有把每一代人的进步固化在身体的基因层面,人类的点点滴滴进步才可能实现真真切切的内在代际积累,而婚配关系的变化,说明原始人类在观察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在观察人类自身的发展,从自身个体差异中寻找到了人类进步的真实密码,那就是从人类自己繁衍生产的路径,去追求人类自己的更好超越。这一突破不仅使人类的体质、体能、智能有明显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开始形成长幼、辈份的意识。这是人类最早的婚姻规则约束,也是人类伦理观念的启萌。原始人群的组织内部秩序和规则开始出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中国大陆考古研究最新发现

从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甚至是土壤中提取古人类DNA,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国际上最新的古DNA技术让这成为了可能。

2017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他们和德国合作团队一同开发的一种特殊的基因捕获技术,从北京房山田园洞曾出土的一具四万年前男性的骨骼化石中,将仅有0.03%的古人类基因组从富含细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古人类DNA样品中捕获出来,并进行了测序。

这是第一个中国地区古人的基因组,这也是整个东亚目前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这一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

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遗传成分的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确定了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确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虽然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但他并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四万年前亚洲人群的多样性。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四万年前,虽然田园洞人居住在中国北京房山地区,他们却跟来自比利时的古欧洲人有遗传联系。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研究认为,尽管二者存在遗传联系,但基因组数据显示,田园洞人不是古欧洲人,而是古东亚人。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研究人员确定,早在4万年前,田园洞人已呈现亚洲人的遗传特征,从而与欧洲人分道扬镳。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早期与田园洞相关的东亚人,曾与一个神秘的未知人群发生过基因交流。这个未知人群可能是从尚未分化的古欧亚人群中的某一亚群演化而来。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或将寻找到这一神秘的未知人群。

事实上,早在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已经研究了田园洞人的线粒体及其21号染色体。当时研究人员发现,与现代欧洲人相比,田园洞人与现代亚洲人的遗传关系更近,应该是古东亚人群的代表。

但是,2014年,他们发现,此前使用的现代欧洲人样本中混入了产生干扰的古老遗传样本,因此,他们无法确定田园洞人是否已经是古东亚人。目前付巧妹等人的研究已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明确证实,田园洞人属于古东亚人。

但研究人员认为,田园洞人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因为一些田园洞人基因组中的古老基因,在现代东亚人基因组却没有发现。因此,东亚人的祖先另有其人,现代东亚人并非田园洞人这一支系繁衍至今。

虽然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都有一些古人类样本基因组被测序,但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地区,被测序的古人类基因组样本非常少。作为整个东亚目前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数据,这一成果也为东亚史前人群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支撑。

而古“许昌人”或是东亚人祖先。2007年和2014年,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挖掘出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这些化石共计45块,分布在数平方米范围内的区域内。中美研究人员在今年2月的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在河南许昌发现的头骨化石的分析显示,距今12.5万至10.5万年前,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特征表明,他们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研究人员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首先,扩大、圆隆且纤细的脑颅结构符合整个更新世人类头骨纤细化趋势;

其次,具有东亚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原始特征,包括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中矢状面、位置靠下的最大颅宽等;

第三,具有尼安德特人两个典型特征,包括内耳迷路模式、不发达的枕圆枕和枕外隆凸及其上部的枕凹陷。尼安德特人生活的繁盛期距今大约13万至3万年,主要在欧洲、北非和西亚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秀杰研究员指出,“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其头骨化石的发现,最重要的意义是反映出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多种古人类群体并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同时,‘许昌人’扩大、圆隆且纤细的脑颅结构,已经开始向现代人的方向演化,有可能是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祖先。”


参考资料:

1.《圣经 》(和合本)出埃及记; 创世记50章。

2.诺亚方舟:驶自宇宙?.UFO探索网.2012-10-02 [引用日期2013-05-08]

3. 诺亚方舟.百度网.2019-12-7引用。

4.大地. 来源:知乎.《地球上还有原始人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