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网上有消息称,南宁二中可带宠物上学,还有专属入校证。只要打全疫苗,就可以申请《宠物入校证》,同时还有一份相关的《文明养宠公约》。公约提到:“携宠外出在架空层附近绿地、广场等场所时,为宠物系好牵引绳,随身携带粪便清理工具,不让宠物做嗅人、扑人等动作。”
此前,江苏某高校允许学习宠物饲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饲养宠物就在微博上引发了热议。这次是广西南宁二中这样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也肯定了宠物作为高中阶段的情感支持和抚慰作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尝试。但是,在培养责任感、提供心理抚慰和进行生命教育等纬度之外,如何正确地理解、认识动物,把对伴侣动物的关爱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脱离其他物种而独立存在,人也不例外。人类自身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与各种动物保持了共生和伴生的关系。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猫狗等动物的角色,则更多地从工具型伴生向情感型伴生转变。
图片来自:派读宠物参考
根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城镇家庭中,宠物猫的数量是5806万只,犬的数量是5429万只。如果加上广大农村地区饲养的猫犬等,其数量将远超亿只。宠物在人们生活中更多地满足了饲养者精神层面的需求,扮演着“陪伴者”“家庭成员”“孩子”等角色。人们在它们身上投入了相当多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亲密关系不足时的情感渴望。
但是,人和猫狗的关系,并不总是美好。在我们的感觉上,美国人普遍接受狗作为家庭成员,但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年有450万人被狗咬伤,24人被狗攻击致死,其中多数死者为小孩。我们举出这个例子,并不是危言耸听或者否定伴侣动物存在的意义价值,而是希望给大家多一点思考,特别是如何帮助孩子科学、正确地对待它们。
其实,学习如何与伴侣动物相处,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安全教育。正如前面的数据,猫犬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最常接触到的动物。不论你喜不喜欢,对这些动物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避免因误解或不当接触而产生安全问题,对于孩子,甚至成人都是很有价值的。这就像我们即便不开车,也需要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一样。
在一些养宠历史较长的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学校里都会开设正确与伴侣动物相处的相关课程。比如我国台湾省在中学阶段开展的《人与狗的冲突与和谐》课程中,就会有专门的篇幅介绍狗吠叫声代表的含义,狗的肢体语言,表情如何反映其情绪,如何正确识别这些行为的意涵,以避免因为误判造成危险等。
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动物,是文明饲养动物的前提,也是学校应该更多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正因为猫狗现在的角色是“伴侣”,非常容易被拟人化,将其当作人类的婴幼儿对待。但随着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愈发认识到,猫犬的认知模式、感知通道的使用等,与我们人类大相径庭。不要将我们的宠物拟人化,也就是说,不要期望宠物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为。
比如南宁二中这次的《文明养宠公约》里就提到了“不让宠物做嗅人、扑人等动作”。约束宠物行为,最大化的不影响他人是非常正确的,但宠物所谓“嗅人”“扑人”等行为背后的生理原因和认知模式,不是简单地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可以评判的。
猫和狗都非常依赖鼻子的嗅觉,这是它们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通道,而不像我们主要依靠视觉观察外界。如果我们简单把狗的“嗅闻他人”等同于人的不礼貌,简单地打断或阻止,这就像一个人被蒙住双眼,反而会因此增加紧张和不安,可能诱发问题和危险。甚至宠物长时间置身于学校这样的环境,如何帮助其适应,避免行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于长期完善的工作。
每个孩子和宠物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会视宠物为提供安慰和情感支持的伴侣,以及自己私下拥有的可靠知己。成年人和教育者,能充分认识和理解这种真挚情感的存在,并给予支持和理解,是非常大的进步。我们非常期待南宁二中把这次尝试坚持下去,探索出符合我们社会自身特点的、宠物参与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和心理支持模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