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白茶、岩茶、普洱茶、红茶,参加茶会,你究竟学到了什么?

无论白茶、岩茶、普洱茶、红茶,参加茶会,你究竟学到了什么?

首页角色扮演决战平安京纸谭茶会更新时间:2024-05-0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一到了秋天,各种茶会大量兴起。

每到周末,就会收到邀请短信,相邀去参加什么金秋菊花茶会,桂花茶会等等。

还有旗袍会,邀约穿了新款旗袍去走秀。

当然还有茶席比赛,在繁花似锦的羊蹄甲树下,一汪水边,席地而坐,穿着各种仙风道骨的袍子,就地取材,借用山,石,树枝,野花,布置着各种意境卓然的茶席。

我问李麻花,要不要去看看?

她懒洋洋在画一枝桂花,说,菊花会有什么好参加的,菊黄蟹肥,还不如做个螃蟹会。

吃货!!

现在的我们,大约是不会被这种茶会吸引了。

然而,在十年之前,我们俩,还是特别喜欢出去玩,特别喜欢去参加这种茶会的。

尤其,是一些据说有张老莅临的,或者某位专家现场讲学的茶会,真真是老早托人定下位置,提前三天就准备好纸笔,以及穿的衣服。

就怕没听到关键的知识点,以及,失礼于人前。

那是一种不自觉的紧张和恭敬,带着新人对老前辈们的景仰,对知识的渴求。

《2》

然而,除极少数真正的,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茶会之外,大多数茶会,表面热闹非凡,其实,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村姑陈曾经参加过一个茶会。

据说要请来自某高校的高级某某师过来培训。

当时对这个某某师的名字,并不熟悉,甚至有点陌生。

然后看邀请短信上的备注,某某师的头衔,那真是很多很长啊。

有某某协会会员,有某某大学客座讲师,有某某商会会员,并出版过某某作品.....

简直看得人肃然起敬。

这真是我们这个小小的海滨城市里,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啊。

村姑陈和李麻花,以景仰泰山北斗的心情,憧憬着这次茶会,专门一人去治了一件新旗袍。(王小团:想买新衣服,找什么借口?BS之~~)

数着日子,期待着周末的到来。

到了现场,布置得极雅致的会场,人山人海。堪比房地产楼盘开业还热闹。

每个人,认真地签到,在签名墙合影留恋,被主办方发到微博去宣传。

接着领伴手礼,被安排到座位上。

稍稍的等待之后,大师到场了。

大师很谦和,儒雅的样子,是村姑陈心目中的有道高人的风范。

大师讲了一些专业的,茶学方面的知识。是从来没有在别的场合听到过的,也是从来没有在别的资料上看到过的,可以肯定,这位大师,确实是有下过苦功夫,研究茶学,研究茶叶的。

听着这些研究成果和心血结晶,我们奋笔疾书,拿出大学记笔记时练就的草书功底,记了满页纸。

心里感慨,今天真真来对了,值回票价。

正在激动劲头上,大师下场休息了。

《3》

换了一个主持人模样的人上来。

开始讲产品——一款由大师冠名的,大师签名的茶。

这次就讲得非常详细了,所费的时长,比大师讲专业知识的时间还长得多。

详细到这款茶的诞生,这款茶的故事,这款茶的包装设计理念,这款茶送礼如何地高档有面子,这款茶目前都在哪些渠道投放广告....

唯独这款茶的汤水,香气,口感,没有讲到。

接着,开始限时促销,现场购买打五折,还送一堆礼品,小茶杯盖碗茶刀之类的。

现场立马就乱了,大批的不知道是听众还是托的人,哄上台去抢购,接着也有真的想买茶的听众,也开始犹豫着掏了钱。

这样乱了一阵,主持人临时通知,大师身体不舒服,先离场了,下次再约时间讲课。

然后,又开始了激情澎湃的促销。

台上的商品已经一抢而空了,马上又搬了一大堆货上来。看来是有备而来,训练有素的。

最后的最后,村姑陈和李麻花,俏生生站在门口,一人提着一盒有大师签名的茶,站在会场门口,面面相觑。

有点蒙。

如果不是手里还提着茶叶,刚才的发生的一切,真真好像做了一场梦。

《4》

还有一次,是去参加审评会。

听说是审评几款慧苑肉桂。

慧苑,是武夷山的“易武”(产好茶,产蛇),李麻花的梦中情人。当下二话不说就去了。

到了现场,看到一位据说是教授的人,正在低头评茶。

主办方熟稔地唤他教授,然后让我们不要讲话,专心听教授评茶。

那边厢,教授的助手,熟练地烫碗,称茶,注水,定时,出汤。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教授上场了。

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按顺序揭盖闻香。把一只又一只盖碗的盖子,揭起来,细细嗅闻香气,嗅毕,跟身边跟着着的另一位助手细语几句,助手频频点头,迅速在手上的一张表格里,写下了一些字。

