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畅想曲:现在再做一家新的出租车公司还有机会吗?

出行畅想曲:现在再做一家新的出租车公司还有机会吗?

首页模拟经营出租车公司更新时间:2024-08-03

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服务上不来,网约车巨头滴滴也出现战略失误,沉不下心来服务。而庞大的出行市场继续增长。

出行市场的竞争还远没有饱和,至少大众的出行需求还有很多没有满足。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诞生一家新的出租车公司?不管是完全新的玩家进入还是老的玩家单独成立一家新公司。

出租车经营的门槛是否可以放开?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原来的出租车特许经营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民营资本谁都可以经营出租车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

下面是我的一点随想总结。

新的出行公司既不是租车公司:神州或一嗨,通过向客户出租车辆满足普通人的出行服务。(当然,租车公司也有连车和司机一起出租的,但基本只服务于企业客户)

也不是互联网打车服务:滴滴、易到或者曹操专车。这些互联网打车公司就是共享出租车的概念,人和车不是公司的,平台主要的是提供信息撮合。

更不是专门的租车公司:把车租给个体司机,让他们跑滴滴,自己不管服务。本质上是拿租车的牌照赚钱。

我说的就是出租车公司,和现在的强生大众模式一样的出租车公司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出租车公司?

能够给乘客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像一个熟人一样的驾驶员,能够真正做到放心和贴心。

车辆是公司的,司机也是公司的,公司不仅要对车负责,更要对人 车给客户提供的服务负责。

和强生大众等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出租车人员和服务的不同。

仅靠服务就能竞争过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吗?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在说服务有哪些不同之前先谈下我对出行内涵的理解:

在现今的社会,有哪些出行的需求现在的出行公司满足不了?

太多个性化的增值服务需要满足,而不是把人像货一样从一个地方拉到另外一个地方。大众缺乏像一个熟人一样的驾驶员提供出行帮助,放心和贴心的服务还远远不够。

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驾驶员和车都是出租车公司的,有了品牌背书,安全性就很有保障。2018年滴滴顺风车事件发生后,有人会说,滴滴只是信息撮合平台,车和人都不归滴滴管,滴滴怎么保障驾驶形成的安全性?

新的出租车公司的口号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私人驾驶员的体验。”

只有你同时能够管控车和人(驾驶员)的时候,你才能做到。

车好不是最重要的,能够像亿万富翁的私人驾驶员一样提供服务的人也许才是乘客内心最想要的。

你可以比强生大众收费贵啊,你看顺丰比其它快递公司贵多了,很多人还是愿意用顺丰。

这家升级版的出租车公司可以有哪些服务?

1、成立内容服务部

音乐定制服务:比如有人喜欢邓丽君、有人喜欢周杰伦、有人喜欢莫扎特……

相声小品曲艺定制服务:赵丽蓉、陈佩斯、赵本山、岳云鹏……

鉴于在出租车上的时间比较短,适合放一些让人放松安静的音乐或开心一笑的相声小品,具体根据客户需求来定。

对于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可以采取分成模式。比如,听一段20分钟的郭德纲的相声,乘客需要支付0.2元,出租车公司和出版社各得0.1元。

每天这么多笔支付订单,出租车公司还可以找蚂蚁金服或微信拿补贴。

司机只管开车,车上播放的音乐或视频节目由出租车公司后台人员(或人工智能)操作。

2、既是司机又是个人出行助理:私人助理 跑腿公司 镖局

有人要求车里放一束鲜花……有人要求车里有个按摩仪……有人要求放点零食……都满足!

手机界的苹果,冷饮界的哈根达斯,包包界普拉达、快递界的顺丰……甚至可以用特斯拉model3作为出租车。当年强生用途安的车不也要20多万的嘛。model3在上海生产后,再加上团购也许不到30万就搞定。

问题来了:怎么收费?

虽然都是非标的,但是我相信,一定能够设计出来双方都能接受的收费模式。

谁可以做这件事?

或者说哪家公司可以向这个方向转型?

下面对传统出租车公司、滴滴、曹操专车、一嗨租车四家公司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传统的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以上海为例则是强生大众锦江巴士等。是否可以向这个方向进化?改变一个中年人很难,改变一个拥有了多年习惯的中年人更难,在开一家出租车公司还要申请牌照的管制体制下——提供满足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很难。不然,现在仍然会是大清纪年了。

一嗨是总部位于上海的租车公司,起步不比神州晚。拥有大量的上海牌照,这是一个优势。但是现在除了常规的向散户和企业提供租车服务外,并没有开展出租车业务。不知道是政策不允许,还是业务考量。也许有一天会进行试水。

曹操专车的出现有点出乎我意料。网约车大战结束,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了滴滴一家独大,你再做个网约车公司,有前途吗?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很难活下来。但从目前看,它好像活的也可以。并且在服务上貌似比滴滴更丰富:按天包车、自由行、帮忙取送等。

