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重庆自然博物馆:万千珍藏,见证自然伟力

首页模拟经营放置博物馆-恐龙大亨更新时间:2024-04-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重庆自然博物馆长江鱼类标本展柜 秦廷富摄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的地磁测点碑。该碑1945年12月设立,记录了中国测定的第一个地磁点。王龙摄

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厅 王龙摄

4月初,嘉陵江边的重庆自然博物馆恢复开放已半月有余,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个春天,很多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博物馆正是合适的去处。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2015年11月建成开放,占地216亩,是国内最受欢迎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侏罗纪恐龙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西部珍稀动植物标本……8000余件珍贵展品分布在地球厅、进化厅、恐龙厅、动物厅(贝林厅)、环境厅、重庆厅等6个展厅,从自然历史、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三个层面诠释“地球·生物·人类”的宏大主题。

恐龙化石享誉海内外

“丰富的藏品,是一座博物馆的基石和底气。”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说,“我馆拥有令人瞩目的恐龙化石馆藏,恐龙厅的展示方式也算得上别具一格。”

恐龙厅纵贯两层,局部还带有夹层,展示面积达2800平方米。在14米高的宽阔空间里,摆放着31具恐龙复原骨架,大的数十米长,小的也有三五米。在逼真的巨幅油画映衬下,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气势十足,让人想起它们昔日的荣光。

“恐龙厅1200多件展品里,有600多件是真化石。”欧阳辉说。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盆地发掘出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1957年,一具超过20米长的巨型恐龙骨架在重庆合川出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合川马门溪龙”。20世纪70年代,四川盆地迎来了恐龙化石大发现,“巨型永川龙”“上游永川龙”“多棘沱江龙”“江北重庆龙”等一批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相继出土,并运到重庆自然博物馆。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最早走出国门举办恐龙化石展览的博物馆之一。

“人们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知道美国恐龙多,其实中国发现的恐龙更多。以侏罗纪恐龙为例,美国的恐龙化石主要集中在晚期,而在中国四川盆地,除了晚期恐龙化石,还发现了不少早、中期恐龙化石,形成了清晰的演化链条,对恐龙演化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阳辉说。

从恐龙足迹到恐龙蛋,从小型龙到大型龙,恐龙厅展品陈列既按照科学分类,又兼顾大众认知,深入浅出地介绍恐龙相关知识,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同时也获得了专家称赞。

90年积淀的丰厚馆藏

除了大量恐龙化石,重庆自然博物馆还拥有中国第一件地形浮雕、第一个地磁测点、第一件中国制作的大熊猫标本、第一批钒钛磁铁矿样品、第一批成系列的土壤标本、“巫山人”“资阳人”等古人类化石……丰富而珍贵的馆藏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90年前,重庆实业家卢作孚想开启民智,弘扬科学,筹划建设一座博物馆。最初,他用庙宇作为馆舍,迁走菩萨,把供台作为展台,摆上展品,创建了重庆第一座博物馆。”欧阳辉说。1930年春天,这座“峡区博物馆”的开放轰动了重庆城。不久后,卢作孚将其扩建为中国西部科学院。

1930年到1936年间,中国西部科学院组织了大大小小的野外考察30多次,收获颇丰。对四川大小凉山地区进行考察,带回大量动植物标本;地质学家常隆庆先后6次进入攀枝花无人区,发现了钒钛磁铁矿……

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合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西部科学院的主楼惠宇楼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大楼。

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博物馆基础上建立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历经90年的积淀,现藏有10余万件珍贵标本,涵盖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矿物、岩石、矿产、土壤等8个类别,其中不乏科学意义重大的模式标本。

大熊猫标本也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收藏特色。重庆自然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公开展示大熊猫标本的博物馆。除了现生大熊猫标本外,还有丰富的熊猫化石,包括1985年在重庆万州盐井沟发掘的巴氏大熊猫骨架化石,完整度达70%,现已复原成完整骨架对外展出,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我馆还有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欧阳辉介绍说,贝林厅的展品主要来自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野生动物标本。贝林捐赠之后,在重庆市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重庆自然博物馆又收藏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

引导观众探索与发现

“博物馆的展陈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积,而是要根据展示主题进行梳理,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有特定涵义的展品矩阵,既承载丰富的知识,又具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欧阳辉强调,展览设计要从多角度体现“探索与发现”的科学教育理念,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拿贝林厅来说,很多博物馆都有贝林厅,为什么在我们这里成为别具特色的展厅呢?”欧阳辉介绍,重庆自然博物馆贝林厅的展览名为“动物星球”,不仅浓缩了各大洲的自然风光,还巧妙地汇集千姿百态的动物标本,体现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表达了地球生态系统相互依存、构成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重庆厅通过重庆本地动植物化石的展示,回应重庆人对自身“从何而来”的好奇,展现当地特色的山水、生物与生态。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氏大熊猫和东方剑齿象的化石模型。欧阳辉介绍,“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与华北的周口店动物群分别代表中国中更新世南北两个主要动物群。

除了陆地动物,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水生动物标本,体现了重庆作为江城的生物特点。“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和中华鲟卵巢标本都是真品,来之不易。”欧阳辉介绍说,重庆厅有一面大通柜,展示来自长江的鱼类标本,种类丰富。其中有中华鲟从受精卵发育到8个月大的系列标本,记录了个体发育的形态变化。

三峡地区是古人类演化的重要通道。在重庆厅中,还有“巫山人之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提供的各种化石。其中不仅有世界闻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还有在龙骨坡发现的古猿牙齿化石。

地球厅展示了地球的历史,生动阐释了圈层结构、地壳运动、内外动力等地质作用。在进化厅,近40亿年里地球上生活过的动物种群一一呈现。“希望通过我们的展览,让公众感受到自然与时间的伟力,看到大自然有这么多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从而促进更多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乃至研究自然。”欧阳辉说。记者 蒋云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07日 第 07 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