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黄包车”

民国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黄包车”

首页模拟经营滴滴黄包车更新时间:2024-05-08

一说到民国我们就会想到旧上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融合的中心,各方势力云集于 此,鱼目混杂且帮派林立,既有商人、企业家、学者、政客等精英阶层,也有歌女、黑道、苦力等贫民阶层,更有国外的各方势力驻 扎于此,可以说这里是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向往大城市和梦想的淘金地。

而旧上海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东西让人一看到,脑子里立马就会浮现出旧上海的面貌?比如我看周星驰的《功夫 》,里面给我上海印象的是“旗袍”,特别是阿珍和盲人*手挡住周星驰看美女这两个桥段,还有比如琼瑶阿姨笔下的《情深深雨蒙 蒙》,剧中的是夜总会和歌女、舞女让我感觉很上海,但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忽略了一个我们最经常看到却又从未在意的东西,它就 是“黄包车”,说到这里脑子中是不是马上就有画面感了:夜晚的小摊街头,一辆黄包车停在某个夜总会旁的角落,看到里面走出来 位贵妇,车夫立马迎了上去,随后响起清脆的铃铛声,渐行渐远。

一、黄包车的来龙去脉

黄包车是一种靠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在平常的书本和电视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它所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租 车或者滴滴。在旧上海拉黄包车的车夫很多,估计有几万人,每条街道每个小巷几乎都有那么几个,然而这种风靡上海的乘坐工具却 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最早黄包车还不姓“黄”,它是19世纪的70年代由日本人发明出来的,到清朝同治12年时,才被一个名叫“梅 拉”的法国商人引入上海法租界,数量也才一两百辆而已,上海人称它为“东洋车”。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科技落后,经济贫困,可 以说毫无工业基础,国家根本没有人力和物力来发明创造这种机械,只有当时的日本有这个能力。

梅拉这个商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他看中了“东洋车”在上海的商机,于是向政府申请了“东洋车”运营许可和专利,风风火火经营 了一段时间,令人没想到的事这个商人却*了,按理说他应该大发一笔横财,因为清末年间交通工具一般是驴车、马车、牛车这些 ,速度慢、操作难、成本大且不舒适,反而是半人力半机械的“东洋车”更适合城市复杂的街巷。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法国商人的想 法没有错,出发点也没有错,他错就错在不了解中国,缺乏实地考察,所以造成他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两点:第一,梅拉雇佣的车夫多 为日本人,中国人很少,这就造成了语言不通,车夫和顾客无法正常交流,毕竟消费的主体是中国人,梅拉以为日本人会更懂得拉车 ,他没找对服务对象;第二,引入的“东洋车”是双座的,过于笨重和庞大,且造成资源浪费,你说如果顾客是一个人的话,你是拉 还是不拉,而且中国人不喜欢和陌生人同座,再则当时的路没现在这么宽,经常会发生剐蹭的交通事故,这也是梅拉没想到的。

所以引入新事物后,不要急着使用和推广,你得先考察好本地的环境和消费习惯,梅拉的例子就是一个教训,虽然先行者“东洋车” *了,但是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得到了改进,催生出了“黄包车”。中国人很聪明,他们看到了“东洋车”的 缺点,把原来的双人座改为了单人座,这样即增加了速度和灵巧度,又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资源,而且他们还把铁皮色的“东洋车”涂 成了黄色,牢牢抓住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因为我们国人天性不喜讲话,且大多以黄色为尊,经过这么一变通,黄包车在 上海立马发展流行起来,可谓是风靡一时,鼎盛时期的黄包车扩张到近八万辆,车夫近二十万人,这个规模空前绝后,我愿称它为“ 黄包车盛世”。

二、黄包车独受上流社会“恩宠”

清朝末期受闭关锁国影响,人民愚昧无知,到了民国的时候,西方的文化和科学开始慢慢融入到东方这片土地,两种文化的碰撞肯定 会形成浪潮,特别是在大城市,感受非常明显,人民开始追求新鲜的东西,讨厌以前旧的生活方式,认为那是落后的,就比如我们现 在的“韩流”。所以,黄包车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品,深受中上层阶级的喜爱,有些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私家车,在圈子里非常火, 特别是商人和白领这类的,而黄包车备受追捧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点:

