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恭博馆长冯乃恩: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冀望于持久的“升温”

专访恭博馆长冯乃恩: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冀望于持久的“升温”

首页模拟经营多福农场红包版2023更新时间:2024-04-29

12月14日,恭王府博物馆迎来创建40周年。今年以来,恭博以“走,去恭博”为口号,推出“喜溢华庭——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恭王府服饰秀”“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等多项主题展览及活动,邀请更多观众体验王府的“精雅生活”。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古建保护、数字赋能、文创开发等方面,恭博有哪些经验?未来,恭博又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在恭博创建40周年之际,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冯乃恩。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冯乃恩。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恭王府花园再现古典园林“江乡”意境

新京报:今年是恭博创建40周年,新馆徽正式发布,多项精彩展览陆续开展。为什么要选择“走,去恭博”这个口号?在举办的展览中,你觉得非常有特色的是哪些?

冯乃恩:恭博自创建以来,经过历代“恭博人”的不断付出和奋进,实现了从腾退修缮到全面开放,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多元并进。2023年12月14日,我们迎来创建40周年的生日,系列活动选择以“走,去恭博”为口号,是因为它轻松、亲切、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恭博朝气蓬勃的气质,也充分体现了恭博作为一家现代博物馆的公众性与互动性。

今年代表性的展览、活动有很多,比如暑期恭博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展览将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明代瓷器置入恭王府的古典建筑园林中,进行了创新性地情境式解读,让历经沧桑的恭王府与景德镇御窑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好精雅生活的“对话”。

9月与观众见面的“喜溢华庭——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是恭博与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办展。展览通过天伦、美器、祈福、崇文和修武五个单元120余件文物,在这座二百余年的府邸中回望宫中少年的儿时生活,是富有浓郁亲情味的一项特色展览,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在恭博40周岁生日这天,恭博的重头戏“胸罗锦绣——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研究展”将与观众们见面。该展览展示了一批目前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是恭博40年来旧藏“省亲”首秀,亦是多年来旧藏追溯、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展示,意义不同寻常,我们也希望借由此展吸引更多恭王府旧藏“常回家看看”。

喜溢华庭——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新京报:“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近几年恭王府进行了古建修缮保护工作,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古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冯乃恩:一直以来,恭博都将古建和藏品的日常维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重心也由一般性保护工程逐步转向研究性保护修缮。

2020年,恭王府古建维修养护计划首次制定,有规划、有步骤的古建保养修缮工作正式实施。秉承“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恭博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后罩楼、停云石等建筑和景观,锡晋斋、妙香亭、流杯亭、方塘水榭等建筑彩画,府邸及花园区域的碑石、古树、家具等进行科学动态监测和数字化影像采集,为文物保护与修缮披上科技的“护甲”。

2023年11月,历时近5个月的恭王府花园全面保养、修缮工程结束,依据史料记载及专家反复论证,修缮后的方塘水榭会再现当年“四围流水青杨巷,一院香风白藕花”的“江乡”意境,实现古典园林中水亭泊舟的场景。恭博始终秉持严谨审慎的修缮态度,通过数字化采集等,让历经百年风霜的古建文物再现当年的精雅巧妙之风采。

彩画数字化采集。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数字化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数据采集

新京报:近几年,数字赋能让博物馆焕发更多魅力。在数字化展览、展示方面,恭博有什么经验?

冯乃恩:恭博非常重视数字技术与博物馆业务的结合。数据就是生产力,“数(据)量”决定质量,决定了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文物保护质量的好坏。数字化不仅仅是追逐热点,引进数字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博物馆业务发展得更健康、更持久。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基础数据的采集。我们利用数字化手段采集各类建筑、文物数据信息,建设藏品管理系统等。比如,目前正在把所拥有的6万平方米独特建筑、园林和近6万件藏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存,不仅采集平面影像,还包括三维数据、色彩等多种数据,形成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藏品数据库。

其次是数据的利用。这几年,恭博以“梳理历史、展望未来”为目标,启动多项文物数字化采集与保护项目。在立足“线下”主阵地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手段让文物二创“再生”,开辟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模式。本月与观众见面的“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就是通过水墨艺术风格的三维场景渲染数字手段和虚拟景深漫游的线上展览形式,实现了苍龙教子纹盖瓶、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等“馆藏重器”与仍流落海外的“家人们”一起“云端团聚”,让观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百年王府经典旧藏。

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新京报:节假日,恭博常常门票售空,你如何看待恭王府的“走红”?如何让王府历史文化与更多人共享?