当一排盖碗都闻过香之后,开始尝汤。

教授用汤匙舀起茶汤,倒进自己的杯子里,一口一口地啜,吸,品尝着。

再把他对每一泡茶汤的感受,都转述给助手,写进表格里。

如此往复冲泡,三轮过去了,茶汤的滋味也大致尽了。

教授让助手把每一碗茶叶都倒出来,铺在桌子上,毫不避嫌地用手指,细细去捏揉这些叶底,有的还放到鼻端去嗅闻。

但他仍然不说话,也不跟现场的观众交流,低声跟助手说着结论,助手记录在表格里。

审评结束,教授洒脱地留给我们一个背景,离场了。

从头到尾,没有给过我们一个眼神,李麻花神往地追随着教授的身影,喃喃嘀咕,哇,好酷!

助手留了下来,跟主办方一起,宣布教授刚才的审评结果:哪款茶样丛味足,哪款茶样香气好,哪款茶样有拼配,哪款茶样叶底不行.....

受到表扬的送样人,满脸堆欢,没受到表扬的送样人,满脸失落。

最终,主办方宣布了得分最高的一款茶。

在场的人,都很渴望能喝一喝这款受好评度最高的茶。于是,主办方说,既然大家如此喜欢,就分享一些给大家吧,一泡980元,现场买两泡送一泡。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然后这款茶就被很多人掏钱买走了。

这一次,我们学乖了,没买。

后来上网查资料,才发现,这位教授,他同时也在卖茶,而他卖的茶,正是那天获好评名列第一的那款茶!

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包装。

欧买糕!

从此,我们就不再买那些一边审评别人的茶不好,一边卖茶的所谓“专家”的茶!

要当专家,就潜心钻研学术,别想着卖茶。

脚踏两条船,终究会被人识穿。

《5》

其实,并非去参加茶会,才能学到东西。

比如,有一年去参加斗茶赛,就学会了很多技能。

那一次,去的时候,晚了,没位置了,只能站着。随便找了一桌,站边上。

那桌的主泡,是一位相貌普通的姐姐。

我原以为她就是一个本地的农妇,但没喝几冲,便被她的专业打动了。

她很认真地闻每一冲茶的香气,热的时候是什么香气,冷的时候是什么香气,统统记录下来。

然后细细地啜每一冲的汤水,什么滋味,稠不稠,有没有异味杂味。

最后,认真地看叶底,花杂不花杂,有没有拼配,拼进了哪种茶。

我们在一边问各种白痴的问题,她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解答。

因为我们这一桌的氛围甚好,不像别的桌那么无趣,不久,就加入了另外一位茶农大姐和茶农大哥。

他们是种茶和制茶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也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观点和想法。

比如第一位姐姐怀疑,某款茶拼进了黄观音的时候,茶农姐姐马上说,嗯,我感觉不太像黄观音,像拼了八仙的香气。

八仙?那时候我们刚入门,不太懂这些小品种,茶农姐姐正好家里有种植,于是跟我们细细科普了一番。

后来喝另一款水仙,茶农大哥说,这茶走水不到位,尾水有点收敛。我们原先没注意,听后赶紧试一试,咦,果然是这样。

问他,怎么你能喝得出来这些不同,而我们喝不出来呢?

他说,我们做茶的时候,天天要试喝,喝多了自然就懂了。

很朴实,却很真实。

那一次斗茶赛,收获颇丰。

孔夫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此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6》

现在的“茶会”,都变形了。

其实,最早的茶会,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十几年前,茶会,还是民间的,还是自发的,还是单纯以学习和互通有无为目的的。

那时候,东南西北,居住在这个城市的茶掌柜,会相约一个大家都不忙的时间段,可能是周一下午,也有可能是周三晚上,每个人带一泡自己近期喝到,并认为不错的茶,找一间茶室,斗茶。

没有那么多框框条条,没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大家只是因为喜欢茶,所以自发凑到一起来,喝,试,品。

评的时候,也会客观公正。谁的茶香气好,谁的茶丛味足,谁的茶水路好,谁的茶饱满有内容....每一个点评,都发自内心,是真实感受的表达。

不偏私,不夹带,不偏颇。

到最后,获得好评的人,不得意忘形,获得差评的人,也不生气埋怨。

大家高高兴兴地交流,高高兴兴地来,也高高兴兴地归。

一泡茶,斗到夕阳西下,各自坐车回家。

下一次,得了好茶,大家再约时间来斗一次。

这一切,平和,朴实。

那时候的茶会主办人和参加者,是真真的茶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

没有商业,也没有功利。

《7》

茶会,原来只是单纯地交流,后来,变得商业味极浓。

当它成为了某些业内人士的营销工具,茶会,便早已经不再是风雅的产物了。

它的茶香,变淡了,充满了浓浓的人民币味道。

真心地希望,茶会的氛围,能变好起来,能回归传统,能返璞归真。

像竹林七贤的聚会。

只谈风月,不谈钞票。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