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次康波!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期轮换中的财富机遇

人生是一次康波!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期轮换中的财富机遇

首页模拟经营繁荣与衰退最新版更新时间:2024-04-14

1.人生就是一次康波

周期天王周金涛因其对尼古拉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有着深入研究、深刻的理解以及极为成功的实践运用和预测判断,而被尊称为“尼古拉斯•金涛”。

尼古拉斯·康德拉季耶夫

同时,周先生曾有一段名言:

“根据康波周期理论,60年波动中会套着三个房地产周期,20年波动一次。一个房地产周期套着两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10年波动一次。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套着三个库存周期。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一次康波,三次房地产周期,九次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十八次库存周期,人的一生大致就是这样的过程。”

这段话把人生的运势说得太透彻了,读完之后好像突然间好多事情都明白了!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但只感叹没用,如果只知道周金涛先生的名言,可能只算对人生投资致富略懂皮毛,弄清楚这些概念和逻辑才能将投资致富的思想武器为我所用。

那么,康波周期,房地产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库存周期,这些经济周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和大家一起领悟下经济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和凯恩斯一时瑜亮的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简称熊彼特)的周期理论。

熊彼特一生致力于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其水准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也是对周金涛先生影响最深的思想导师之一。

2.熊彼特的简单两阶段理论:单纯创新周期

熊彼特()在应用“创新”概念来说明商业社会内生的周期现象时,提出了一个只包括上升期和下降期两阶段的单纯模型

首先,在增长因素作用下,首先假定一个一般均衡的经济体系。

在该体系中,每个家庭和企业均处于长期均衡,整个经济不存在非自愿闲置资源,增长因素决定了长期的经济趋势。

经济体系

其次,企业家为追求利润,引人创新,为实现基于其设想的创新,企业家依靠信用创造从银行借人资金,以此作资本建立新工厂,订购新设备,进而购买间接劳动资料及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企业家的创新扰乱了经济体系的长期均衡,经济增长开始脱离其长期趋势。

当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创新活动带来盈利机会,在美好前景诱惑下,其他企业家纷纷效仿,结果形成由创新活动所造成的风暴——“创新风暴”。

“创新风暴”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由于在初始的均衡状态中不存在闲置资源,因此企业家将支付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生产资料。

创新风暴

结果是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升,而为了支付,企业家扩大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引起信贷扩张。

物价上涨和信贷扩张造成经济的上升阶段。

由于创新的导入,经济活动变得非常活跃,从而带来繁荣。

然而创新所掀起的风暴是对均衡的大扰乱,经济必然将走向新的均衡,也就会经历一段经济下降阶段。

“创新风暴”使得企业家为获得创新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升高,成本提高,而同时创新造成产品的产量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银行的信用于是也开始紧缩,于是创新企业的利润趋近于零,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开始关闭,导致经济回落,直至达到新的均衡。

创新活动的不连续性使得经济呈现周期波动而非持续繁荣。

如果没有创新带来的繁荣,也就不会衰退,均衡体系也保持原来的状态。

这一模型可以简单归纳为:

经济繁荣

(1)创新活动使企业家获得利润,创新引起模仿并打破垄断,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经济繁荣。

(2)而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赢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就面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处于繁荣与危机两个阶段的循环交替之中,一次创新造成的下降不能被下一次创新造成的上升所抵消,于是经济生活就呈现出周期波动。

熊彼特两阶段经济周期模式只有繁荣和衰退,没有复苏和萧条,揭示在创新作用于均衡体系下的一般原理。

然而,现实经济体系中,远比这一模型要复杂:

外部因素导致经济的非正常波动,但必然会回归均衡,但除了外部因素、增长因素和创新外,还存在许多投机行为,经济波动穿越其长期均衡也是必然,所以,熊彼特提出了四阶段模型:

繁荣-> 衰退-> 萧条-> 复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经济周期波动图景。

熊彼特的“两阶段”经济周期理论

3.熊彼特的四阶段周期理论:从属波嵌套周期理论

在上面的单纯的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模式中,排除了创新所诱发的各种从属现象:

如创新者的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各种连锁反应,以及随着繁荣的逐渐到来而造成的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

熊彼特认为:这种从属现象将大大加强周期的振幅,并把这种诱发出来的各种从属现象的总和称为“从属波”。

为了把从属波引起的后果考虑到周期理念中,熊彼特建立了关于经济周期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把经济周期分为“繁荣” “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繁华都市

繁荣 :

(1)由于从属波的作用,即由于创新所引起信贷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张,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新设备的增多,也增加了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

(2)整个社会出现大量投资机会,出现大量的投机活动;

(3)因此创新活动所引起的上升将越过新均衡,以致形成过度繁荣。从属波造成的许多投资机会发生于与创新活动无关的部门,这时的信贷扩张也与创新无关,仅仅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

华尔街

衰退:

繁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产品将大量出现于市场上,物价下跌,繁荣终止,此时企业家既有偿还其债务的能力,又乐于偿还其债务,新创造的购买力消失,引起经济衰退。

萧条:

一旦创新活动促使经济高涨的推动力消逝,从属波便往往戛然而止,这就使经济的下降过程越过单纯因创新停止而造成的衰退阶段,进人萧条。

在萧条阶段,不仅投机活动消失,许多正常活动也受到破坏。

大萧条

复苏:

在萧条低谷,企业的经营活动萎缩,几乎不进行投资,从属波的影响逐渐消失,如果经过普遍的企业整顿,由于某些收入阶层的存在(如官僚,这一社会集团不直接受资本规律的影响),不会出现所有的产业全部失去需求的情况,经济中存在一个“回归点”。