出行的刚需市场与滴滴的亏钱困境

文章写到一半,看到了滴滴裁员的报道(2月15日),腾讯科技、36氪、创业邦都在第一时间发稿……你当时有多出彩,眼下的负面就会有多么强的热度。而出行市场客户的需求如此的真实和庞大,所有的巨头都无动于衷。

2018年是滴滴水逆的一年:

顺风车事件:三个月内,两次顺风车事件,两条人命,一度将滴滴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滴滴低效的客服体系、糟糕的顺风车品牌宣传以及形同虚设的司机准入门槛,遭到了媒体、公众、政府狂风骤雨般的责问。交通部甚至在文件中公开表示“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AI财经社)

业绩巨亏:2018年全年亏损109亿,截至2018年底,滴滴的累计亏损额度已经超过450亿元。海外市场虽然拓展迅速,但是资金压力陡增。

过冬裁员:2月15日,滴滴全员会宣布过冬。将于2019年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整体裁员15%,涉及人数2000人左右。

之前曾经写过一篇:程维的焦虑是真焦虑 。引用了程维的说法:“滴滴是战略驱动,不是机会驱动。我们的战略:一是国际化,构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的出行平台;二是推动共享新能源汽车和配套的服务体系。未来人们不用再拥有汽车,滴滴将作为整个城市的汽车运营商。三是智慧交通和无人驾驶。从这个战略来看,滴滴仅走了1%。”

在我看来,驱动企业发展的只有市场。企业最好的战略就是服务提升:围绕客户进行千方百计的创新服务。你扎的越深,就越能树立起高不可攀的竞争壁垒。

钱多了就开始学会*了。什么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国际化……你有我有全都有。很多高大上的词汇忽悠下投资人和资本市场还行,(现在连资本市场都忽悠不了了)要是当真,企业就完蛋了。

以国际化为例,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实施起来确实很有难度和风险。在根基未牢的情况下急着出海,很多时候就是陷阱。

TCL曾经国际化过,我现在还记得当年中国广播之声对李东升的采访,对TCL是有些崇拜的。后来TCL的国际化失败了。出海的猎豹傅盛好像今年也不好过,前一段还在和潘乱互怼。阿里巴巴也曾在创业初期在美国开分公司,没多久就关了,老老实实服务中国人民,靠庞大的中国市场成就了阿里帝国。

滴滴现在和阿里巴巴当时的阶段很像,国内根基未牢,市场又非常有潜力。现在搞国际化一定会受国内市场的牵连,整个公司亏损的情况下,国际化还能搞得下去?至于说无人驾驶。能够真正普及需要多久?不低于5年吧。这五年公司靠什么养活?管理层一飘,员工就跟着虚,谁还会踏踏实实做服务?

这里不是嘲笑企业家,企业的尝试都是很勇敢的,但是决策要理性,不要被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支配。

再看看国内的出行需求:

网约车市场通过滴滴快的优步大黄蜂等补贴大战逐渐成熟,培养了相当大的一批客户。同时随着城市商业环境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出行需求的增量。就以最近的春节为例,一方面由于政策收紧,大量不合规司机被清退,另一方面大量司机返乡过年,今年大城市春节期间打车难尤为突出。

图片来自创业邦,见识下1000 滴滴打车排队

滴滴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小年到正月初六,全国平均打车成功率维持在60%左右,也就是说,每10次打车就有4次打不到。

一方面是这么多人要出行,一方面是你亏100多亿,是不是看起来很不合理?如果市场萎缩,没有业务倒还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现在传统出租车公司赚钱吗?如果传统出租车公司赚钱,滴滴做自营车业务也没有不赚钱的理由。你可是高大上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啊。你的效率还没人家高?聚焦服务出行,其它都是扯淡。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一点:服务是否满意。靠谱的战略就是:倾听客户,提升服务品质。大道至简,没有什么新东西。

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什么时候废除?

什么时候网约车也可以像出租车一样车上面放上出租车的标志,不一定像现在的出租车那样明显。所有的资本都可以参与出行服务市场的竞争中来。

不知道现在出租车公司的牌照是否还是和以前一样的高门槛。出行问题得不到解决决不仅仅是滴滴公司的事情。如果不放开竞争,乘客永远别想有优质的服务。

网约车只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下单,不接受电话和扬招接单。不知道制定这种政策的人是怎么想的?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服务,为什么非要限制它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呢? 是不是和“法无禁止即可行”的原则相违背呢?重门槛轻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惰政的思维。

举个例子,如果出租车经营完全放开牌照,所有民营资本都可以经营出租车业务,会不会诞生一家专门服务老人的出租车公司,口号我都帮你想好了:“老人出行,交给我就行”。


谷社观察 I 产业观察,互联网分析——思想&创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