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
如今,从外部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行卷的不行,价格与利润都越来越低,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小。客户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市场变得难以捉摸。再加上外贸、疫情、政策等各种的不确定性,老板们也直呼看不透。
从内部看,企业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外部市场激烈的竞争,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现在的95后00后们,有着更加独立自主的性格,一方面对金钱有着更多的渴望,在追求财富自由之路上不弱于上一代人。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于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工作中寻找并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财富的自由,是每一个年轻人的追求。
因此,传统的“命令与管控”的管理方式,已经对当代年轻人形成不了太大的激励作用,也很难培养出拥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新一代人才,来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
而企业想要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更多有才*人。而如何培养优秀的人,留住并激励他们,一直是很多企业头疼的问题。不知道你是否也因此而苦恼?
1.师徒制起源
说到人才培养,就不得不提到一种模式,就是——师徒制,也就是让有经验的师傅带新手徒弟的方式,一直以来被很多企业采用。但是效果呢,却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师徒制,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是比较早的,在农耕文明时代,手工匠人诞生之初,就是通过师徒制来培养这个行业的人才的。拿木匠举例子,一个拥有好手艺的木匠,在当地往往具有不错的口碑。随着时间推移,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只需通过自家手艺挣钱,订单接不完,一家人往往过得富足。
考虑到年纪越来越大,要把这一门技艺传承下去,于是招收年轻人作为弟子,教授木匠的手艺。有的是只传内,不传外,也就是只传给自己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子女。当然,也有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的。因为子女人数的限制,再加上有的子女天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还不一定喜欢搞木匠这门手艺,于是导致这门手艺容易失传。
后来就有了招收关门弟子的做法,从外部社会招聘年轻的底子,这样一方面人数就多了起来,而且都是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另一方面,随着人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就有了自己的门派,类似于如今的品牌。技艺也得以迅速的发展。
但这种模式也有巨大的问题:
第一就是徒弟学习的时间非常久,先是跟着师傅打杂,这一打杂就是三五年起步。这可能跟教授的方式不够系统,充满随意性有关。
第二就是师傅不会把最核心的东西交给徒弟,因为徒弟一旦学会了最拿手的技艺,就会离开师傅,自立门户单干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人的本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很多匠人宁愿把手艺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外传的原因。
第三就是徒弟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学的好与不好,全靠“悟性”,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徒弟和师傅关系的亲疏有关。
好了,我给你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师徒制有哪些弊端:
(1)效率低,培养人的时间长;
(2)有所保留,不愿意倾囊相授;
(3)徒弟水平参差不齐;
(4)技艺容易失传。
2.现代企业的师徒制
古代师徒制的这些弊端,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也存在。现代企业采用的师徒制,目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通常是让公司的一个有经验的老人,带着新人做事情。
拿业务部门举例,当新人入职,进入到团队,主管会指派一名有经验的老人,作为这个新人的师傅,带着他跑业务。前期师傅先带着新人,熟悉公司文化,了解公司产品,然后跟着师傅去拜访客户,熟悉谈单流程。这期间徒弟也在学着开发客户,然后约见谈单。基本上两三个月,徒弟也就能上道,能独立工作了。
那么,现代企业的师徒制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1.师傅的水平良莠不齐。主要指师傅的专业技能和教授技能这两种技能水平。有的师傅专业技能水平高,也会教,徒弟能学到不少干货,上手也快,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有的师傅专业技能水平高,但是不会教,徒弟照样学不会。有的师傅专业技能水平本来就不咋地,于是徒弟自然普普通通,马马虎虎。
2.师傅不愿意教。也是担心教会徒弟,被公司炒鱿鱼了。对于销售岗而言,师傅也是担心徒弟撬了自己的客户。担心自己一旦培养了人起来,公司就把自己调走,自己辛辛苦苦打拼的市场和客户资源,被徒弟拿走了。
对于技术岗位来说,很多岗位比如车间的机械操作工,机械设备的修理工,这些技术师傅的确也是摸索了很久,不断实践出来的。但是要学习这些技术经验,其实很快就能搞定。这种工作类型的师傅,也很担心徒弟培养出来了,自己会被炒鱿鱼,于是师傅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留了一手。徒弟就只能一辈子打杂了。
