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公”指南:除了科举,还有这些途径

穿越“考公”指南:除了科举,还有这些途径

首页模拟经营穿越古代当大官更新时间:2024-04-27
众所周知,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以后,科举这一选官制度就逐渐的成为了古代选拔官员的主流。所以才有寒门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流,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自得。但哪怕是到了世家门阀烟消云散,科举成为主流入仕途径的明清时代,在除科举之外,也有若干其它的选官制度,今天,八卦君就带大家来扒一扒科举之外的“考公”途径。

自古以来,选拔官员大致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阶段。

“世官制”又被称为“世卿世禄制”,大行于夏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之下的卿、大夫们享有官爵封地,这些官爵与封地都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

但及至春秋战国之交,诸侯攻伐激烈,为了最大限度提升综合国力与战争潜力,各国统治阶层纷纷打破旧有制度,或是不拘一格提拔底层人才,或是唯以军功论爵等,总之采取的方式方法大同小异。

到了汉朝建立,天下大定,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能惠及更多人的选官方式,这样,“察举制”就应运而生了。“察举”顾名思义,就是由地方考察举荐人才,授予官职,首创于汉高祖,成型于汉武帝。经过了西安的衰亡与光武的中兴,再好的制度也逐渐被歪曲更易。“察举制”的初衷是“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但时移世易,发展到东南中后期,地方上世家大族坐大,“察举制”由最初的以“才学”论变成了以“门第”论,才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童谣。

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的一种改革,由朝廷主导,人为的把人以门第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得门阀世族得以名正言顺垄断高官厚禄。如左思所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刘毅也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应了这一时间选官制度的局限从而造成的阶层固化。

为此隋朝创立科举制,其目的也有稳固统治,打破门阀世族对高官垄断的目的。然而隋唐这一时期科举制虽有创设,但仍然成为高官子弟的晋升之阶,寒门子弟因科举得官的比例依然较小。在唐朝除了科举所有的明经,进士,秀才,俊士等科目考试之外,还依靠学校来选拔人才。按照《新唐书》记载,唐朝的学校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州县学等,种类繁多,有偏重某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学校,如律学,算学等,其他大都是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综合性学校。

但是这些学校的生源限制都极其严重,比如国子监,要求只允许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的高官子弟进入读书,门槛很高,大部分平民其实依旧享受不到国家普及的学校教育,只能依靠自己努力自学成才。从州县晋升出来的称为乡贡,从学馆晋升的人则称位生徒,而地方学校众多,学馆只有两个,一个是由门下省设立的弘文馆,另一个则是东宫设立的崇文馆,当然了,这种由中央高级机构和皇室机构办的学馆,普通人是没有机会享受的,可以在学馆作为学生的都是皇室宗亲,功臣子弟和在朝京官从三品之上的后辈子弟才可以进入。

并且这些人从学校毕业后不用像现代人一样操心工作,他们完成学业后,由朝廷通知各处学校,五品官僚及以上的子弟直接送到兵部,通过拼爹来决定他们的官职的高低。

《新唐书》记载:“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种类繁多,包括明经,明算,明法,明字,秀才,进士,俊士等,这些科目被人分门别类划分出来选取官僚系统所需要的人才。而这只是日常的科举选拔,在皇帝急需人才的时候还会特意另开考试,称为“制举”,用以选拔非常时期的急需人才。

而另一种更加常规的选拔方法在唐朝更为流行,那就是“门荫”,通过他们的父辈官职高低直接可以取得一个相应的低品级官职,这是唐朝最普遍的当官渠道,比科举还要主流。其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选官之法作为上述主流方法的补充,比如制举,斜封官,小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在宋明之际,科举逐渐成为主流,然而其他选官方式也没有这样就此沉沦被废,反而作为科举的补充顽强的生存着,为了防止科举还不能够尽纳天下的人才,朝廷多次下诏州郡推举人才,被称之为“举遗贤”

《宋史》载:“科目既設,猶慮不能盡致天下之才,或韜晦而不屑就也,往往命州郡搜羅,而公卿得以薦言。若治平之黃君俞,熙寧之王安國,元豐則程頤,元祐則陳師道,元符則徐積,皆卓然較著者也。”

宋朝时期,主要选官方式有6种,除科举之外还有学校,补荫,保任,考课,铨选5种方式。学校与唐朝大致相同,不过更加放宽了标准,七品官僚以上子弟允许进入国子监学习,而庶民之中表现优异者可以进入太学学习。补荫自不必说,也是朝廷对于高官们的奖赏,允许他们荫后辈子弟为官,保任则类似于察举制,百官为朝廷推荐可以做官的人选,同时担保他们的学识和能力,这叫做保任。考课和铨选则是针对官员的考核评定,这个就不再详细叙述了。

明朝在宋朝基础上更进一步,把选拔官员的方式更加普及到了下层民众,《明史》记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

同时对百官荫庇后代的制度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也对生员实行免除其个人徭役及家庭中亲属两人的徭役,减轻家庭负担,让他没有后顾之忧。这也使得明朝的官僚体系相比唐宋更加健康,没有前朝选官导致的众多弊端。但是始终古代选官有一个弊端,就是交钱为官,在所有王朝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都会无一例外的选择让人交钱为官,明朝也有这种情况,不过基本情况还是很正常,按《明史》记载:“例监始于景泰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行四年而罢。成化二年,南京大饥,守臣建议,欲令官员军民子孙纳粟送监.....此举、贡、荫、例诸色监生,前后始末之大凡也。”虽然纳粟入监导致监生水平质量下降,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毕竟本身封建王朝的管理就不可能导致监察机构的绝对干净,从而衍生出腐败,而选拔机构的堕落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专门为武人设置学校和儒学,提升武将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以上就是古代王朝除科举制之外的几种主要选官方式,以学校,荐举和门荫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同时强化科举,弱化特权阶级的做官捷径,得以扩大和稳固新兴王朝的统治根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团结最广大读书人的最好方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