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及其两岸繁华热闹的市井景象和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整个作品以长卷的形式,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这也正是因为它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法才能将整幅作品点染得如此生动形象。画中主要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风光,另一部是市集生活。据有关学者统计,画中约莫有814人,牲畜共有60多匹,船只大约28艘,房屋楼宇共30多栋,车辆估摸有20辆,轿子8顶,树木共170多棵,画中所展现的人们往来衣着都不同,并且神情各异,同时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的渲染。
整幅画卷特别注重场景的情节描绘,构图上也是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其彰显出来的笔墨章法都设置得很是巧妙,颇见画家的功底之深厚。这幅画作对于市井小民各种形态的描绘栩栩如生,将宋朝的都市经济囊括在内,让我们徜徉其中,梦回繁华,感受宋朝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实古物也是会说话的,即为古物语,藏着一份未说出口的情怀,同时还有一段历史。因而一件古物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流淌的千年时光,还有呼葱岁月的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