冯乃恩:博物馆的“走红”,折射出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过去,观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博物馆是人们被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地方。如今,博物馆不仅仅是“神圣的殿堂”“第二课堂”,更是提供文化享受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文化的享受者,这种变化导致了博物馆定位和运营方式的转变。

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当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短暂的“走红”,更冀望于持久的“升温”。这就要求我们以独特性、普及性、活态性的方式,向公众解读历史文化,努力进行创造性转化,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公众生活。

我们尝试通过情境化的方式解读展览,还原过去的活态空间、时间维度,让观众融入展览、体会展览,而不仅仅是静态观看。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展”,现场用情境话剧的方式呈现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7年踏勘恭王府的故事,帮助观众了解展览的背景和内涵。

又如,恭博对自己的全新特色定位——“社区博物馆”。恭王府的家在什刹海,是什刹海社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顺应并充分运用好先天条件,着力建设“公众恭博”。我们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开创性地邀请喜欢、关注恭王府历史文化及恭博未来发展的观众,共同参与策划举办展览,向观众展示恭博老朋友们眼中的“恭博40年”。

我们还举办了13场“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既有来自恭博、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为大家细致解读王府生活乐趣,也有什刹海居民讲述什刹海和恭王府的历史变迁。例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先生就是从在恭王府中考研与读研经历讲起,追忆了师友间那些令人难忘又极具画面感的生动往事。

总之,希望人们无论来到什刹海边的恭博,还是线上虚拟恭博,都能徜徉在温馨的生活空间中,随处都有“亲切如家”的感觉。

“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文创产品要在生活中真正用起来

新京报:“大文创”是近两年来恭博布局的一个方向,恭博在文创方面有何立意和特色?

冯乃恩:去年,恭博借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推出“一见‘粽’情,‘紫藤’你”祥瑞饰物礼盒,将温情端午与浪漫紫藤融情于吉祥多福的美好祝愿中。

今年9月,继续突出民族特色,以恭王府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恭王府服饰秀”亮相法国巴黎,在“文化 时尚”的跨界融合中,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表达和国际传播的新征程。

借助创建40周年的契机,趣恭博·集章盒的升级版产品“恭王府角落故事系列产品”相继开售,产品以探寻恭王府各处铺首文化为主线,带领观众领略恭王府的厚重文化底蕴。同时,以“小福家族”形象为视觉主体,趣恭博自拍机也同步面世。

此外,以恭王府后罩楼“福庆有余”什锦窗纹样及康熙帝御笔“天下第一福”为主题的2024年恭王府“福庆有余新春礼盒”也将与观众见面。恭博希望借助文化内涵丰富且多元时尚的文创精品,打响文创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传统“精雅生活”元素的多样化、多渠道嵌入。同时,探索文化遗产创新保护、活化利用的发展新路径,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福家族”。恭王府博物馆供图

新京报:你对恭博的未来有何期待?恭博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展?

冯乃恩: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独特的王府历史文化、恭王府古建筑、藏品及其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恭王府内的建筑、园林布局和装饰,处处都营造出浓厚的“福文化”氛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福文化”也是恭博研究和传承的重点之一。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赋能。我总结了现在数字技术的运用理念:“寻找最短距离、寻找最短时间、寻找最大群体、寻找最大效果”。其应用于博物馆领域,就是要注重与“内容为王、融合为法、内功为源、技术为器、转化为宗”的博物馆运营理念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寻求最大的文化认同,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一个社会共享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形成“数字社区”。同时,以数字化手段“复原”已消逝的恭王府水法楼,让受众近距离地感受当年室内造景形成的“亭台楼阁”,再现乾隆时期水法楼的盛况。距今两百年、唯一尚在使用的清代室内戏楼——恭王府怡神所,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当代昆班与当年名伶同台竞艺、古今呼应的盛景。

我们还将不断开拓创新,促进文旅融合。本月,恭王府安善堂传统生活美学馆即将开放,能够真正提供给人们“精雅生活”的沉浸式体验。恭小福食礼店将开启试运行,其中的盲盒饼干可以随机抽取与恭王府的文化元素息息相关的吉祥祝福。明年,我们还计划推出恭王府服饰馆,满足当下年轻人热衷汉服的需求。

同时,恭博的大文创也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之内、局限于传统产品,而是在互动短视频剧、剧本*、衍生数字产品等行业多方向发力。我始终强调,文创产品要生活化,要在生活中真正用起来,看到它就能想到我们的博物馆,想到恭博提炼的“精雅生活”理念。而在人们购买消费承载恭王府文化内涵产品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深入人心。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许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