3.徒弟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是指师傅的教学内容和流程没有标准化,全部凭感觉和经验来带徒弟,有的甚至还靠个人喜好和情绪来授课。你说这徒弟水平能一样吗?另一方面,就是徒弟们自身的天赋和学习能力有差别,导致同样的教授方式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4.徒弟不愿意学。很多工作岗位是固定的,这个手艺局限性很强,一干就是十几年,年轻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来不了多久就走了。当然,有的年轻人也是纯属懒,是态度方面的问题,建议直接走人即可。
5.培养时间长。这个也跟师傅不愿意教和不会教有关,本质上是缺乏标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流程。
6.师傅离开,技术流失。很多岗位的技能是靠师傅在岗位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公司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一旦师傅被别人挖走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离职了,对于公司而言就损失了技术财富,又得从头开始来,降低了效率。
以上就是现代企业传统师徒制的一些弊端,还有很多是我没有列出的,欢迎你来补充。
师徒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规模化发展中,人才不足的问题。传统师徒制的弊端,归根到底,总结为四点,就是:
(1)师傅没有教授的动力;
(2)师傅没有教授的方法;
(3)徒弟没有学习动力;
(4)徒弟没有学习方法;
本质上,就是人的动力问题与事的方法流程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人的动力,和规范做事情的方法流程。
关于如何规范的正确的做事情,我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数字化时代企业人才倍增之法——教练系统》,专门论述了企业如何打造教练系统,迅速培养优秀人才,直接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3.师徒制中的灵魂——股权激励
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从股权激励的角度聊聊师徒制。聊聊企业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制度来激发人的动力,快速复制企业的商业模式,快速培养人才和做大企业的市场规模。
师徒制,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现代企业,表面上看是师傅带徒弟,让有经验的人把技能传授给没有经验的人,是一种技术的教授模式。而从本质上看,其实是利益链条,是利益的传递模式。师傅把技术教授给徒弟,目的一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违背了这个目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因此,师徒制的本质,是利益制。只有搞清楚了这个本质,才能找到企业人才复制与规模倍增的密码。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现代企业师徒制的典范——海底捞。
我们知道,海底捞一直以极致服务著称,拥有非常不错的口碑。但还有一面你可能也听说过,就是海底捞的师徒制在民营企业中,是做到了极致。
海底捞于1994年成立于四川简阳市,至今已有近三十年历史。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349家海底捞餐厅,港澳台地区共有22家,整个大中华区的海底捞餐厅共计服务顾客超过2.76亿人次,同时拥有注册会员超过1.16亿人,处于中式餐饮的“领头羊”地位。海底捞目前拥有员工超13万人,店长月薪超过15万,那海底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海底捞提供了两套机制,让店长选择其一:
(1)拿0.4%自己餐厅分红 3.1%徒弟餐厅分红 1.5%徒孙餐厅分红;
(2)只拿自己餐厅2.8%的分红。
图片
大部分店长都更愿意选择第一种,为什么?
因为第2种机制,店长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是有局限的,门店到达一定业绩,就很难再突破了。但第一种机制是可以通过徒子徒孙裂变,来持续赚钱,曾经还造就了海底捞店长年薪600万元的财富神话。所以老店长都拼了命去为公司培养新店长。
为了防止师傅因为自己餐厅分红少,就不好好*情况,海底捞还规定了只有师傅餐厅的业绩达成标准,才能分徒子徒孙的利润,因此师傅也必须努力去经营自己门店。
而且培养徒弟,不仅跟分红有关,还跟晋升有关,当师傅 徒子徒孙门店超过5家,师傅就能够晋升一级。
因此海底捞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这两点:
1.合伙制:将店长收入和门店利润挂钩,店长自然会竭尽所能提升业绩,不再只是一个打工人的心态。
2. 师徒制:关联住利益,让海底捞从此不缺优秀人才;锁住管理,让门店之间抱团经营,相互出谋划策,降低总部管理难度。
海底捞的人才源源不断,规模能迅速扩大,就是把师徒制和合伙制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了人性“自私”的基因,让员工给自己干,极大了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您看,我带你了解了师徒制的起源,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的师徒制和海底捞的师徒制,你会发现,师徒制的本质,其实是利益分配制。
只有利益分配制度设计好了,也就是给到打动人心的好处,才能源源不断激发人的动力,让师傅愿意全心全意培养徒弟,让徒弟全心全意好好努力主动学习和敬业。这就打造一个企业和员工彼此都共赢的平台,从源头解决了人的动力不足的问题。
好了,今天就和你分享到这里。祝商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