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美国何以成就繁荣,又为何陷入衰退?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有机体,既会增长,也会停滞。
他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生产力如何增长,而解答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理解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谜团: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如何传播?为什么创新在某些时期能够在民众中获得大量传播,而当下创新的成果只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
另外,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核心在于能够容纳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后果,破旧立新的潮流从未衰退,新人口、新观念总是不断带来进步。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繁荣与衰退》
编辑丨陈思;实习生 思纯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创造性破坏其实就是用更前沿的科技手段和与这些科技相关的新的工作岗位,替换原本具有生产力的旧资产和与旧资产相关的工作岗位。
题记
艾伦·格林斯潘,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1987-2006),也是目前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美联储主席。在生涯的巅峰时期,格林斯潘曾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美元总统”。
尽管在卸任后,格林斯潘的一些政策由于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任职美联储的18年间,他带领美国成功应对了1987年的纽约股市大崩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让美国走在了信息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前沿。
受到安·兰德思想上的启发,格林斯潘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的理念,重视自由市场,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他认为市场是理性和高效的,对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始终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因此,格林斯潘任期也可谓市场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的蜜月期,也就是相信自由放任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可以自我约束。
正因此,格林斯潘的批评者认为他需要对金融危机负责,他坚持的自由企业以及市场的功能并没有经受住考验。
不过对于格林斯潘来说,虽然金融危机对他所奉行的原则提出了挑战,但金融危机不是经济金融的常态,用正常时期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去套用金融危机时的紧急状态,也缺乏公允。
在卸任美联储主席之后,格林斯潘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回忆录《动荡的年代:勇闯新世界》和金融危机后的反思著作《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为大众深入了解格林斯潘的思想与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而如今,在美国经济发展陷入瓶颈、生产力止步不前、民粹主义复苏之际,格林斯潘再次发声,与《经济学人》编辑伍尔德里奇合作,以一部纵穿近三百年的美国经济发展史《繁荣与衰退》探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试图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奥秘,从而延续美国过去的辉煌。
在新作中,格林斯潘仍然坚持了他过去的自由市场理论。他将美国经济发展独特天赋的核心归纳为容忍“创造性破坏”的能力,认为破旧立新的潮流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断带来进步,并以此为线索梳理了过去几百年美国经济发展中“创造性破坏”的自然过程,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干预如何促进或者妨碍了这一过程。
在《繁荣与衰退》一书中,两位作者讨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也指出了“创造性破坏”想要在社会中顺利进行所面对的困难。
一、定义创造性破坏
全世界人民都应该感谢熊彼特在他于1942 年出版的知名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概念。
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是资本主义体制的一个核心特质,它是资本主义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任何一个资本家都必须与之共生的现象。”
创造性破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它被人们称作“永远存在的飓风”,经常能够把企业连根拔起,有的时候也能摧毁生命,但就是在这种破坏的过程中,它能为我们带来一个生产力更高的经济体。
创造与破坏是一对孪生兄弟。
创造性破坏其实就是用更前沿的科技手段和与这些科技相关的新的工作岗位,替换原本具有生产力的旧资产和与旧资产相关的工作岗位。
为美国社会带来进步的核心社会机制就是创造性破坏。
这股永不停歇的力量打破了社会中任何一种已经处于平衡的状态,也打乱了任何一种已经沉淀的社会结构。如果进步就是用光明取代黑暗,或者用繁荣取代贫困,那么历史会变得非常简单(也会有点儿无趣)。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人在创造新世界的时候,都必然要破坏旧社会的一些组成部分。
破坏是创造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种副作用:把社会资源投入生产力更高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导致旧工作岗位被摧毁,旧工厂被关闭,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创造新的企业。
创造性破坏背后的看不见的力量其实就是市场,也就是随时随地以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数不胜数的交易。还有两种肉眼可见的力量也在推动创造性破坏的发生,分别是企业家和企业。
企业家是带来创造性破坏的英雄人物——这些人能够通过个人意志和智慧,把未来趋势变成现实。企业家在追逐建设企业帝国、发行新产品或者根据人类的本性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的长期进步。
伟大的企业家所开展的工作可以在伟大的企业中发扬光大。
伟大的企业只有在为消费者提供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比如,福特汽车公司为消费者大幅降低了商品价格,通用汽车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企业只有碾压自己的竞争对手才能获得成功。大企业会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把小规模、低效率的企业逐出商业圈。
二、创造性破坏带来的问题
创造性破坏在发生效应的过程中必然导致民众的不安:创造性破坏的飓风越强烈,民众的不安感就越强烈。
20 世纪30 年代,南方农业联合会发动了反对南方各州工业化的游行,宣称资本主义带来的最大问题, 就是这种社会现象一直在“加速前进”。“它从不提出任何具体的发展目标,总是创造出无休无止的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不安情绪的存在,导致即便是在社会状况最好的年代,也很难向民众推广创造性破坏的理念。让这种情况变得更糟糕的现实是, 创造性破坏通常都会带来三个重大社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创造性破坏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其带来的收益更明显
收益通常分布的领域很广,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损失往往集中在个别行业,并且即刻就会产生。
创造性破坏的最大受益者是穷人和边缘化群体。
但在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穷人和边缘化群体也有可能是最大的输家,而且他们的损失往往会比他们的所得更为显眼:人们更容易看到被丝织厂取缔的手工丝织工人,而不会去关注工厂生产的数百万双丝袜。
