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经常会听到有人介绍自己住在“万柳社区”、“望京社区”、“回龙观社区”等。
无独有偶,知识管理领域也有“实践社区”的说法。
但此社区,非彼社区,值得说道说道。
01 什么是实践社区?社区,顾名思义,是由一群生活在某一区域内,享有共同利益或目标的个体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形态。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时,将“Community”译为“社区”。
Community,还有社群、公社、团体、共同体等诸多含义。城市是大尺度的建设空间,社区是小尺度的生活场所。当然,除了地域属性,社区同时还兼具社会、文化属性,如国奥村、798区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及Web2.0的发展,论坛、BBS、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线上方式出现,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开始兴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起沟通,彼此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形成的团体可称之为网上社区、知识社区等。水木清华、天涯社区、QQ空间、小米社区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网上社区。

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最早由瑞士社会学家温格(Etienne Wenger)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关注某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怀有热情的一群人,他们通过持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增加自己在此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温格认为学习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人们在群体中能最为有效地学习。
其中“实践”一词,点出了实践社区的精髓,即成员之间既要彼此分享最佳实践,又要学习内化这些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之中。
因此,实践社区是一种促进个体隐性经验分享的有效手段,其本质是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模式。
西门子公司期望在其选定的业务领域中实现全球领先。为确保公司利润和增长,西门子制定了战略级的top 计划,并识别出如下三大策略、十一项管理举措。

西门子公司鼓励不同业务、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人,围绕某一共同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进行实践分享和交流学习,因此也对应分别设置平台策略、趋势引领技术、赢得新客户、交叉销售举措、软件举措、项目管理、世界制造、共享服务、资产管理、服务举措、质量及流程举措等战略级实践社区进行落地推进。Software Initiative“软件举措”实践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1995年就开始在全球开展活动,2004年落地中国,并设有专人负责运营,举办过多次线下沙龙及工作坊,涉及主题有“软件专利和保护”、“软件质量”、“软件研发组织的挑战”、“需求工程”、“创新管理”等。
实践社区,一般而言有如下三个基本要素:
- 成员:三人成行,需要有一帮对某一主题感兴趣,喜欢共同探求之人。
- 实践:面向实践,推动答案征集、方案开发、课题攻克等实际问题的解决。
- 运营:重在运营,让成员对社区逐步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等。
有人曾将知识库、专家网络、实践社区称为知识管理「三宝」,有人将实践社区作为知识管理“*手级”的应用工具,可见实践社区非常有价值。
对于个体而言,它有如下的一些好处:
- 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 遇到问题时,能够寻求同行的帮助。
- 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的同类,产生归属感。
- 能够结识领域专家、大咖等,得到指导,提升专业水平。
- 分享自己的观点、见解,让更多圈内人了解自己,产生成就感。
- 得到同行的反馈、建议,利于完善自己的成果。
- 通过与同行交流、碰撞,更容易产生火花和灵感,利于创新。
- 可以提升自己圈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与更多同道中人合作,做出更有意义、更伟大的事情。

对于组织而言,它有如下的一些好处:
- 激发不同个体分享隐性知识。
- 能够打破部门的界限,基于主题进行横向拉通。
- 提升跨部门、跨区域、跨团队的协同。
- 动态存储高价值经验。
- 为发展、共享和管理专家的知识提供途径。
- 避免“重复发明轮子”。
- 比传统的组织单位更为灵活。
- 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 改善组织氛围,创建知识共享的文化。
华为公司是国内推动实践社区的标杆,其内部活跃的实践社区超过7000个。下面是硬件领域实践社区“硬件园地”同事讲述自己获得同行帮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有很多。
“2013年10月24日,我遇到一个输出电压跌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部门内讨论过多次,都没有获得任何进展。我感到非常苦恼和焦急。我把该问题发布在硬件园地,1小时就获得了很多电源专家的回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按照大家的建议进行测试,并把结果反馈到社区,与各位专家深入交流,最后排除各个怀疑点,胜利解决问题。这个原本打算花一周攻关的问题,在不到1天的时间内就搞定了。”
03 实践社区的运营或许会有人问:我们已有大量的微信群、工作群,还需要实践社区吗?
当然,如果这些微信群、工作群能满足上面实践社区三个基本要素,那它们本身就是实践社区。
现实中,大量的微信群、工作群往往流于消息通告、信息流转等浅层次,缺乏有效地运营去启迪集体智慧,没有在隐性经验挖掘、深度思考、心智开发、心性修炼等下功夫,也就是“实践”的深度不够,时间一久,成员感觉意义不大,慢慢也就淡了,殊为可惜。
因此,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更有效地建设“实践社区”。
不同于正式的官方组织(如事业部、部门、团队等),实践社区有其自身的自然发展轨迹,不是靠一纸任命就可强下命令。
要建设好一个实践社区,需要认识其生命周期规律,拟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建立合适的运营流程。具体可参考下面「实践社区运营七步法」:

实践社区运营七步法
- 潜在期:采取识别策略,进行社区规划。类似一个新业务、新项目一样,开始时要进行洞察,做好社区规划,包括社区定位、发展策略、运营计划等。
- 初创期:采用孵化策略,建立社区组织。每个社区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一般会有Sponsor、社长、社员等角色,同时需要定义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
- 发展期:采用加持策略,上线社区平台。根据组织数字化规划中的系统应用架构,选择合适的社区平台工具,上线后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目标人群加入线上社区。
- 飞跃期:采用创新策略,日常运营社区。通过拉新、留存、促活,做好日常的社区运营,具体可以包括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等。
- 成熟期:采用优化策略,定期度量社区。当社区的用户数、活跃度等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熟状况时,还需要持续优化,尽量保持并延长社区的寿命。
- 老化期:采用变革策略,调整改进社区。当然,随着环境、业务的变化,社区也会面临下滑、老化的困境,这时候要考虑进行变革或调整,看能否回春。
- 消亡期:采用接受策略,取消解散社区。如果确实回天乏术,社区存在的意义不大了,那么就应该当止则止,尽快解散、结束该社区。
总体而言,要运营好一个社区,需要线上与线下进行结合。
既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建立线上的虚拟社区,招募、聚拢对此主题感兴趣的人员;同时也需要通过线下各种运营,促进人与人的联接、人与知识的联接,激活社区并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前几年,实践社区随着Web2.0的兴起而兴盛,之后逐
,实践社区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里。
因此,基于实践社区进行深度挖掘和运营,依然还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组织结构扁平化、民主开放型的公司里,实践社区会比较好使。
但是在一些强管控性公司,实践社区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很难得到很好地推行。
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要从一个组织的文化层面去反思。
实践社区,背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倡的是营造一种安全、开放、平等的氛围,构建的是一种推崇连接、对话、协作的新型场域。
一个组织是否真正愿意释放员工的天性,让每一个个体能自由表达想法,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于一些“无用之用”上,这其实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备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当下的认识,不够究竟圆满之处,请多指教斧正。自利利他,如果觉得小作文还不错,可能对其他人有点帮助,欢迎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