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时代》| 央行前任行长眼中的日本繁荣与衰退

《动荡时代》| 央行前任行长眼中的日本繁荣与衰退

首页模拟经营繁荣与衰退更新时间:2024-04-29

这两年,大家越来越多地谈论日本经济的经验教训。最近集中读了几本关于日本的书,其中,最喜欢的是《动荡时代:白川方明亲历日本经济繁荣与衰退的39年》。

作者白川方明从1972年起进入日本央行工作,在2008-2013年期间担任行长。作者从业的39年中,日本经济从繁荣转向衰退,历经“失去的二十年”,复苏一波三折。《动荡时代》是这段历史的全景式回顾,既论及日本经济,又带有回忆录色彩。

央行人士的上帝视角

与单纯的学术研究或经济理论相比,我更喜欢经济官员的著述。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甚至是当局者,作者以“上帝视角”再现事件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以鲜明的个人观点阐述对争议问题的看法。例如,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过热时,央行为何没能及时收紧货币政策?而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央行为何没像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样快速降为零利率?央行为何没像公众和欧美学界主张的那样,采取更积极的货币政策对抗通缩?

特别难得的是,作者在厘清上述问题时,力求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在一个个大事件中,央行怎么看,财政部门怎么看,企业和民众怎么看,国内政治气氛如何,欧美主流意见如何?这些情况的再现,使历史事件更为立体和具象。正如作者所讲,时代氛围会严重影响政策的舆论导向,而随着时间流逝,又最容易被遗忘。时代不是靠宏观数据就能够再现的,而身处时代之中的决策也远比统计分析要复杂。

怎么看“失去的二十年”

对所谓“失去的二十年”,白川方明与欧美主流观点存在分歧。简单来说,欧美主流学界普遍重视周期性因素,注重需求侧调节,认为日本在持续通缩的情况下,货币宽松是必然之选;日本央行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及时采取更加大胆的货币政策有效避免通缩。而白川方明看到的更多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认为日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人口减少和竞争力下降。而这些问题,无法简单通过货币宽松来解决。在白川方明看来,对日本教训的肤浅解读,严重影响了之后欧美诸国的货币政策运作,甚至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及“日本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这种分歧也存在于央行与议会、政府与公众之间。作者担任行长的5年期间,始终面临着通缩的舆论压力,白川方明的宽松政策力度不及公众预期。持续通缩、日元升值,使央行处于巨大争议之中。其继任者黑田东彦上任后,改弦更张,走向更为激进的宽松之路。

金融稳定高于一切

白川方明的另一个鲜明观点是关于金融稳定。在危机面前,央行应以金融稳定为首要考虑,果断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1997年,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濒临*,日本央行果断出手,无限量提供流动性资金,有效避免了危机扩大。2008年,同样是国内第四大证券公司的雷曼兄弟濒临*,而美联储最终没能克服政治压力出手救助,雷曼无序*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日本银行央行一直花大力气处理金融债务问题,救助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机构,缓解危机深化。正因如此,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始终没有出现像雷曼*这样的标志性大事件。人们甚至很难清楚地界定,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危机是什么时候终止。漫长而温吞的过程反而弱化了民众对于危机程度的认知,政府和央行的救助似乎缺乏像雷曼*那样强烈的理由,始终面临很大的舆论和政治阻力。可见,即使充分认识到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如何落地是个难题。

这部书是大部头,这里先分享一些初步印象。后面,还会挑选一些话题,集中做一些梳理,并结合其他相关书籍进行比较和思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