在极低利率的刺激下,会出现进行新投资活动,这样,复苏过程开始,企业重新着手生产,雇佣人数也增加,不久将达到新的均衡水平。

复苏阶段是病态失衡的水平趋向均衡的过程。

如果要使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那就需要新的创新活动,以便使经济超越复苏阶段所达到或将要达到的均衡水平,趋向新的高涨和经济繁荣。

虽然复苏和繁荣两个阶段,经济都趋于上升,但造成上升的动力在两个阶段是不同的。

正是这种不同使上升运动有可能构成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

简单而言,熊彼特把复苏阶段和衰退阶段看成是经济体自身的适应过程,是不需要施加外部力量就能达到的。

而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则表现为离开均衡位置的一种运动,分别由创新和诸如投机、恐慌、经济政策不当之类的外生的、非实质性的现象所引起。

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对资本主义过程说是本质的,而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则不是本质的。

熊彼特的“四阶段”经济周期理论

4.从属波与多周期嵌套模型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的原动力是创新。

这种创新期长短是不定的,创新是不连续的、不稳定的和不均匀的,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长度的周期。

所以,现实就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周期形式,不同的周期时长、影响均有不同,因此为了更加形象有效地说明经济周期的规律,熊彼特提出了三周期模型:

第一种是长达50多年的经济长周期,称为长波,因它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先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康波示意图

第二个周期是9~10年的中周期,称为中波。因其1862年由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由设备投资周期对经济带来的周期性变动,故又名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

第三种周期是平均40个月的短周期,称为短波。1923年英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而提出的周期现象,基钦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熊彼特将这一周期现象称为“基钦周期”。

熊彼特认为,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约包括6个朱格拉中周期和18个基钦短周期;1个中周期中包含约3个短周期。

长周期是对中周期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并影响着中周期借以发生的背景。

中周期的繁荣和萧条的程度,受到长周期的特定阶段的影响。中周期与短周期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

三种周期中的任何一种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相联系。尤其是长周期,与重大“创新”集群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而根据雅各布•范杜因的研究结论与熊彼特相呼应,范杜因指出,在长波的不同阶段,创新的倾向是不同的。

根据经济学家罗伯逊的研究成果,中周期也与一些特殊工业和特殊“创新”相联系。

至于短周期,虽然从理论上讲也是“创新”活动的结果,但难以将某个特定的短周期与某项特定的“创新”活动联系起来。

除了上述三种周期之外,熊彼特还提到“其他形式的周期波”,如库兹涅茨周期(也称建筑业周期或房地产周期)等。

雅各布•范杜因长波周期

熊彼特三周期嵌套的原型

5.熊彼特周期理论的不足

熊彼特将引致经济繁荣归根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经济过热则归因于由创新扩散的投机活动即所谓的从属波,萧条则是从属波退潮的必然结果

从这一点上,与奥地利学派主张的低利率下“不正当投资”的兴起和清算带来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异曲同工。

但相较而言,熊彼特更进一步:即便没有从属波,经济也能繁荣,这是奥地利学派所不能解释的。

熊彼特承认银行信贷在创新和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但因忽略“时间偏好”而被奥地利学派所诟病(见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P85),熊彼特也并不认同凯恩斯的边际递减率和“乘数-加速器”。

经济萧条

货币同样不是经济周期的实质,但作为外生因素,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根源。

熊彼特周期理论在以下方面略显不足:

(1) 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也指出长波周期与中波周期都能用创新来解释,但短期的经济波动难以用创新来解释。

此外,即使按照熊彼特的描述,创新最终都会表现在投资和价格上,创新仍然难以观测和衡量。

(2) 创新能带来经济繁荣和经济增长,但什么样的创新、发生在什么领域的创新才能担此重任?

熊彼特并没有指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或是一个有益补充。

(3) 当前主要经济体执行的“相机决策”宏观政策,或多或少仍然受凯恩斯、弗里德曼等政策主张的影响,过分淡化需求的逆周期管理和货币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有可能会出现误判。

这也是导致熊彼特在中国卖方研究不受重视的直接原因。

值得肯定的是,熊彼特的“从属波”和周期嵌套模型,弥补部分不足。

在实际分析中,上述这些因素都可能通过“从属波”对熊彼特的经济周期产生作用。

(4) 人口不仅仅是简单的增长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也从来不缺乏创新,但人口老龄化、房地产周期的末路,日本经济经历的是长达20年的“增长的衰退”,经济周期的繁荣对日本而言,已经是奢谈。

(5) 罗斯巴德还指出以下不足:

罗斯巴德

①熊彼特没有解释为什么陈旧的企业和新兴的企业都未能对未来做出预测(预测创新、繁荣和衰退);

②新兴行业中一系列创新的发展需要很长时间,而创新引起该行业产量的增加则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而熊彼特必需假设产量的增加发生在一系列创新产生作用以后,除此以外,就不会有繁荣和衰退(不能解释经济的频繁波动);

③忽略了时间偏好、利率和储蓄的作用;

④熊彼特假设繁荣时期的创新具有周期性,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

相反,罗斯巴德认为创新、技术进步是持续发生在多数、而不是少数企业中,创新的周期性也意味着企业家的能力也具有周期性。

写在最后。

虽然,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有诸多缺陷,但我们认为,在做一定的补充之后,仍是用来分析经济周期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希望您读完有所收获。

欢迎留言评论。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