1、符合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

民国时期的旧上海,已经具备了大城市的规模和规格,城市的街道和路面不在是坑坑洼洼的泥地了,大多数都已经铺上了石板和砖头 ,而像牛车、马车这类的旧交通工具明显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它们体型庞大且速度慢,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多, 人流量大,而且马和牛还会随地大小便,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黄包车的出现立马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它体积小轻便 ,可以很方便地穿梭于各个小巷之间,虽然人的体力比不上牛马,但是在城市里不需要长途奔跑,够用了。

2、造型时髦,内饰舒适

如果不看车夫,只看后座的话,黄包车是不是相当于一辆敞篷车,视野开阔,可随心所欲欣赏风景,如果遇到下雨天,后面的敞篷可 以往前拉,刚好盖住一个人的空间,这样乘客就不会淋到雨了,这么*的操作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人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是无止境的,有了这么一个新鲜玩意儿,谁还愿意去做土里土气的牛车和马车。而且,黄包车行驶在石板路上还是很平稳的,里面的座位一般是先用棉包一层,然后再用皮包一层,坐上去非常舒服,软软的又不颠,如果是女士乘坐,配上美丽的旗袍,可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回头多望两眼,这也是为啥名媛、贵妇喜欢它的原因了。

3、身份地位的象征

黄色在中国一直是尊贵的象征,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才可以用“黄色”装扮,平民百姓没有那个资格,商人富豪照样没有,现在好了,商业用途的黄包车都是粉刷成黄色的,坐上去就跟坐龙椅似的,中层阶级的白领以及做生意的商人富豪终于逮到了出头的机会,纷纷涌过去体验一把“贵族生活”,以前手里有钱但没地位,现在可以坐上黄包车显摆显摆了。有人可能会疑惑,底层的百姓不也可以坐黄包车么?其实虽然黄包车在民国已经相当普遍,但是车费也不是很便宜,底层的百姓是坐得起,可他们心疼自己的血汗钱,坐黄包车有点奢侈了,他们宁愿走路或者坐电轨,而上流社会的有钱人,他们则会买一辆私有的黄包车,再雇佣一名私人车夫,这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

三、“车上车下”的不同生活

从古至今,不管是哪朝哪代,也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贫富差距一直都是存在的,这种差距是无法消除的,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和私心是无法消除的,我们从一辆黄包车就可以看到这种社会的缩影。黄包车车夫在当时的旧上海算是一种热门职业,这些车夫大多是从农村来到上海的,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唯一能*就是体力活,不怕吃苦不怕累,黄包车车夫这个职位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年轻车夫为了赚钱来到上海,他们的黄包车都是从车行租过来的,只有交了押金才可以拉着黄包车出去载客,这还不算,你每月还得向车行交租金,租金的数量视情况而定,有多也有少,最多的时候要上交每月收入的一半。黄包车车夫辛辛苦苦拉了一个月的车,最后到他们口袋的也没多少钱,勉强能够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干这行也不轻松,拉客的时候要小心,因为车是租来的,撞到了或者是磕到了,你是要赔钱的,情节严重的连车子都会被“交警”扣押的,到时候赎金和赔金就够你和一壶的,你大半年都白干了,而且你的个人信誉也会受损,不仅乘客不来找你,甚至连车行都不愿意把车租给你,这就等于失业了,失业在那个年代可是要死人的。

上流社会出行天天坐黄包车,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可谓风光无限,再看看那些车夫,他们拉了半辈子的车,风里来雨里去,每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攒下来的钱却连一辆黄包车都买不起,想想就有点心酸。审视当下,我又突然觉得有点好笑,现在的年轻人和当时的车夫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努力工作了十几年,却连郊区的房子都买不起。

历史的车轨不断地向前延伸,物是人非,风景依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