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
创造性破坏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否定的社会现象
创造性破坏的敌人通常都有自己的情绪:他们可以指出“破坏”显而易见的邪恶之处。
人们很容易提出终止不公正的行为或者提升最低工资水平的要求,但很难以触动经济活力为由来为创造性破坏正名。
在“破坏” 过程中遭遇危害的受害者会更容易团结在一起,向社会要求改革,而在破坏过程中获得收益的胜利者则很难聚在一起。
由此,创造性破坏这场“永远存在的飓风”就遭遇到了政治敌对的另一场“永远存在的飓风”。
社会民众会联起手来保护那些受到威胁的岗位,试图挽救那些垂死的行业。他们对资本家无情的贪婪发出各种批判。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经济滞胀:在试图遏制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比如在保存旧式工作岗位或者保持旧式工厂持续营业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扼*了经济发展的前景。
第三个问题是,
创造性破坏有时可能带来的全是破坏,没有创造
这在金钱的世界里很常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类似的金融机构,把整个社会的储蓄资金都引导到被人们认为最具生产力的行业中。
在最佳状态下,金融是创造性破坏最纯粹的形式:资金比任何一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性都要更强,也更无情。在最坏的状态下,金融纯粹就是破坏。
金融周期的下行区间总是比上行区间更为凸显,因为恐惧是一种比贪婪更有力量的情绪:当人们担心自己一生的努力将会化为泡影时,这种恐惧会促使他们用尽一切手段来保护自己不受这场传染的危害。恐慌也会对广义上的经济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投资者往往只愿意持有最安全、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放贷者只向最好的借贷者放款,流动性枯竭,企业*,民众失业。
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一过程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恐慌带来经济紧缩,经济紧缩带来更严重的恐慌。
三、美国善于应对
“创造性破坏”的两面性
两位作者相信,相比大多数其他国家,美国更善于处置创造性破坏所带来的创造性成果和破坏性后果:美国既擅长于创建各种各样的企业,并培养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也擅长于关闭那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
美国对创造性破坏的接纳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美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其国民乐意随时变更职业、住所,搬迁到新的地方。
其次,美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新共和国,其既得利益者权力相对较小,也就是说,极少有人要捍卫自己既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西部。
美国的政治体制以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强化了这些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优势。
创造性破坏面临的最大的潜在限制因素就是政治阻力。
可能其他国家在现实状况的诱惑下,会采取一些措施去干扰创造性破坏发挥作用的逻辑过程,而美国在这一方面非常有效地遏制了自己的冲动。
美国国父们赋予国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限制政治权力,从而达到了保护经济不受政治干预的难能可贵的效果。
进步主义运动的出现对这些长期以来人们的假想发起了挑战。罗斯福新政终结了自由放任型资本主义的狂野发展。二战之后,政府比在20世纪20年代要活跃得多。艾森豪威尔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约翰逊总统则向世人承诺建设一个“伟大社会”。
但美国脱离自由放任型资本主义形态,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在社会中产生剧烈的影响,更不用说像拉丁美洲那样了。
美国宪法自诞生之日起,就能够约束政府的激进行为。如果某位总统是一个偏向自由主义的激进分子,那么他的下一任往往是一个保守的继任者——罗斯福之后是艾森豪威尔,约翰逊之后是尼克松,卡特之后是里根。自由放任型资本主义理念在美国有深厚的传统,二战之后,这种思潮还曾卷土重来。
四、美国经济的未来
那么,美国能否通过运用创造性破坏的手段,继续保持自己已经具有的相对优势呢?
现在看来,我们越来越难给出确定的答案。
现在的企业创设率处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3/4以上的美国重要经济行业都出现了竞争水平下降的局面。
随着婴儿潮一代出生的人步入退休年龄,需要由儿女赡养的人口不断增加。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仍在不可避免地增加,由于社会福利对资本性投资有挤出效应,社会生产力下降,经济增速放缓。
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抵御民粹主义的能力日渐衰弱。
特朗普是美国本土诞生的最接近拉丁美洲形态的民粹主义者,他向民众承诺抵制一切外来竞争,并且强迫企业向所有的工人提供“公平”待遇。
在本书的结尾,两位作者也对美国的经济困境提出了他们眼中的实际政策建议,例如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及金融体系改革等。
总体而言,格林斯潘和伍尔德里奇对于美国经济的前景仍然抱有信心,他们认为美国解决经济问题的钥匙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们需要认清,正是因为面对创造性破坏带来的损失,美国人总是愿意用牺牲换取收益,才鼓励了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推动着美国走向财富和力量的巅峰。
而美国是否还能保持其领先地位,还是将其拱手让人,应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赠书福利
《繁荣与衰退》沿着美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脉络,用精彩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每个历史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这本书论述了美国经济史中的重要话题,无论是内战爆发前南方奴隶制发挥的作用,还是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实际效应,甚至是全球化及其影响给民众带来的剧烈冲击,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释放出来的惊人的能量,正是这股能量推动着美国走向财富和力量的巅峰。
艾伦·格林斯潘拥有传奇般的职业经历,对美国经济最隐秘的角落了如指掌。他认为美国经济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有机体,既会增长,也会停滞。他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生产力如何增长,而解答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理解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谜团: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如何传播?为什么创新在某些时期能够在民众中获得大量传播,而当下创新的成果只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
《繁荣与衰退》
作者:【美】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美】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
译者:束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点赞数前2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繁荣与衰退》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明晚的夜读中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所以点赞前2的截止时间是8月11日20:00-21:00之间哟~注: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如遇突发新闻也有可能提前截图。)
21君
小伙伴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关于作者对创造性破坏的探讨,你怎么看?你认为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